基于“双平台”的“五共”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02-18 21:54:22宗冬芳董其炜
时代汽车 2022年3期
关键词: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宗冬芳 董其炜

摘 要: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使轨道交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常年维持在高位,如何培养更加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轨道交通高技能人才是相关职业院校的共同课题。通过分析轨道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并结合本专业建设经验,总结出依托“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双平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融合力,实施“基地共创、学生共培、师资共建、研训共享、文化共融”的“五共”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轨道交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轨道交通 人才培养模式 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 五共

1 研究背景

城市轨道交通是构建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交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20年底,仅浙江省就已经开通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13条,运营里程达513.2公里,各地市在建线路500多公里。在国际上,城市轨道交通使用效率较高的城市,每公里线路的平均人员配置一般为60人左右。按照这个标准计算,到2021年,仅浙江省就需要新增近3万名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和检修类专业人才来维持各线路的正常运营。面对轨道交通高技能人才缺口的不断扩大,轨道交通类院校需要思考如何在众多院校都设置轨道交通类专业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具有本校特色兼具推广效应和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轨道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当前的重要问题。

2 城市轨道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2.1 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结构契合度不高

通过对省内外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和轨道交通类院校的调研发现,当前大部分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单一,学生在校内完成知识技能的学习并进行相关实训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知识技能主要由专业教师完成,知识结构单一;技术技能水平主要依托学校购置的实训设备进行,技能结构单一。同时,由于学校实训场地建设的局限性和轨道交通产业结构的特殊性,仅依靠校内实训基地无法完成轨道交通车辆制造等相关实训,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构和内涵不能适应轨道交通产业高速发展的需要。

2.2 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不匹配

各职业院校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对口企业需求不匹配,人才培养的目标忽视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在培养规格上重理论轻实践。专业课程设置易重复,专业核心课程部分知识点缺失,课程前后衔接的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不符,有些互相依托的知识讲授顺序混乱,课程的理论内容与实训内容不一致,不利于学生对专业核心技能的掌握。同时课程内容与企业发展的新工艺、新设备脱节严重,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不能满足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等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

2.3 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路径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不高

目前,各职业院校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路径除了本校培养外主要是依托当地轨道交通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通过调研发现,各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在企业和产业上的借力不足,校企融合深度不足,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造成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路径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不高。学生除了专业的理論学习外,没有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了解轨道交通一线生产。同时在专业教学上,理论性教学环节过多,学生缺少参与轨道交通企业相关的生产实践实训等方面的锻炼。部分院校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的数量和质量满足不了轨道交通人才培养需求。

3 基于双实训平台的“五共”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3.1 构筑“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双平台“基地共创”机制,提升实训基地建设水平

XXX学院以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为依托,投入专项资金千余万,通过建设本专业11个实训室完成校内实训平台的搭建,校内实训基地采用“实物+仿真”的虚实结合的模式进行建设,基地建设水平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实训情景紧密贴合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实训教学功能不断完善,建立了实训室运行长效机制。通过与轨道交通企业共同实施“基地共创”,实现了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质量的提升。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学生能够进行轨道交通车辆结构认知、车辆电气基本控制逻辑学习、受电弓部件检修和电气控制、转向架检修、车门检修等轨道交通车辆检修实训,具备了较为扎实的技术技能水平。

在校内实训平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先后与省内外多家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轨道交通制造企业、轨道交通产教融合联盟等轨道交通类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深化校企融合、产教融合深度,校企协同育人,搭建校外实训平台。通过校外实训平台,解决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的整车实训等相关问题,为学生提供完全真实的工作场景,提升学生对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的理解与应用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实现学生从“课堂”到“岗位”的无缝对接。

3.2 依托“双平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三教改革”,实现“学生共培”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以专业教师为主体,通过由行业专家、企业资深技术人员组成的校外专家团队,共同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人才培养特点,明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人才岗位需求,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结合最新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和职业资格,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标准。

重构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培养。在人才培养标准的基础上,构建注重能力培养,侧重知识应用的“1+1+N”课程体系。第一个“1”即公共课程平台,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第二个“1”即专业课程平台,提升轨道车辆检修专业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懂知识、强技能”专业能力。“N”即专业方向和个性化拓展模块,加大实践课程比例,提升轨道车辆检修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进取意识。

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通过建机制、搭平台、进圈子等措施,建立企业导师结对制度、建立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引导专业教师进“行业圈子”“职教圈子”和“学术圈子”,为教师“赋能”,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对标世界技能大赛,促进“赛、训、教”融通,将世界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项目与专业核心课程互融互通,组编相关校本教材,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着力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专业综合素养。同时与行业专家、企业资深工程师合作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案例和教学项目,建立动态化、立体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体系,加快教材改革与创新。积极引入企业优质课程资源,将翻转课堂手段、慕课等先进教学手段与“一体化”教学模式结合,打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构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机械设备检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检修》等优质专业核心课程,见图1。

3.3 “师资共建、研训共享”多措并举,着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院高度重视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本着“扩大总量、提高素质、稳定骨干”的理念,采用请进来、送出去、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多途径、多渠道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与企业开展“师资共建”,聘请具有丰富企业经验的教师参与学校的教學,分享企业现场经验,大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通过到轨道交通企业进行岗位轮训、岗位教学等方式,提升教学水平和技能水平,促进“双师型”教师培育。同时,通过“研训共享”,学校与企业共享科研成果,专业教师为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多措并举,建立了一支精干、稳定、优秀的专业师资队伍。

3.4 校、企、域“文化共融”,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文化育人作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途径与载体,如何培养出具有本校特色、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的高技能人才是进行文化育人的首要任务。轨道交通企业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同时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主要培养对象是面向企业一线生产的高技能人才,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特色。而校园文化作为文化育人的核心,对学生产生的是最基本和最深远的影响。所以,在构建校园文化的同时,要引入优秀的轨道交通企业文化,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和专业建设过程中,通过布置实训基地文化墙、引入一线生产场景等手段,将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同时,将区域文化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行再融合,通过三者的有机融合凸显专业办学特色,实现文化育人,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见图2。

4 结语

XXX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聚焦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通过“双平台”的“五共”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更好地支撑了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学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有效的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学生在技能竞赛上不断取得突破,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技能扎实、表现优异,获得用人单位一致好评。通过“基地共创”、“师资共建”、“研训共享”等手段,切实加强了产教融合深度,有力的带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本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与其他院校轨道交通专业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基金项目: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20-2022年度交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浙江省技工院校城轨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建设研究”(批准文件号:交教研字〔2021〕6号)。

参考文献:

[1]戴琨,高丹.动车组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虚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6(12):1518.

[2]赵海静.(2018).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第5卷,(43), 26-27.

[3]戴联华.校企资源共享下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探索分析[J].人文之友,2020,(第1期).

[4]付聪,吴卫伟.基于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轨道交通教学与实训体系建构[J].科学与财富,2020,(第6期).

[5]雷珏.“三教”改革背景下新时代教法研究与实践[J].中国新通信,2020,(第13期).

[6]瞿锦绣.地域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三位一体的高职校园文化研究—以南通职业大学为例[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第4期).

猜你喜欢
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三位一体的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对策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19:56:03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45:34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55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4:53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31:43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3:28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10:58
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28期)2016-07-15 05:01:22
浅谈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考试周刊(2016年50期)2016-07-12 08: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