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丽
“媒体融合”自2014年成为我国媒体发展顶层设计的重要方向。现今,媒体融合发展已跨越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曾经为之努力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阶段,而要达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目的。胡正荣提出,媒体融合将进入一个共享媒体时代和智能媒体时代,以共享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在此过程中,将重新创造出一个新式媒体生态系统。[1]
《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4)》直接指出:2014年是中国媒体发展的“融合元年”。[2]从这一年开始,媒体内外的融合发展进入快车道,并一直在持续发展。媒体融合呈现出跨领域多平台、智能化重技术、开放共享、多元发展等特征。站在研究的立场上,可将2014年开启的新时期称为融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既是时代见证者,又是重度参与者。在此时期,新闻从业者在各种平台上转战、定位,彰显个性价值。新一代媒体人通过掌握多种技能,快速占据融媒体的前排位置,成为中流砥柱;媒介所有权、信息采集、新闻表达和记者技能的融合,会不断出现新的形式并升级。在此阶段,不同代际的新闻从业者在职业认同方面有何差异,如何进行整体提升,笔者以“70后”“80后”“90后”为例,使用深度访法,进行了探究。
互联网上流传过一个段子:“70后:公司倒闭就辞职;80后:没有上升就辞职;90后:干得不爽就辞职;00后:老板不听话就辞职。”越来越任性的一代,也是越来越有态度的一代。年代不同,价值观也不同,对世界的经验和理解必然有所差异。每一个年代发生的重大事件,都给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生涯留下了印记,成为他们生命历程里具有独特意义的一个章节。
融媒体时代已走过第一个五年。表面上来看,媒体融合是多种传播手段、介质的融通;是通过流程、机制再造对媒体生产要素、资源的重新整合;是不同行业、产业资源的相互补位、聚力,但媒体最核心、最本质的资源仍然是人。[3]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使得新闻人才结构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优秀人才向新兴媒体聚集,一批媒体精英人才相继“出走”。他们在离职转型之际,用饱含情感的笔墨记录下了自己的职业过往与心路历程,一篇篇“心灵独白”给从业者带来冲击和思考。笔者发现,不同年龄代际的从业者在个体认知中带有特定的时代烙印,本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中的目的抽样方法,选取了11位不同代际的访谈对象,其中“70后”3人、“80后”5人、“90后”3人,采用半结构化深度访谈的方法,通过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与微信访谈获取资料,由此采集经验性数据、获取质化资料,进而分析归纳。
为获取最大信息量,受访者涵盖报纸、杂志、出版社、广电、新媒体的新闻从业者。访谈样本数量为11人,每次访谈时间80~120分钟,因此访谈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访谈过程中,不同代际的受访者回忆起自己选择新闻职业的缘起和从业经历,兼具特定的时代特点和个人色彩。笔者通过挖掘和分析个体的心路历程,找寻出不同的特征。
“70后”带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社会责任走进新闻职业,一路经历了传统媒体的辉煌与衰退。在他们看来,新闻从业者首先意味着笔头功夫好,写作能力排在职业能力之首,甚至在完成工作范围之内的新闻作品写作后,还要继续寻找其他出口来抒发自己过剩的文字表达欲。“70后”已过四十不惑的年龄,不少人已成长为中高层管理者,在各自媒体领域的管理、研究等岗位上发挥能量。他们多数喜欢从事具有稳定感和保障性的工作。历经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和日渐衰败,失落感让他们常常沉浸在新闻理想的旧时光里。融媒体时代的媒介生态正在重构,理想与现实、追求稳定与被动转型的矛盾,都给他们带来了很大压力。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强调和呼唤新闻专业主义,守护内心的骄傲。
代表独生子女一代的“80后”被称为伴随电视长大的一代,心中向往屏幕上光鲜亮丽的媒体生活,于是埋下了崇拜的种子,立下新闻之志。“80后”成长于社会转型期,幼时接触最多的是传统媒体,在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认知也随之更迭——敢于追求和创新,愿意享受生活,藐视虚伪。融媒体时代,适逢“80后”处于工作与生活的夹缝,经过职场多年的洗礼,逐渐成为新闻单位的骨干力量,生存需要已得到满足,“新闻理想”也不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面临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成长发展的需要迫在眉睫。他们不仅要努力平衡,而且要不断提升技能,突破上升空间。
“90后”生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被称为“信息原住民”。接触信息的广泛,使他们形成了多元价值观念,思想不愿意被捆绑,更加崇尚自由,也更依赖网络。在职业选择和发展规划方面,他们不会给自己设限太多,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他们果敢而笃定,工资收入、领导友好、氛围宽松,甚至是单纯喜欢这门工作,都可以作为他们的入职理由。在他们眼中,传统媒体必然面临生存圈越来越窄的局面,所以更倾向于新媒体工作。他们不去理会工作的稳定性,一旦工作内容与心理预期发生了偏差,他们会毫不留恋地离职跳槽。然而,他们依然相信传统媒体是不可替代的,具有存在的必要。
