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宝钗 洪诗钗
苄星青霉素属青霉素二苄基乙二胺盐,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棒状杆菌、霍乱弧菌、脑膜炎双球菌、梅毒螺旋体等存在较强杀伤力,多用于呼吸道感染疾病、消化道感染疾病、风湿病、梅毒病等治疗[1]。但在应用苄星青霉素进行疾病治疗时,因苄星青霉素为针剂,呈颗粒粉末状,难溶于水、颗粒较大,注射持续时间长,容易出现絮凝现象,造成针头堵塞、针头与注射器分离、药物不完全吸收等问题,诱发局部疼痛、局部硬结,降低患者身心舒适度,提高患者治疗痛苦[2]。因此,有必要探寻更为有效、舒适、安全的苄星青霉素注射方法,加强苄星青霉素注射护理干预,降低其对患者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本研究对两种注射苄星青霉素方法应用效果的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按照纳入标准(行苄星青霉素注射治疗;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与排除标准(沟通困难;精神异常;存在下肢功能障碍;注射部位存在皮损损伤;近14 d内服用过止痛镇静类药物)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3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苄星青霉素注射治疗的患者20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100例,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25~68岁,平均(40.24±5.25)岁;受教育时间6~16年,平均(10.24±2.36)年;病程1~6 d,平均(2.25±0.58)d。观察组100例,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24~67岁,平均(40.28±5.14)岁;受教育时间6~15年,平均(10.27±2.41)年;病程1~6 d,(2.27±0.54)d。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组研究对象采用注射用苄星青霉素(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727,规格:120 IU×10瓶/盒)进行肌内注射治疗,剂量与时间相同。
对照组行常规肌内注射:(1)注射前与患者简单沟通,使患者身心放松。(2)对患者实施常规苄星青霉素皮试,观察20 min,为阴性患者进行常规臀部注射。(3)注射前轻轻振动药瓶几下后倒置,用力摇晃药瓶使药粉全部散开,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4 mL灭菌生理盐水并将其注入到药瓶内,使其与药粉充分混合,形成混悬液。(4)抽吸药液,排空气。(5)指导患者取坐位,将臀部充分暴露,取臀大肌或臀中肌为注射位置,避开内角位置、瘢痕位置、皮肤硬结位置。(6)常规消毒,右手握笔式持针,在患者皮肤绷紧状态下找准注射位置,以垂直角度快速进针,回抽无血后,迅速推药并快速拔针,用无菌棉按压数秒,观察30 min。
观察组行优质肌内注射:(1)注射前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使患者对苄星青霉素注射作用、注射要求具有全面了解,告知患者情绪稳定重要性,消除患者注射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增强患者对注射操作的配合度。(2)同对照组一样完成苄星青霉素皮试、药物溶解等基础准备工作。(3)合理选择针头型号。通常5 mL的注射器配7号针头。(4)取患者髂前上棘和尾骨连线外上1/3处为注射位置,避开瘢痕、皮肤硬结等位置。(5)常规消毒,用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将注射位置皮肤侧移1~2 cm,右手握笔式持针,患者皮肤绷紧状态下垂直进针,均速推注药液,快速拔针。(6)改良注射方法。选取5 mL注射器,7号针头,抽取生理盐水,将其注入到苄星青霉素瓶内,摇晃均匀,抽出所有药液,排出多余空气后,再吸入生理盐水0.5 mL,此时保持注射针管内留有0.2 mL空气,对注射器中的药液进行摇晃,参考步骤(4)选择合适的注射位置,进行深部肌肉注射,保持力度均匀有序,注射完毕。(7)还原皮肤,无菌棉按压数秒,取秩边穴按摩,改善肌肉紧张度,观察30 min待患者无不适症状后离开,并告知患者归家后可对局部皮肤进行热敷,以缓解肌肉局部疼痛。
( 1)焦虑与疼痛情况:在注射前10 min与注射后30 min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估患者焦虑情况,总分0~100分,分数越高则焦虑越严重;在注射中与注射后30 min用面部表情量表(faces pain scale-revised,FPS-R)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总分0~10分,分数越高痛感越强。
(2)统计两组研究对象一次注射成功率、红肿渗液发生率。
(3)患者护理满意度:用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Cronbach” s α系数0.843,信度较高)评估,总满意度=100%-不满意率。
(4)统计不良反应,包括皮肤硬结、局部感染与针头阻塞。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焦虑评分、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焦虑与疼痛情况比较(分,±s)
