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玲华 彭彩芸 林晓霞
小儿肺炎主要是由于呼吸道感染迁延不愈而引发,研究表明,由于小儿肺炎的症状与呼吸道感染有着很高的相似性,容易被当作呼吸道感染治疗而使其发展为肺炎[1]。由于小儿群体的自控能力比较低,所以在小儿肺炎患儿治疗期间加强护理配合非常重要,6S模式护理、分期管理是随着临床医疗水平不断提升而推出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大大提高了护理的专业性,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护理干预模式[2-3]。为此,本文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于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富兴堡分院收治的75例小儿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对6S模式护理结合分期管理对小儿肺炎患者呼吸功能、气道重塑效果及睡眠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后期小儿肺炎的护理标准制订提供了借鉴内容。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于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富兴堡分院收治的75例小儿肺炎患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及其家长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肺炎患儿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所选肺炎患儿分为研究组(38例,采用6S模式护理结合分期管理)与参考组(37例,采用常规护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1 纳入标准 ( 1)患儿均经《褚福棠实用儿科学》[4]中关于小儿肺炎的诊断标准确诊。(2)患儿临床资料完整。(3)患儿年龄1~12岁。(4)患儿病情为中轻度。
1.2.2 排除标准 ( 1)患者伴发有严重代谢性疾病。(2)患儿存在严重休克或循环障碍。(3)患儿存在严重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4)患儿伴发有严重的循环系统疾病。(5)患儿为重度喘息性支气管肺炎。
参考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解答患儿及其家长提出的疑问、告知患儿及其家长按时按量用药的必要性、给予患儿及其家长饮食指导和心理安抚,讲解日常注意事项等。
研究组采用6S模式护理结合分期管理,由儿科护士长1名联合4名护理人员组织成立专科护理小组,对患儿实施护理干预,包括:(1)6S模式护理。①整理(seiri):制订肺炎患儿护理常规,并注意随时关注科研动向,收集最新的护理技术以及相应的医学护理证据,从而对日常护理措施进行更新和完善,同时对小组护理人员予以培训,通过晨会、小组会议等整理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使其护理知识、技能更新。②整顿(seiton):由小组组长指导组员开展各项物品科学摆放的培训,对可能影响患儿病情恢复及诱发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改进;对各项一次性物品管理制度、轮岗制度、排班制度、病房护士管理制度进行健全完善。③清扫(seiso):定期对病房环境及病区的清洁状况进行检查和监督,确保为患儿提供以一个良好的恢复环境。④清洁(seiketsu):定期检查病房环境、各项医疗操作器械的消毒状况进行检查,确保环境的清洁度。⑤素养(shitsuke):通过晨会等环节对护理开展情况进行简短点评,对执行良好的护士予以奖励和表扬,对执行不理想的护理人员提出相应的改进要求,让护士逐步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对肺炎患儿护理的时候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强患儿的人文关怀,规范操作,提升患儿恢复效果。⑥安全(safety):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完善管理制度,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在对患儿开展各项操作的时候除了要确保成功率,还需要充分结合患儿的年龄、病情等性格特点灵活采取沟通方式和干预方式,避免或减少操作失误、差错发生,减少对患儿的刺激性。(2)分期管理,包括:①对重症肺炎患儿需密切监测花儿体征和病情变化监测,为患儿建立危重护理单,定期换床单,保持清洁,详细的记录患儿的各项情况,如精神、意识状况和皮肤有无发绀、肢端有无湿冷,观察患儿治疗后恢复情况,如咳嗽、喘息等症状恢复,若未能达到预期恢复目标则需告知医师调整治疗方案,每小时对患儿巡视1次。②对于年龄较小配合度较差的患儿,充分发挥患儿家长的力量确保各项操作的顺利开展,严密监测患儿体征状况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在患儿出现异常的时候及时告知医师处理,积极给予雾化吸入等疼痛刺激相对较低的干预措施;观察患儿的呼吸情况,及时更换患儿内衣和被褥,做好患儿的清洁、保暖工作。③年龄稍大、病情稳定的患儿,记录患儿的咳痰咳嗽、体温变化情况,询问患儿的主观感受,每2 h巡视病房1次,积极主动与患儿沟通交流,对患儿进行心理安抚。④对于年龄较大及病情稳定的患儿,护理重点是按照常规加强基础护理,记录分析患儿的指标,改善情况及症状恢复情况,观察其反应,指导患儿开展呼吸功能锻炼,提升机体免疫力、呼吸功能。
