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推广赋能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与方法

2022-02-17 21:33张凌玉陈雪娟
传媒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精神

张凌玉 陈雪娟 李 慧

一、导言

国内外有关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研究大多从大学生对国家和成长环境的归属感、文化认同感、家庭和社会责任感,以及社会使命感等方面展开研究与探讨,强调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加强青年人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仰、坚定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等大学生耳熟能详的道理切入,比较缺乏能触及大学生灵魂的深层次的探讨与剖析。

以往研究解决的路径大多局限在充分发挥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内容相对程式化不易走入人心。陈寅恪先生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The spirit of independence,the idea of freedom),这句话是针对研究学术和价值取向来说的[1]。虽然离陈寅恪先生提出此观点过去近百年,但当代大学生仍然离此境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有学者指出,家国情怀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2]。笔者认为,遵照培养大学生“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的理念,应从大学生最为关键的自我教育入手。大学生一定是先有自我的觉醒,才能实现家国情怀真正的唤醒。“他育”是外因,“自我觉知”才是内因,是本质,是真正能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只有唤醒大学生内心深处的自我,使其得到真正的心灵的滋养与真实的激励,从而实现精神的独立才是教育的核心与要义。本文拟通过阅读推广视域下,对新时代大学生唤醒自我的路径与方法着手展开研究,通过提升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激活内在的觉醒、坚定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给予担当的机会、恰到好处的赞美与鼓舞、深入开展朋辈教育、给予榜样的力量、强化集体与团队的荣誉感等多方位深入剖析与探讨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路径选择。

二、新时代大学生不缺思政教育,缺少的是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意志

如何在内卷化严重、社会压力骤增的社会大环境下,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环紧密连接,做一个具备独立思想,胸怀世界、不惧怕排斥、坚定信仰的有格局的人,思想必须挣脱原有的束缚,走出不同于他人的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成才之路。如何才能做到坚持自己心中的梦想,以利他主义作为人生的宗旨和信仰,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需要突破的难点。从鼓励与激发大学生独立之精神、健全之人格入手,从大学新生教育开始展开系统性研究,利用高校图书馆这个每天人流量最大、资源获取最全面最便捷的优势,广泛开展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收集大学生在家国情怀意识领域的思想现状,通过图书馆和学院开展的各项阅读活动,带领学生社团和志愿者深度切入研究,获取最真实的数据和大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运用归因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开展有价值的研究。

(一)大学思政教育何以成了为考试走过场?

每当考试季,图书馆座无虚席,走廊上、楼梯口到处都是在背书的学生。据笔者观察,这其中拿着思政资料在死记硬背的学生不在少数。一般来说,思政课在大学是必修课,占据2学分。常有学生反映对思政课“缺乏兴趣”,很多同学都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害怕老师点名才会去上课,就算上课也是心不在焉。这反映出我们的教育模式出了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固然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常抓不懈,但如此填鸭式的思政课程教学方式,作为必修课占据大学生大量宝贵时间,难道我国的大学生不比没有思政课的美国大学生思想更好更爱国吗?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大学生其实并不缺思政教育,缺的恰恰是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敢于说“不”的勇气和提出“为什么”进行质疑所体现出来的科学探索精神。阅读推广工作者恰恰可以通过诸如阅读沙龙、真人图书、新生入馆教育等活动来唤醒大学生自我意识,实现思政教育的导向效果。

(二)内卷严重的大学生拿什么来“家国”,拿什么来“情怀”?

近两年,“内卷”一词俨然成了高频词。在笔者看来,“内卷”只会加剧竞争,使人付出高昂的代价却与社会发展的整体提升不成正比,它是一种不值当的系统内消耗。但是“一旦电影院有人站起来了,后面的人不站起来就看不到电影”这样的假设如果成立,“内卷”就成了必然的结果。新时代大学生容易被潮流和趋势裹挟,因此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充满焦虑。而此时,却正是我们阅读推广工作者通过引导阅读来引领他们的认知、引导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提升的良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会凭空形成,也不是上几节思政课就能一蹴而就的。通过诸如图书馆开展的真人图书活动或沙龙,与专家学者或校友达人面对面进行深度沟通与交流,或通过图书馆的荐书活动能有幸读到几本好书,并能使得大学生在求学与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得到解决、心灵得到滋养、精神得到舒缓,这样才能坚定他们心中的信念、认准前进的方向而不至于迷失在“内卷”中耗尽心力却收效甚微。因此,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树立必须是在解决了他们心中的焦虑,使他们得到人格尊重、坚定民族自信、拥有文化自信之后,由内而外自发产生出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才能真正去思考“家国”,才能实现真正的“情怀”。