观察组一次注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红肿渗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一次注射成功率、红肿渗液发生率比较[例(%)]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00%,对照组为94.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观察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苄星青霉素是长效青霉素的一种,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菌壁合成,使得细菌能够快速溶解、破裂、死亡[3]。通过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使得药物在患者体内缓慢游离,药效时间较长,在淋病和梅毒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显著作用。然而该药物属于干粉制剂,在注射过程中可诱发肌肉疼痛、对患者血管、神经组织造成损伤,部分患者出现局部皮肤硬结、淤血和感染等不良症状。注射苄星青霉素过程中产生的疼痛感会增加患者畏惧心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肌内注射属于有创操作,患者容易出现局部皮肤红肿、感染、硬结与疼痛等不良反应,不仅增加患者生理不适感,而且对患者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研究表明,针尖刺破皮肤后,药液推注产生的疼痛、苄星青霉素对患者产生的刺激作用与个人身体状况与疼痛阈值存在密切关系,使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肌内注射疼痛感,减少局部感染、红肿发生[5]。为确保患者舒适,有必要对苄星青霉素的注射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做好注射方式优化、强化注射护理,使得患者舒适感提升。
基于感染性疾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苄星青霉素使用范围扩大,使用频次增多。在此背景下,苄星青霉素使用不足愈发凸显,主要表现为针头堵塞、注射疼痛、注射位置皮肤红肿渗液等[6]。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对苄星青霉素注射治疗产生紧张、焦虑、害怕、抵触等情绪,降低患者依从性,影响一次性注射成功率。有研究表示,通过改善传统苄星青霉素注射方式,保证苄星青霉素充分溶解,规避药物絮凝,精准快速完成注射,可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7]。同时在注射前,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使患者情绪放松,提高患者配合度等,可进一步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
在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中,影响一次注射成功的因素较多,其中包括药物溶解情况和注射方法选择。苄星青霉素属于混悬剂,具有颗粒大的特征,并且在混悬剂表面存在较多自由能,会出现较为明显聚集趋势,由此形成沉降的问题,影响一次注射成功率[8]。在注射方式上,为提高一次性注射成功率,操作人员在正式注射前抽取2%的生理盐水,剂量为0.5~1.0 mL,采取即刻进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注射,由此实现对注射方式的优化。通过应用上述注射方案也可减少药液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并且针头内的药液量较少,浓度较低,由此可有效避免发生针头堵塞等不良事件,确保一次注射成功[9]。
本研究对比分析常规肌内注射护理与优质肌内注射护理对患者疼痛的影响,发现在优质肌内注射护理干预下患者注射前后焦虑情绪明显改善,注射中与注射后疼痛有效缓解,一次注射成功率大幅度提高,红肿渗液发生率明显下降,护理满意度提高至94.00%[10]。说明优化改进后的苄星青霉素注射方法,在保证药物充分溶解的同时,缩短药物溶解到注射的时间,利于规避絮凝现象,一次性注射成功率提升。同时,在保证注射操作规范、准确、快速的同时,重视患者心理护理,利于提升患者配合度、满意度。
在优化改进措施的应用中,注射人员与患者积极沟通、做好心理疏导,使得患者焦虑、紧张不良症状得以缓解,为快速准确注射提供基础条件。同时参照《青霉素皮肤试验临床操作专家共识(2022)》相关标准对患者进行了苄星青霉素皮试,开展药物溶解试验等准备工作,选取合适的位置作为注射点[11]。本研究中,操作人员选取患者髂骨前上棘与尾骨连接线外上1/3处作为注射位置,同时避开皮肤硬结与瘢痕处,以最大程度确保一次注射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为患者带来的痛苦。注射前,为预防感染也为患者做好局部皮肤消毒,使用无菌棉按压,持续数秒后,进行按摩处理,以降低局部肌肉组织紧张度。在注射完成后,指导患者以热敷的方式对局部皮肤进行处理,以缓解疼痛感,提高患者舒适度[12]。
在苄星青霉素注射中,可使用多种方式缓解患者注射后疼痛感,例如冰敷、局部热敷。但是在具体的应用环节,上述方式较为复杂,增加了护理人员与患者自身工作量[13]。鉴于此,在本次注射治疗中,为观察组患者提供了优质肌内注射护理方式,同时对注射方式进行了改良,选取2%的利多卡因作为溶媒,通过该药物的使用可阻断神经传导,以避免出现局部肌肉疼痛感。此外,在注射器中吸入了一定数量的空气(0.2 mL)。空气在药物注射完成后,被推入到针头中,可发挥良好的封闭效果。将上述优化注射方案应用在苄星青霉素的注射方案中,能够减轻使用大号针头造成的肌肉组织损伤,并降低患者恐惧感。对肌内注射方式优化后,也减轻了患者疼痛感,预防因推注力量较大造成的药液浪费,使得操作效率提升,增加一次注射成功率[14]。
采用优化注射方案对患者进行干预,可降低疼痛感,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分析其具体原因为优化改进后的注射方式消除了患者恐惧感,使得患者肌肉僵硬的状态发生转变。当肌肉硬度降低、处于松弛状态下时,操作人员能够快速准确找到注射位置,降低注射难度[15]。此外,在本次注射过程中,有关人员采用了皮肤复原方案,使用按压与按摩的方式,帮助患者松弛肌肉,可起到封闭针孔,预防液体渗出的有效作用[16]。在整个注射过程中,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苄星青霉素注射方案进行,对患者体位变动的不良问题进行干预,以确保注射工作顺利开展。在注射完成后,也为患者提供了局部肌肉组织按摩,以降低红肿与药液渗出风险。对肌内注射方案进行优化后,观察组皮肤硬结、局部感染与针头阻塞等不良反应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明优化肌内注射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经优化改进后的注射苄星青霉素方法对患者疼痛改善存在积极影响,利于注射治疗有效性、安全性以及患者满意度提升,并降低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