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飞 李长辉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增多,“人不离手机”是一种普遍现象,门诊颈椎病患者就诊量日益增多,呈年轻化趋势。颈椎病不仅使患者感到颈痛,而且伴随着许多其他问题。颈源性失眠,即由颈椎病引起的失眠,目前并不少见,患者脖子僵硬疼痛,活动不自如且影响睡眠。虽然患颈椎病的人群很多,颈椎病问题引发的睡眠问题比较常见,但对于颈源性失眠患者,失眠症状的严重程度与颈痛程度成正比例关系[1]。失眠和颈椎病两者所占的人群比例较大,呈恶性循环,对患者身心健康有不良影响[2]。目前,中医或西医对此类疾病的诊疗方法,大多数为用药物或者进行认知行的干预等作为主要方式,常用的药物有褪黑素受体激动药、非苯二氮卓类药、抗焦虑抑郁药、苯二氮卓类药等,有时也选择抗炎镇痛药物来辅助治疗颈椎的不适感。对于原发性失眠,用药物治疗效果较理想,但药物对颈椎病引发的不舒服症状缓解并不太理想,并且长时间口服药物易出现副作用及耐药,患者难以坚持[3]。中医药诊疗颈椎病已有较为丰富的经验,简便无创的传统推拿手法患者容易接受[4]。点按反阿是穴能快速有效地松解颈椎问题带来不适感,其物质基础是骨骼肌张力传递改变达到松解肌肉疼痛的效果[5]。本研究证实点按反阿是穴联合传统推拿手法能快速有效地改善颈源性失眠,以此探讨联合疗法治疗颈源性失眠症患者对照研究中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颈源失眠患者纳入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性 11 例,女性19 例;年龄25~60岁,平均(41.14±14.92) 岁; 病程2.5~12个月,平均(5.72±2.96) 个月。对照组男性9例,女性21例; 年龄24~61岁,平均(39.73±15.65) 岁; 病程2~11.5个月,平均(6.02±3.56) 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的非器质性不寐[6]及《颈椎病诊断与非手术治疗》[7]。(1)项部运动受限,肩背部或颈部发作性或持续性疼痛伴或不伴有颈椎病表现,如双侧或单侧肢体无力、无感觉或感觉胀麻、头痛、头昏、耳鸣、皮肤感觉异常等。 (2)以往没有睡眠障碍,颈部疼痛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总睡眠时间减少,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与睡眠障碍的相关的日间症状(包括精神或体力下降、全身不适或疲劳、激惹或情绪易低落等)及睡眠质量下降。相关的日间症状及失眠为1个月及以上,且每周至少出现3次。(3)体检颈椎活动度检查异常,颈椎曲度改变,颈段肌肉紧张,横突、钩椎关节、颈椎棘突旁等压痛或触及棘突、关节突、横突失去对称或伴放射痛。(4)影像学检查方面:X线片发现颈椎生理弯曲度改变、反弓或消失,颈椎间隙变窄,椎体有骨质增生、牙突倾斜、钩椎关节、脊柱侧弯、韧带有钙化等;于颈部磁共振或者CT检查,可见神经根或脊髓有受压,颈椎间盘膨出甚至突出。
(1)满足以上诊断标准。(2)年龄18~65岁。(3)患者在1 个月内,不曾口服相关安眠药和止痛药。(4)患者了解情况并签定知情同意书。
(1)心、肝、肾功能不全。(2)头部外伤史。(3)精神疾病。(4)癫痫病史。(5)有推拿禁忌证。(6)依从性差。(7)通过其他方法改善睡眠。(8)导致失眠的外界因素、其他心理因素等疾病干预。(9)孕期及哺乳期的女性。
1.5.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患者取俯卧位,按上至下的顺序,手法由轻到重,揉按拿颈肩部、肩胛骨内侧缘以及胸椎部的肌肉,左右交替各7 min;风池穴、风府穴按揉共2 min,最后以㨰法、拍法3 min放松肌肉(颈肩部)。
1.5.2 治疗组 颈源性失眠治疗组采用的治疗方案是传统推拿手法结合点按反阿是穴。患者的反阿是穴一般可以探寻玉枕穴(枕部上下项线)、云门穴(肩前喙突周围)、气舍穴(胸锁乳突肌锁骨端)、缺盆穴(颈前锁骨上下窝)、肩井穴(背部斜方肌上缘)、天宗穴(背部 T3~T6椎旁、冈下肌)。采用传统的推拿临床诊治方法,与对照组诊治方法一样,让其取坐位。医生在反阿是穴部位,用单手拇指指腹紧贴,从轻到重垂直按压力量渗透至肌肉层共10~15 s,拇指再次轻微松开,如此重复2~3次。按反阿是穴时,指示患者活动颈部,观察其疼痛及活动度改善程度,当患者活动及颈部疼痛仍未有舒缓时,可用手指按压斜方肌上缘,直到皮肤微红。当低头或头向后仰,依然可有牵拉感,可用一指禅,推背部夹脊穴(T1~T7),以皮肤潮热泛红为主[8]。治疗组和对照组诊治均设定2个疗程,每个疗程1周,每周诊治6 d,停1 d。
1.6.1 睡眠质量 治疗前后的两组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 来评价睡眠质量,PSQI总得分为0~21分,分数越低则睡眠质量越好[9]。
1.6.2 颈部疼痛程度 对两组治疗前后的颈部疼痛程度用颈痛评分(northwick park,NPQ) 进行评分,NPQ 的总分范围在 0~36 分,评分低则颈痛程度轻[10]。
