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红色军旅文化实践研究

2022-02-18 01:15刘英博陈子龙
公关世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刘英博 陈子龙

摘要: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不但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更需要有明确的承载形态、有效的作用领域和表现形式。人民军队是红色文化形成、发展与传播的亲历者,在新时代更发挥了有效引领国家认同和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在推进海南省“双自贸”建设的背景下,以传承红色军旅文化、提升大学生对军队的认知与热情为进路,以不断提升毕业生参军的数量和质量为目的,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探索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征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成因,通过构建“军、地、校”三方配合的联动机制,建构深入推进海南高校毕业生参军工作的有效范式。

关键词:红色军旅文化 高校毕业生征兵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红色文化兼具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多样的载体形式,是“集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历史资源为一体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1 ]海南因地域特色、民族风貌、驻屯军历史和“南海前哨”的国家定位,形成了当地独特的“红色军旅文化”。通过探索红色军旅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机制,引导大学生培养爱军情怀,增强高校毕业生征兵工作实效,将有效促进“双自贸”战略下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现。

一、引导毕业生参军是红色军旅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

人民军队的精神内核和优良作风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时代印记。“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 2 ]高素质人才是军队现代化改革的主力军,思政工作者应通过“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深入阐释、广泛宣传,丰富载体、强化实践,持之以恒抓好落细落小落实”[ 3 ],引导高校毕业生主动投身强军改革。

1.红色文化的理论内核及表现形态

首先,红色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本质上是对“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的继承和发扬。[ 4 ]中华文化形成了“民为邦本”“家国情怀”与“自强不息”等主要理念,这些“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其体现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始终保持向心力并多次“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精神命脉,成为涵养现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红色文化的理论内核。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传播红色文化,维系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共产主义理论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最高价值,构筑了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核;红色文化反映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道德准则和意识形态,引导着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壮志和豪情。

最后,红色文化以毛泽东思想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表现形态。红色文化孕育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并成为我国几十年发展探索的重要指导思想;红色文化凝结在革命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新时代的奋斗精神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道路指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5 ]红色文化展示出了坚定的政治性、广泛的包容性和极强的生命力,其以丰富的载体资源和存在形态,与其他多种文化形式互动渗透,在融汇历史与现实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2.人民军队是红色文化的时代载体

红色文化在社会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取决于主体的多元与认识的深入;其内容建构的科学性、内核的继承性和时代延展性,更需适当的主体予以物化展现。

首先,军旅文化是海南文化的重要组成。海南有悠久的屯兵驻防历史,“保亭”“屯昌”等地即因军屯驻兵而命名;“军坡节”“冼夫人节”皆与军队文化有关。省内著名的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等红色遗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区名录。历经“辽宁号”列装和海军节阅兵、航天中心等时代结点,海南的战略地位被《时代》周刊称之为中国的夏威夷,足见海南战略地位之重要和军旅文化资源之丰富。

其次,红色文化的传承急需形式创新。海南省的红色景区接待游客数量较于生态海滨游来说,呈现出“绿肥红瘦”的一边倒态势:电影《红色娘子军》和同名中央芭蕾舞剧已成为无法复制的历史;静态展览、风景浏览、穿红军装、吃农家饭,难以激发大学生兴趣。但庆祝建军九十周年的《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活动,却在大学生的朋友圈出现霸屏之势,这说明红色军旅文化传承和发扬必须要形式丰富、载体明确,以“方法创新、内涵创新、载体创新”为核心的改革探索必须要精准发力、切合实际。

最后,人民军队是红色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保留历史记忆必须通过一种历史意识,区分这是我们的历史或者这是他们的历史,才能产生历史认同;有了历史认同才能产生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6 ]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历程就是中国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缩影,热爱人民军队就体现了对国家山河、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认同。在社会维度领域,这种认同将全体人民和执政党融合在一起;在个体维度上,“橄榄绿”通过自我奉献而践行着“最可爱的人”的时代宣言。

