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知敬
优秀的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一定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面对部编版教材,教师要主动理解、体会教材编写的意图,从中找到语文教学的规律。只有遵循规律,才能让教学事半功倍。
“单元”归类,凸显文体意识
部编版教材中的“单元”与旧版教材中的“组”有什么区别?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体现出课堂教学目标与侧重点的改变方向,也要求教师在制定课堂目标时的侧重点须有所变化。
旧版教材中的“组”是以“内容”的一致性来组织课文,组内包含各种文体,没有连续性,也没有明确文体的特性。教师备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内容和情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上较为混乱:头一篇是散文,下一篇便是记叙文,前一篇在叙事,后一篇在说明。以五年级教材为例,旧版教材共八组,第一组是以“读书”为主题,含四篇课文。第一课《窃读记》是记叙文,记叙了“我”小时候偷偷在书店读书的趣事;第二课《小树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人物对话,从对话中体会读书要如何读;第三课《走遍天下书为侣》文体不明,姑且算是散文或雜文;第四课《我的“长生果”》可以算是回忆性散文。这组的教学目标是以“书”为主题来学习如何“记事”,至于怎么记,写法不一。因此,学生的阅读学习较为混乱,写作训练也无法系统进行。教师除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外,无法给学生呈现一种较为清晰的教学体例,学生对文体的掌握可以说是模糊的。
部编版教材以“单元”来分类,既强化了“文体”的一致性,也隐含了主题和内容上的统一性,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逻辑较为清晰。笔者以部编版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为例阐述。该单元的“单元提示”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由四篇课文《白鹭》 《落花生》 《桂花雨》《珍珠鸟》组成,“习作”与“语文园地”也都是围绕以“物”抒情来展开的。我们可以把这个单元归纳为“散文”单元,每篇课文都要从课文内容出发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思想情感。同时,这单元的课堂教学也为习作提供了方法与理解。而不是像旧版教材,阅读课和习作内容是割裂的。因此,这一单元应以“散文”的文体特点来统领教学,注意从事和物中去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写作训练中,也应学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方法。这样的单元阅读训练,就达到了教学与学习能力培养的一致性,学生对于“文体”的理解也会相对明晰。
通过对部编版教材的分析,笔者发现:部编版教材主要以“文体”为线索组织单元,这既便于教学,也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形成相对明晰的体例认知,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课堂阅读教学,要遵循“文体”教学的规律
此处的“阅读教学”是狭义的,特指语文教科书的课文教学。阅读教学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连接。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白阅读教学中“课文”的特性。正是“课文”的特性内在地规定着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学生面临的学习任务是理解、感受这一特定文本所传递出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是理解、感受将这些独特认知情感融会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要明白阅读的能力要素
阅读能力的要素包括:认知文本的文体能力、阅读习惯、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认知文体,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辨析文本的表达重点和表现重点。
一方面,要掌握阅读文章体裁的方法。例如:记叙文需要把握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说明文需要把握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说明的顺序、方法、结构、语言; 议论文则需要掌握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小学应用文的教学,目前主要就是请假条、申请书、书信等。
另一方面,要明确文学体裁的侧重点。小说,需要明确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散文,需要知道“形散神聚”,能阅读出散文的类型,从而把握散文的“神”;诗歌要辨别诗歌的体裁,围绕“诗言志”,从格律体裁、语言、意象、意境、主题进行阅读;戏剧(戏剧文学)则要从高度的矛盾冲突、集中的情节、个性的语言等要素展开阅读。
要遵循“语文”的规律
语文知识有其自身的规律。诗有诗的特点,词有词的特点,古文有古文的特点,小说有小说的特点……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牢牢把握不同文本的教学特点,不能把一篇散文当成记叙文来教,也不能把一首古诗当成简单翻译后的白话文来教。
以旧版教材《乌塔》一课为例,此前教师大多是按照记叙文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以乌塔独自一人旅游罗马的故事展开。细读原文,能够发现文中有一个“我”,这篇文章其实记录了“我”与乌塔的交流及感悟。部编版教材,把这课归入散文单元,以“文体”来统筹教学。在散文单元中,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记述了“我”独自一人在罗马旅行,遇到了一个独自旅行欧洲的德国小姑娘乌塔,在“我”与她相处的感受中,引发了“我”关于中德家庭教育的思考。顺着这样的脉络展开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让学生明白如何表达自己对一个事件的感想。
再以《桥》一课为例, 以前大多数教师也是按照记叙文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重在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却忽略了小说的主题及要素的理解与学习方法。部编版教材把《桥》归入小说单元。根据小说要素分析,这课的教学重点应是分析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要素。首先,本文以塑造老支书这一典型形象为主,展现了一位普通农村基层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其次,教学侧重点是分析情节。本文的情节构思新颖,设置悬念——老汉将一个小伙子揪出来排到最后,他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洪水退后,老太太来祭奠,一个是丈夫,一个是儿子。此外,文章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烘托了人物形象。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也是需要学习的内容。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主题:老汉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形象,由老汉反映出文章主题——中国共产党员要具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精神。
要遵循学习的规律
学生学习这些系统的语文知识,需要有一个“认知—熟悉—辨别—掌握”的过程。例如:对于文言文的理解,有些小学教师往往注重整体感知,通过表演活跃课堂氛围,忽略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课后对字词都不理解。这就违背了学习的规律。教师应该先从基础知识教起,如实词、虚词的理解,语言特点的理解,主题的理解等。这些知识,能够为学生进入初中、高中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此遵循学习规律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形成可持续性的学习。
语文教学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强化文体意识,教出“语文”特色,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