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楷,林梦娇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
阐释一流学科竞赛和素质教育的界定、发展概要等问题让人们更了解两者的关系;一流学科竞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国家培养一流专业、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在帮助学生立德树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丰富专业实践等方面学科竞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新时代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因此一流学科竞赛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方法是必然的。
一流学科就是指此学科拥有较高的科研水平,能够发表众多一流的学术成果,对于国家的创新、综合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1],比如北京大学的统计学;东北大学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一流学科竞赛就是指一些超越书本知识以外,以锻炼人的智力水平、促进全面发展的竞赛形式。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科竞赛也向着高水平前进,特别是1989年的“挑战杯”竞赛使得学科竞赛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从最初我们熟知的一些数学竞赛、化学竞赛到现在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在宣传模式、赛制规则、奖惩制度等方面不断成熟完善。以中国知网显示的数据为例,在总库中以学科竞赛为主题的搜索结果为6 439条,与学科竞赛有关的学术期刊4 912次。这只是中国知网显示的数据,在其他各大学术网站以及其他可以发表学术言论的平台中有更多关于学科竞赛的成果。
学科竞赛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更多专业知识,而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以“人”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这刚好与竞赛的意义相契合。
以全国大学生双创大赛为例,此比赛分为校赛、省赛初赛、省赛决赛、全国总决赛四个阶段。校赛就是以学校为组织单位,有意向参加比赛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成果。此比赛多为云计算大数据此类与时代前沿产业关联的项目,选手以小组形式参加这就考验团队合作意识及合理分工的能力;省赛初赛由网络评选的方式选出优胜团队,省赛决赛则以现场答辩的形式择优,考验学生的现场应变能力、表达能力。最后一个阶段是全国总决赛,在这里选手们将会在较量中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高校素质教育重视学生道德、个性、心理健康的发展,而竞赛的整个过程也导致学生全方位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追求一致,因此,学科竞赛与素质教育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一流学科竞赛的培训模式主要分为四种,第一种是专业性的培训;第二种是突击培训;第三种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参加的竞赛;第四种是学科交叉的竞赛。不管是哪一种模式都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促进智育发展。
学科竞赛被普遍认定为学生学习的优质课堂,书本的知识终究是书面形式的,而竞赛以真实的形式增加学生的体验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形式有效巩固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力、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对于合作共赢、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显著的作用。各高校学生在学校的鼓励下参加竞赛活动,比如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的学生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需要具备机械基础、创新设计能力、CAD技术绘图能力,从设计构思、初稿到绘图再到后期的不断修改,整个过程都需要智力的支撑。虽然我国高校举办过很多一流学科竞赛,但是学校应该建立更多多学科融合的活动,打破院校之间的阻碍,切实形成以学生能力培养、智育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各高校响应国家的要求,积极探索美育与学科建设相融合的方法,建立独特的文化促进多层次的发展。
很多一流学科竞赛在设计的过程中都明显体现美育的功能。比如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作品展,此比赛的参赛规则就是将设计作品在指定日期内按照规则提交给主办方,此活动面向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师生,收集作品有两万五千多件,重点是此活动将最终入选的优秀作品以线下展览的形式展示给大家,本着以赛促展、以展促教的指导思想,推动我国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为国内优秀的设计学科专业人才提供国际化、高规格的学习交流和展示的机会和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大家的审美意识。除此之外,像一些建模比赛、设计比赛等都采取类似的线下展览的形式,另外一些不能线下展览的比赛成果也会选择采取线上VR展览的形式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极大地促进大家对美学的认知和审美意识的形成。
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一流学科竞赛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途径,合适的学科竞赛平台、完善的竞赛制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团结意识和荣誉感[3],不仅在无形中达到育人的目的,而且提升学生的智商和情商。
任何一个比赛都具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比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要求所有参赛作品要按照大会指定命题进行创作,作者对于作品具有完全、独立、排他的著作权,承诺参赛作品为自己原创作品,作品中所涉及的图片文字等素材不侵害他人现有的知识产权。这些制度发布的原因就是让大家保证自己作品的原创性,教育大家不得抄袭他人的成果。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从老师的指导、同学之间的讨论中对其思想观念的形成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学科竞赛的德育功能并不是主要的侧重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它也会体现出育人的效果,感悟出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也是很难得的[4]。
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各机构表现出对高素质、高技能人员的渴求,特别是一些计算机、软件工程行业,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极高,而大学注重课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忽视实践能力的提升。高校为顺应这一改变积极做出调整,比如建立校外基地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利用校外资源和企业力量为其提供充足的优势,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我国很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有明确规定,大中小学要将劳动教育设为必修课。在一流学科竞赛中包含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比赛,比如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这些比赛需要参赛者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以实际操作的形式参与比赛,极考验动手能力。参赛者在比赛的过程中将会意识到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意识到劳动的不易;将引导学生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5]。
正确鲜明的价值导向对于青年的人生发展非常有帮助,它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兴亡发展,而且帮助个体以独特的个性展示自身魅力。价值导向教育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一流学科竞赛的形式来促进价值导向教育是高校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
很多教育界面临的问题都是由价值导向不正确导致的,比如单纯地追求科研学术成果导致科研造假现象层出不穷,使得科研脱离实际教学生活,只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才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像设计类的一些比赛,它的题目包括一些歌颂时代发展、表达爱国主义等,这些竞赛题目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价值导向,为教育科研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产生很大影响。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学习获得成就,理解实践的重要性和自身的价值,通过遵循竞赛的流程规则体验整个过程的艰辛,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引领学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从近几年举行的一流学科竞赛的情况分析,比赛涉及的学科都是交叉融合的,与各个课程都有密切的联系,单靠一门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学术知识,像木桶效应一样有短板的地方就会拖延比赛的正常进度。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是较权威的竞赛活动,其参赛主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真实有效地为生活带来便利,比如第八届竞赛的主题为“关注民生、美好家园”[6]。其选手参赛流程大致分为四步,首先要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市场上现有的产品种类、优缺点等;第二步是根据选题进行初步设计,包括产品的外形设计、结构设计等;第三步是分析和调试,即对产品本身的运动能力、承载能力进行测试;第四步是现场答辩,即在现场向评判者介绍自己的产品,考验学生现场发挥和沟通交际能力。这一过程所涉及的课程远远超过了本专业学生所学内容,从参赛的各个方面增强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界对于全人创新教育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各行各业都需要创新的人才为发展提供新鲜的血液。各高校纷纷举行各类竞赛活动,依托各类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勇于想象创造,为发展奠定基础。
高校采取案例讨论、学科竞赛等模式提高在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像一些设计类的比赛活动比如全国大学生艺术广告大赛就要求选手具备充分的创新能力。比赛会有特定的主题选手在这些主题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创作,根据头脑风暴确定要创作的方向,从确定的十个方向中否定五个,因为这五个方向大家都会想到的,按照这些创作会使作品缺乏创新性,最后从这五个确定的方向中推敲出最适合自己创作的一到两个方向。在这个过程中,选手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脑细胞,发挥自身的创新性,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在数以万计的作品中脱颖而出。一流学科竞赛赛制不断完善,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益颇多,以教促创、赛教联合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全人创新教育的功能。
以一流学科竞赛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途径是切实有效的,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增强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赛育德、激发创新意识对素质教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学科竞赛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因此要学习借鉴成功的经验,注重学生个性的表达、学习兴趣的培养,促进教育人性化、民主化。未来教育将会以更多竞赛的形式来考验、锻炼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其成为更符合时代、国家发展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