3.“双自贸”建设与军队改革协作推进的时代价值

海南省委七届四次全会,特别强调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是海南省军民工作发展的新导向。人民军队在海上交通线和港口航路建设上发挥重要保障作用,稳定的周边环境是贸易自由的催化剂;高强度的战备使军队更需要海南省做好稳固的后勤保障与支持,这种联动关系是“双自贸”建设的重要保障机制。高校在军民融合战略中,一是发挥高校的科研水平和智力支持作用,增强地方科技成果的转换效率;二是在思想政治领域做好对大学生拥军爱军的教育工作;三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参军报国的质与量,支持军队基层人才结构的改革和调整。地处“祖国南门”的海南高校,应积极探索在“双自贸”背景下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红色军旅文化—高校毕业生征兵”的红色思政工作机制,推进教书育人和军队建设的同向同行。

二、当前海南高校毕业生征兵工作的现状与困境

强军思想是当前推进毕业生征兵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大力传承“红色军旅文化”,感召毕业生入伍已成为实现强军战略的必要措施。海南省征兵工作领导小组在2020年全省大学生征兵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巩固以大学生为主的征集态势。[ 7 ]这一要求的提出主要针对2019年海南省高校征兵中突出存在的,大学生兵源在校生多而毕业生少;本科院校较专科院校少,甚至二本以上的只占总数的1/10,来自“211院校”的屈指可数。总体来说,海南省高校优质毕业生的征召工作没有达到国家要求。

1.毕业生参军主观意识不强

从2016年到2019年,海南全省大学生参军总人数从不足500人增长至一万余人,虽然在人数上有大幅增长,但多为大专生或在读生;其中来自本科院校毕业生参军人数不足全省本科毕业生总量的5%。究其原因,毕业生把参军视为“镀金”或“跳板”,过多计较收益对比及参军相关安置政策;有些毕业生,在校期间人生目标模糊,追求享受、畏惧吃苦;甚至有些思想政治意识松懈,对国家、社会缺乏奉献精神和担当态度,不能把参军视为人生历练和为国奉献。可以说,多数毕业生个体素质的大幅度下滑是导致报名参军人数不足的重要原因。

2.毕业生兵源本身专业素质不高

基层部队带兵人普遍反映,毕业生在专业领域能力不强,对部队专业素养整体提升助力不大。就海南省毕业生的现实状况来看,各本科院校的考研率基本在30%以上,对于计算机、通信技术、电子工程等专业来说,考研的比例更高,这是因为很多专业成绩优秀的毕业生,会通过选择考研来争取在高一级的学术平台继续钻研;而更多学生会选择参加社会招聘等方式来直接就业,毕竟当前很多岗位招聘有工作经验的要求,而参军的时间普遍是不计入工作时间的。通过对海南几所本科院校参军毕业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调查后发现,他们专业的成绩不高,甚至有些核心课程存在挂科现象;通过和部分学生交流,他们坦言参军的目的就是为了转换专业方向。所以,从个体兵源的基本素质来看,这些毕业生入伍对部队专业素养整体提升助力不大。

3.参军毕业生只有少部分能成为军队骨干

从当前军队改革的趋势上看,普通士兵能够成长为军队骨干,需技术过硬、立功提干或考取军校,但由于服役时间段、个体素质不强而真正留队的人数极少。就海南地区的兵员来看,多数毕业生瞄准的是在考研升学、政府招聘中优惠的退役安置政策,而真正通过参军留在部队成为专业人才和职业军人的极少。从部队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毕业生兵员“留不下”不但会直接成为增加训练成本和周期、影响提升人才与装备协同效应的瓶颈问题,而且将导致军隊培养与地方安置成本的提升,不能有效发挥军改所期望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毕业生征兵的关键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主导因素。影响毕业生参军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主观意愿始终是主因。因此,要“多征兵、征好兵”务必要从人的内因入手多找原因。

1.理想信念:“课程思政”与“红色军旅文化”尚需融合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基于此,课程思政应着力在教学中探寻“红色军旅文化”的拓展途径,摸索学科发展与国防的紧密联系,廓清学生职业发展与岗位选择的误区,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上向国防倾斜。