1.4.1 评估两组肺炎患儿护理前后肺功能改善情况 包括: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最大呼气流速[5];
1.4.2 比较两组肺炎患儿护理前后呼吸功能 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气氧浓度(partial pressure of arterial oxygen/concentration of inhaled oxygen,PaO2/FiO2)[6]。
1.4.3 评估两组睡眠质量改善情况 睡眠质量判定方法为统计患儿护理前后的每日睡眠时间[7]。
1.4.4 比较两组气道重塑改善情况 在患儿护理前后实施胸部CT照片并获取图像,测量远端4级支气管的支气管腔直径、管壁面积占支气管断面总面积的百分比、支气管壁厚度[8]。
1.4.5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包括:心力衰竭、休克、缺氧性脑病[9]。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肺炎患儿动脉血氧分压、PaO2/FiO2等呼吸功能和睡眠时间明显优于参考组(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肺炎患儿呼吸功能、睡眠质量改善比较 (±s)
表2 两组肺炎患儿呼吸功能、睡眠质量改善比较 (±s)
研究组肺炎患儿各项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均比参考组更优(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肺炎患儿肺功能指标改善比较 (±s)
表3 两组肺炎患儿肺功能指标改善比较 (±s)
两组肺炎患儿护理前支气管腔直径、管壁面积占支气管断面比、支气管壁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护理后各项气道重塑指标水平均显著改善(P均<0.05),且研究组各项支气管腔直径、管壁面积占支气管断面比改善明显优于参考组(P均<0.05)。见表4。
表4 两组肺炎患儿气道重塑改善情况比较 (±s)
表4 两组肺炎患儿气道重塑改善情况比较 (±s)
研究组肺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均<0.05)。见表5。
表5 两组肺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小儿肺炎是婴幼儿及儿童群体中的多发病症,如未及时有效治疗可发展为感染性肺炎为肺炎以及呼吸功能衰竭,最终造成患儿死亡。相关统计表明,全球每年约有200万肺炎患儿死于肺炎,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占比最高,我国也不例外,所以,对小儿肺炎患儿积极进行干预非常重要[10]。
张杨等[11]在其研究报道中称,小儿肺炎是儿科中的一类常见病症,大部分是由于呼吸道感染迁延不愈而引发,研究表明,由于小儿肺炎的症状与呼吸道感染有着很高的相似性,主要为发热、咳嗽等,因此便容易被当作呼吸道感染而治疗,最终使得肺炎发病率居高不下。小儿肺炎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对患儿的肺脏产生严重的伤害,甚至危及到患儿的生命安全。与此同时,由于小儿群体的自控能力较低,临床在开展静脉滴注药物、雾化吸入等治疗的时候患儿往往会非常的抵触,对临床采取的治疗措施顺利实施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到患儿的病情恢复和预后。所以,在小儿肺炎患儿治疗期间加强护理配合非常重要,而传统护理中,护理人员主要是按照医嘱给予患儿用药,对患儿的护理工作则主要落在了患儿家长及其监护人身上,由于其专业性低,所以护理效果不够理想,为此,临床也不断推出了多种新型护理模式,6S模式护理、分期管理便是常见类型。
申志红[12]的研究表明,肺炎不仅会引起患儿出现显著的咳嗽、发热等表现,病情也会引起患儿呼吸道管腔狭窄,同时由于炎症反应的刺激,会进一步引发黏膜水肿等一系列反应,患儿会非常难受,加上本身年龄较小,自主意识差,所以治疗期间加强护理干预非常必要。朱蔼欣等[13]研究表明,6S管理模式是近年在临床上推广的一项新型的精益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模式的目标在于提升医院环境整洁度,提升医疗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责任素养,为患者的恢复提供更加优良的环境。赵雨慧[14]表明,小儿肺炎的发生发展与多种炎症介质有关,而空气中则包含有多种细菌、病毒,通过加强环境的管理有助于避免病情再次受到刺激和影响,从而为患儿的恢复提供良好的恢复环境。分期管理则是根据患儿的病程程度不同而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这样可以避免医疗资源浪费的同时让病情程度较重的患儿得到更加密切、全面的监测,从而减少患儿病情恢复期间的各项风险因素,促进患儿病情更加快速、高效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肺炎患儿护理前呼吸功能、每日睡眠时间、肺功能情况、气道重塑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护理后两组呼吸功能、每日睡眠时间、肺功能情况、气道重塑指标水平均显著改善(P均<0.05),且研究组各项、每日睡眠时间、肺功能情况、气道重塑指标水平改善明显优于参考组(P均<0.05)。研究组肺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均<0.05),与以上结论相符[15-16]。由此证实6S模式护理结合分期管理具有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6S模式护理结合分期管理能更加高效地改善小儿肺炎患者呼吸功能,提升肺炎患儿的气道重塑效果及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