(三)“离开家反而更想家,出了国反而更爱国”的深层原因探析

一直以来,许多海外华人和留学生总会发出“想家”“爱国”的肺腑之声。有人不以为然,认为他们是在“作”,潜台词是“你这么想家爱国,那你还出国干啥呢?”但事实上,这种感情大都是发自内心的、深沉的、真挚的。深度剖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很多人走出国门后,获得了思想的空前的自由,在国内长期形成的固化的思维得到了解放,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这个世界,在思想和精神上回归了自我,认知在无形中得到提升或者重塑,“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逐渐萌发。往往在此时,通过不断的走出国门,与他国两相对比,他们反而更加懂得珍惜曾经习以为常的祖国给予他们的优越的制度、亲友的温情、故国的归属感等等,这让他们反思自己的同时也变得更为豁达。没有对比,就不会有更深层级的触动与感慨。大学生通过阅读或者通过参与各种真人图书阅读活动,和那些有过出国亲身经历的人交流,听听他们的故事、谈谈他们的切身感受,不需要远行,就能获得深度的感悟与境界的提升。因此,“离开家反而更想家,出了国反而更爱国”这种家国情怀恰恰源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阅读可以帮助大学生得以管窥到其中的机理。

三、阅读推广视域下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路径

培养时代新锐,培养大学生源自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使命担当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的应尽之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哪怕只成就一个杰出的人,也是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成功。阅读可以点亮大学生的心灯,让他们和高人对话,与智者同行。

(一)赓续优秀传统,激活内在的觉醒

人的内在觉醒多数时候是在受到外界的触动之后发生的,而这外界的触发往往是在接受教育中完成的。高校大学生接受教育要么在课堂上,要么在朋辈学习中,要么在图书馆或通过阅读来完成。而通过参与图书馆举办的诸如真人图书、讲座、沙龙活动,可以更好地拉近教师与大学生的距离,使他们更愿意亲近和主动融入,而不是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式的走过场。正确的价值理念常常在得到情感共鸣时,才能起到激活内在觉醒的神奇效果。而当一个人真正实现内在觉醒后,一切都将变得充满意义和满含激情,行动起来将变得主动而富有创造性,效率自然大举提升,且这种状态常常能持续很长时间,甚至成为保持终身优秀的一种习惯。这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将带来无尽的益处。

(二)坚定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

曾经,很多的国人崇尚外国的民主、自由与平等、优美的环境和优越的物质条件。的确,中国有许多积弊,但这并不能掩盖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万里长城到故宫博物院;从四大发明到神舟航天;从四书五经到兵法家书;从《易经》到《本草纲目》……中华民族有太多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永远无法企及的璨灿文化与高度文明。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使中国不再任人宰割欺凌,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中医药学使中华儿女免于瘟疫的大肆荼毒;坚守和平不谋求霸权的国家处世原则使我们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中国人的精神境界之高远远超出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想象,他们甚至都不能理解中国为什么那么愿意去真诚地帮助落后的国家。如今的大学生通过对中国璀璨文明如何演进的书目阅读,和从发生在身边的大量事件中,由原先对西方国家从仰视、到平视、再到现在的俯视。这充分表明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大量活生生的事实面前发生了极大的转向。大学生变得更加了解国家的伟大和源自民族文化的力量,开始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家园、土地和饱含深情的人民。于是,家国情怀便自然而然地生发。因此,民族的强大和文化的精深需要当代大学生能真正走近才能有深刻体会。

(三)教师学会“隐身”,给予大学生责任与担当的机会

责任与担当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解答的重要命题。但不是谁想到担当就能有担当的机会和能力的。责任与担当也必须是不带功利性的,是发自内心的。当代大学生生长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太多生命的坎坷与人生的波涛,因此也难以有机会检验个人担当的能力到底处于何等层次。但是,责任与担当却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优秀品质,这是将来成就事业的基本能力,更是能让我们这个国家与民族看到希望和未来的源泉和动力。此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教师不能进行过度教育,而是应该学会“隐身”,将责任与担当的机会交到学生身上,甚至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学生给予默默地关注和支持,这更是一种教育的智慧。责任与担当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格局,并使他们获得由担当带来的自信与尊重认可,这更是他们将来成功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推广“红色经典”、“红色书籍”来激发大学生责任担当的潜力与无所畏惧的勇气。

(四)恰到好处的赞美与鼓舞

当代大学生如何才能实现陈寅恪先生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The spirit of independence,the idea of freedom),首先最为关键的便是大学生是否得到了社会的充分尊重,社会是否给予了他们充分的信任和鼓舞。中华民族历来以谦虚为美德,长辈为了不让晚辈滋生骄傲之情,常常是吝于夸赞的。但这也带来了大学生不自信的弊端。当大学生不够自信,他们的自我意识容易被掩盖,他们的需求容易被忽视,而不自信的后果常常是不敢担当羞于表现,缺乏前进行动力和尝试的勇气。因此,图书馆可以通过推介经典的国外影视作品和书籍,对大学生开展赞美教育,对大学生恰到好处的赞美与鼓舞是助力大学生找到自信心,从而激活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的源泉与动力。由此,家国情怀才有了萌发的厚土为基础。在这一点上,我们真的应该学习西方国家对年轻人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真诚的赞美和鼓舞。