2.价值观念:毕业生难抵各种错误思潮

在意识形态领域,敌对思潮从未退却。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对马克思主义及思政公共课的倦怠与应付,以消极心态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在学术科研领域,秉承“西强我弱”的话语体系和评价标准,以西方视角评价当代中国发展现状及成果;在主观上,接受西方的“关注现实生活”和“个体命运”理念,放弃了对远大理想的追求,膨胀了自我意识、懈怠了奉献精神。现实表现就是大量毕业生学业成绩只够及格、对“红色教育”抵触,缺少纪律观念和集体精神,把承担兵役义务臆想为市场交易。

3.道德观念:“红色军旅文化”崇尚之风还未形成

“好男不当兵”等落后观念在社会上仍旧存在;以财富衡量能力的错误标准,扭曲了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海南高校也尚未将“红色军旅文化”注入专业培养。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学生是部队提升文化素质、参与政工工作的对口专业,但海南某师范院校多年以来一直以“1/3考研,1/3考编,1/3代课”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并不鼓励从军报国,以致在该校思政专业近五年600余名毕业生中,只有2人参军入伍。这一现象足以说明,“红色军旅文化”传承的缺位已经到达了必须调整的结点。

四、“红色军旅文化”传承是提升征兵工作实效的有效路径

俄罗斯的国防教育很有特色,其构建了国家、学校、军队、社会和家庭五位一体的“军事—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夯实了国家稳定发展的精神基石。相比之下,我国在此领域有较大差距。通过“红色军旅文化”传承来促进毕业生投身国防,已是当务之急。

1.突出国家认同培养中“红色军旅文化”的重要地位

国家认同是“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国家主权、政治道路、政治主张、道德价值观等的认可,它是在一定历史情境中建构的。”情感认同作为国家认同结构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体现为“个体通过赞同、热爱、忠诚等情感、态度与行为表达对国家强烈的归属感”。近代以来厚重的历史中,人民军队用生命铸就的“红色军旅文化”得到了全体人民的共鸣和认可。

与社会制度相兼容的道德文化是“红色军旅文化”进一步得以拓展的空间,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标准与价值选择是我国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这些价值也是人民军队一直守护的,“在中国启蒙与救亡、忧患与觉醒、发展与复兴的多重变奏里,不断凝聚出国家认同建构过程中新的价值共识。”人民军队在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和个体层面的民族记忆中,都反映出了崇高的道德品质。

个体与国家发展互动的行为表现,是其基于国家认同框架下的情感认同和道德文化外化的践行动力。“红色军旅文化”能有效激发个体与国家命运保持紧密相关,根据国家意志表达调整自己的行为选择;国家也用崇高的荣誉对此表达认可与尊重,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军人依法优先”就是这种情结的最好诠释。

2.高校应围绕传承“红色军旅文化”设置相关课程

其一,高校思政课与国防教育应重在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军人的学习能力是提升国防能力的重要指标,而我军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军官比例只有71.8%,博硕士的比例还不到2%。因此,各高校应着力于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投身国防的热情,树立将个体学习的能力融入到军队改革洪流的意识。

其二,高校思政课应重视对“红色军旅文化”题材的挖掘。青年学生思维活跃,他们更喜欢向同龄人汲取经验。海南某高校马院思政专业的一名在校生,完成了“参军+考研+创业”的人生蜕变后,引发了各校学生的热议;由海南省军区组织的高校复员士兵宣讲团,以师兄师姐的亲身经历感染了青年学子;海南某民办高校一名大学生向媒体分享自己的参军故事,是军队在“九八抗洪”中挽救了他全家的恩情,让他自小就树立了参军报国的志愿。今天的人民军队已成为新时代的全民偶像,高校应对此加以提炼,成为思政教学的优秀素材。

3.高校教学应与国家征兵形成联动机制

第一,高校思政课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斗争精神。市场经济引导人们以双赢思路替代“零和博弈”;西方则更隐蔽地进行“和平演变、普世价值、文化输出”,很多学生对此毫无戒备。对此,高校思政课在新时代应更侧重于在意识形态领域,培养学生长存忧患意识,既要敢于斗争、勇于斗争,也要善于斗争;在国家安全领域,以自身行动践行保卫祖国、捍卫国家的誓言。这是青年学子的时代使命,是应当肩负传承的民族大义。