1.6.3 疗效标准 依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2]的标准,在2周后对其进行评价。痊愈: 疼痛、麻木、眩晕等颈椎病症状消失,睡眠深沉, 睡眠时间正常,醒后精力充沛; 显效:颈椎病症状,如疼痛、麻木、眩晕等明显好转,睡眠深度增加,时间多于 3 h;有效:睡眠增加时长不足 3 h,疼痛、麻木、眩晕等颈椎病症状减轻;无效:疼痛、麻木、眩晕等颈椎病症状无变化或加重,失眠改善不明显或反而严重。
采用 SPSS 22.0统计学检验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失眠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颈痛疗效比较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PSQI及NPQ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PSQI及NPQ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NPQ、PSQI比较(分,±s)
表3 两组NPQ、PSQI比较(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临床上,颈椎问题引发的失眠很常见,究其根源主要是各种因素引起的颈椎疾病。肌肉接连太过紧张、软组织痉挛引起肌肉较薄弱环节损伤,致使肌肉酸疼。肌肉酸疼与肌肉痉挛有互为因果关系。颈椎病引起的酸疼、椎骨动脉供血不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均能引起颈源性失眠、睡眠质量差等症侯[13]。因为颈椎不适继发睡眠障碍,发病原因为颈椎病,其主要表现为入睡难、睡眠浅、易醒、醒后不易再次入睡或日间犯困疲乏,颈部疼痛不爽、活动度欠利索等因素导致失眠。本病的发病主要与颈部疾患有关[14]。目前颈源性失眠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疼痛、脑干功能不足、心理障碍等因素均有相关性[15]。本病属于中医 “不寐”的范畴,当外邪入侵损伤颈椎,颈部阳气运行不畅,循环受阻,出现不通则痛,日久痰、瘀等病理产物生成,内扰神明,神失所养,引起失眠。西医主要用口服药物缓解睡眠困难,副作用多、成瘾性高,有明显复发率。
传统推拿手法是一种常用于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中医方法,也是本院治疗颈椎病的基础诊疗方案,安全舒适无痛苦,疗效准确。扶正祛寒、化瘀除湿、理筋整复、恢复颈部生理解剖正常的结构、有效缓解颈源性失眠患者颈部肌肉痉挛紧张,使大脑循环加快是其基本的治疗原则[16]。通过揉按患者颈肩部、肩胛骨内侧缘以及胸椎部的肌肉,使用㨰法、拍法一起达到松解肌肉及理筋整复的效果。风池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位于胸锁乳突肌的止点和斜方肌的止点之间的凹陷处风府穴是督脉穴,总督一身阳气,位于颈后区后正中线上,左右两边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按揉风池、风府穴位共同缓解颈椎不适之症。通过推拿,疏散郁结的阳气,从而达到平衡阴阳的作用。根据疾病选择不同的阿是穴。“阿是穴”在人体没有固定位置。反阿是穴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经筋小整体”观念[17],在与病损相应的位置可触及敏感点,是阿是穴理论的升华,也是建立在现代医学基础之上的改变骨骼肌张力传递[5],刺激反阿是穴,对损伤的软组织有逆转[18]。点按反阿是穴可立即缓解原病灶疼痛,这是显示反阿是穴定位是否准确的唯一证明。反阿是穴定位一方面要判断肌肉有关疼痛的状况。另一方面,通常可以寻找肌肉最紧张的位置,接触到紧张和索状[19]。点按反阿是穴,可以缓解肌肉紧张。配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失眠的关键在于调整颈部肌肉状态,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颈部疼痛,调节自主神经紊乱,使病患放松身心,利于进入睡眠状态。标本兼顾,无副作用、无痛无伤、疗效非常肯定的传统推拿手法深受广大颈椎病患者的喜爱。本研究通过反阿是穴联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失眠,不仅有效减轻了颈痛,而且减少了服用安眠药的毒副作用。因样本量有限,且门诊患者量大,后期的回访机制并未健全,对于复发率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点按反阿是穴联合传统推拿手法,能较好地改善颈部不适,患者睡眠质量随着颈部症状的改善从而得到了提高。该治疗方法能带给患者较为舒适的医疗体验及不错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