(五)开展朋辈教育、深度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

当大学生的自我觉知、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被真正唤醒后,引领大学生以教师的身份进行朋辈教育(即变身为教师身份)和深度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在我国虽有小范围的尝试,却难以成为主流。大学生只有在奉献中帮助他人提升,才能更好地提升自我,让知觉升华,强化并固化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从而达到自我教育与他育的双重效果,并实现大学生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同步提升推进的良性循环。开展朋辈教育,换位为教师身份,可以使大学生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种荣誉感和责任心,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加自律的同时也更易理解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良苦用心。深度参与志愿者活动更是国际上非常流行的奉献自我的心灵与精神境界的提升方式。志愿者从自己全心全意的奉献中,能够体会到付出的满足与快乐,同时也会在不自觉中提升其勇于承担的格局。

(六)强化家国同构的共同体意识

“没有国哪有家”这句话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在和平年代,大学生认为“唇亡齿寒”“国破家亡”这样的意识与我们的生活相距甚远,因此强化家国同构的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3],这常常体现在集体与团队荣誉感上。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团体活动,如由图书馆阅读推广部门尝试介入的各种团体辩论赛、学科竞赛、演讲比赛、各种体育赛事等来增强集体荣誉感。以集体为单位的竞赛往往需要每个人既要拿出自己最大的实力,还要相当成功的配合策略与互相的激励信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首先应从培养小集体的荣誉感做起,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大学生可以从集体中学到理解、包容、如何凝聚合力和分享,这些性格特质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更是他们未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原动力。同时,榜样的力量对大学生的意志力和精神的成长能起到航标灯塔的作用,甚至能影响一生。因而,强化家国同构的共同体意识对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能起到良好的“催化”的作用。

四、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方法

进行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教育的初衷与使命。解决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价值取向首先应树立大学生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让由内而外的自发自愿源于正确的认知、深度的民族自豪与文化自信,因此从对大学生发自内心的人格尊重开始,使他们得到真正的信任与激励,给予他们试错的机会,在不断尝试中强化人生终极意义认知的提升,在历练中成长与成才。笔者认为,实现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方法有:一是爱国主义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对于增强大学生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意义重大。可以利用暑期发动大学生开展家国情怀层面的问卷调查,进行数据采集与整理,由此了解大学生在家国情怀境界的真实思想和认知层次。二是尊重与激励,如进行演讲激励、征文激励、榜样激励及名人名言激励等,可以利用开学季发起有关大学生家国情怀征文大赛,找出学生的思想闪光点进行深度挖掘与弘扬,作为研究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并将对大学生家国情怀培植理念嵌入新生入馆教育之中。三是实践活动引领。如引入真人图书活动和阅读沙龙活动,使大学生能够面对面与智者对话,提升自我认知,坚定信念;或者通过开展关于大学生家国情怀的主题图像创意设计活动,将家国情怀具象化;或者通过大学生合唱节、读书节等活动的开展进行实践引领,展开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影响研究,引导大学生以家国情怀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并以各种活动开展后的官网报道为素材,充实有关内容作为大学生家国情怀研究的理论支持与依据。四是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到敬老院、孤儿院和特殊教育学校等地方,带去书香和精神食粮,奉献自己,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五是为学生营造泛化性学习环境,形成带有价值引领性质的朋辈学习环境,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谈话来影响、激活学生的“惰性”认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4]。而这种经常被主流教育所忽略的学习途径,对学生群体的互动和对话将带来直接的益处。

五、结语

陈平原在“当代人读书的三大歧途”一文中指出,“全世界的图书都在一个‘云’里,将来稀缺的是独立思考、批判精神,不依附于前人、古人,不盲从于社会”[5]。这也正验证了陈寅恪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念,“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对培植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意义重大。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植应该深入到内因进行探讨,大学生只有认清自我价值,并具备平等、尊重的待遇,才能以“天下为公”之心造福国家和人民。因此,思想的独立与精神的自由、不盲从是本文学术思想的核心要义。大学生可以在图书馆阅读推广部门的引导下,大量阅读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优秀事迹,广泛参加各项讲座、真人图书活动、沙龙座谈等,影响大学生立真言、树公心,并嵌入大学生新生入馆教育中,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深刻的认知和树立起家国情怀的信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大学生内在的潜能[6]。尤其是在新生教育中,可以趁早抓住最佳时机进行教育引导,这对引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核心素养的锻造,必将产生深刻而深远的影响,收到持久而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以树立大学生独立的自我意识作为起点,从留学生求学成长的角度与国内大学生两相对比,指出大学生首先要有真正的人格独立,才有精神独立。而有了精神独立才能成为一个有着成熟辨析力的人,才会摆脱个人小我与利益的束缚,将自己的格局放大,放眼世界与未来[7]。只有自我意识真正觉醒了,才能突破原有的目标考量,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与新的更高远的目标。一旦真正脱离了个人的私利,家国情怀才有了生根萌芽的厚土。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家国情怀
拿出精神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