第二,高校应构建以“红色军旅文化”传播为核心的校园实践活动。除了新生军训和军事理论课以外,大学生就再没有与军队接触的机会,感性认识缺失;很多大学生怠于培养身体素质,根本无法适应军队的集体生活、体能训练和纪律要求。因此,应当由省军区与教育厅根据海南的地域特点,结合思政课中理想信念教育、国防教育、反间谍教育和红色教育等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装备、军民联谊、走访功臣等活动,开展多平台、多媒介的国防主题教育,持续培养高校学生对军队的热爱,实现高校育人与服务军队的双赢。

第三,要在征兵的质与量上与教育主体利益挂钩。高校各岗位尚未就引导学生从军报国形成合力。海南各高校的就业办是引导毕业生入伍的重要责任人,但就业考核早于国家夏季征兵,所以,参军自然不能成为就业推荐的首选;有的辅导员却是鼓励学生报名从军,但心态多为解决就业考核压力;有的高校人武部工作人员在引导学生从军时,淡化“参军光荣,尽义务、做奉獻”的责任与要求,而侧重于“算成本、算待遇、算收益、算发展”,宣传手段无异于旧社会“招兵买马”,不但背离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初心,而且误导了参军学生的心态,易引发学生入伍后情绪不稳,造成怠于训练甚至是退兵。高校基层党委应结合实际,将“红色军旅文化”传播融合进高校国防教育体系,将征兵工作的质与量纳入毕业工作评价体系,成为基层评比、个人评优、资金资助和学科评估的重要依据。

4.“军、地、校”共同构建巩固征兵成果的长效机制

首先,建立并完善委托培养机制。要能让高校持续向军队输送思想政治合格、业务精湛的兵源,不妨将思路从征召毕业生调整为从新生中进行“登记选拔、定向培养、持续资助”的模式:选择既有利于军队建设,又是“双自贸”所需领域的专业对口开展宣传,遴选优秀学生,设立奖学金,签订协议进行委托培养;制定相应政策,在提干、留队方面给予支持;退役后由地方政府优先安置。以“军、地、校”精准对接方式提升大学生参军实效。

其次,建立适龄参军登记申报制度。每个青年都有服兵役的义务,但很多人混淆了“无需实际履行”和“拒绝承担义务”的概念,想当然地认为从军只是个人选择。应当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适龄参军登记申报制度,视为愿意履行服兵役义务的意愿表达,国家在其就业、升学等方面应给予其相应的优待。相反,对登记申报都不愿意做的人,在各项公共服务方面都应当予以限制。例如韩国法律规定适格男性都要实际履行兵役,即便是演艺明星逃避兵役,都会被主流社会淘汰,在社会道德领域更成为嗤之以鼻的对象。

最后,切实提升军人及军属待遇。“绝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让军人成为社会最尊崇的职业”,阐明了这一特殊群体的辛酸与无奈。但军人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都不算高,军人家属和家庭的困难仍旧普遍存在。基于此,可以由海南省率先试点,由多部门联合出台政策来完善相关制度,其一是地方出资,提升军人配偶或家人的福利待遇;其二是将军人依法优先的范围扩大为“军人家庭依法优先”,以便在公共服务上获得支持和资助;其三是设立“服兵役纪念活动”,提升军人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感,以实际行动激发参军者的热情。

五、结语

我们的人民军队用鲜血铸就了丰碑,这种精神在中华民族大义的滋养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魅力,才激励着全军永葆先进、始终忠诚,这是义务兵役制度必须要保留的根本原因。我军向现代化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高精尖兵源将成为国防的主力,守卫祖国最南端的海南省,应当借助建设“双自贸”的改革东风,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整合全省“红色军旅文化”资源,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手段,探索具有代表性又可复制的高校毕业生征兵的“海南模式”。

(本文系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广东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SZK10560001)

【参 考 文 献】

[1]钟佩君.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中国共产党史(第1-2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3]杨凤城.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4]李康平.江西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6]王炳林,张泰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201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新华社.一定要让革命老区发展得更好——春节前夕在江西看望慰问干部群众纪实[J].当代江西,2016.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