不论处于何种代际,新闻从业者都会通过自我矮化以治愈丰满期待与骨感现实之间的心理落差。总体而言,身处民间舆论场,必然受到社会舆论的浸染,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受到社会评价环境、组织重用程度、新闻政策管制等多方面的影响。对于仍有新闻理想的从业者而言,处于存在价值与功利价值的矛盾中,常出现一种自我分裂的状态。新生代从业者难以从组织内部获得有效激励,只好从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来寻找认同。想要整体提升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需要组织、群体和个体的共同努力。
由于过去几十年传媒组织人事管理方式行政化严重,陈旧的激励机制和行政架构使职业无法成为个人待遇、社会地位上升的载体,用工制度也催生不公平感。受其惯性影响,我国不少媒体组织出现了“高端人才进不来,优秀人才留不住,存量人才流不动,低效冗员出不去”[4]等问题。南都传播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南香红认为,记者职业的收入和社会认同与其风险不对等,成就感缺失,理想与现实失衡等是导致记者离职的主要原因。[5]实际上,要想解开新闻从业者自嘲为“新闻民工”的心结,首先需要变革过时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与时俱进的准入、提升、考核和退出机制。
有的主流媒体在融合过程中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取得了显著进展。譬如,新华社将人事管理转为人力资源建设,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推行全员岗位聘用,实现同岗同酬;人民日报社出台《关于推进干部人才全面互通融合的意见》,鼓励人才双向流动;中央电视台致力于培养电视名家和青年人才,制定和实施相关人才培养计划,设立员工创新奖励基金,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
从媒体组织的角度来说,要创造育才留人的良好环境,需改善内部机制,重新整合优化资源。第一,改善以量为主的计件式激励考核机制。一些媒体已做出相应调整,比如有的媒体给资深记者改挣工分为年薪制,以保障其基本的收入;有的媒体还给出了记者创作假以支持其从事深度长线选题的采访和写作。[6]第二,建立健全稳定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改善内部同工不同酬的身份差异。双轨制的传统用人方式,容易使一部分新闻从业者降低职业荣誉感和忠诚度,也催生不公平感。传媒组织可建立一套以业务能力为准绳的评价和晋升体系,更加注重从业者业务能力的提升。第三,传媒组织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加强互联网平台建设,开展多元化经营,科学合理调整部门、人员和团队配置,激发人才发展潜能。如《新京报》重构团队人力,只留下11人办报纸,全面转型新媒体;《南方都市报》废除计件制,从媒体机构向数据公司转型,从融媒向智媒转型。[7]
不少传统媒体从业者,尤其是年纪偏大的资深编辑记者,对于新技术的疏离感增强了他们的忧患意识。而“80后”“90后”新闻从业者的新媒介素养相对较高,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和应用能力也较强。各个媒体一旦缺岗就招聘年轻的“新”人,却不注重培育“老”人的能力,不去发现和引导出“老”人更多潜力,结果就是,新媒体人才的年龄结构出现偏移,传统媒体从业者更加缺乏学习与提升的信心和动力。
有学者认为,相比之下,传统媒体从业者稍加培训学习,完全可以胜任新媒体工作,而新媒体从业者却不能替代传统媒体从业者。因为传统媒体从业者的阅历精力、人脉关系、文笔功底、专业素养都已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锤炼,这些都是“新”人所欠缺并难以赶超的方面。[8]
经过调查与访谈,笔者发现不同代际的新闻从业者在职业认知、职业行为道德规范认同方面存在差异。新老从业者搭配工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组成职业共同体,能够使其在组织里找到归属感,而职业共同体能够供给成员以有效的身份认同感。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曾表示:“共同体就像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相互依赖……”[9]“老”人将积攒的工作经验、人际交往、行业技能等传授给“新”人,“新”人将自己掌握的技术手段、网络应用、新的媒介使用习惯等教会“老”人,如此,新老从业者各自的专业优势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还能有效提高彼此的职业认同感。
新闻工作的核心技能和专业要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策展” 一词源自博物馆界,在艺术行业内使用频率颇高。从定义上来看,“策展”即人为地将那些搜罗到的物品赋予某种定性的价值判断,使其增值。延伸应用到新闻行业,“新闻策展”基于用户生产内容(UGC),指的是搜集现有的新闻产品或信息资源,整合处理后进行跨平台传播,使其进一步增值。该词是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生词汇,自带数字技术下信息资源的特征,使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产品都刻上了互联网的印记,同时也表达出了新的媒体生态特点。新闻产品及其呈现、用户接触新闻的方式和习惯都在“新闻策展”过程中遭到重塑。
移动互联网的技术革新使得横立在新闻从业者和受众之间的“关”和“门”降解成了“网”,新闻从业者的权威感遭到侵蚀。若想摆脱“无关可把”“无门可守”的窘境,从业者就要学会利用平台型媒体,掌握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信息传播技术和生产手段,转变成“策展人”。“策展人”需要具备敏锐的新闻价值判断,并且要善于信息检索和数据分析,在新闻敏感的专业要求下增强洞察力,把握哪些新闻资源可以选入“展区”,哪些资源要过滤掉。而“展区”对应的就是平台型媒体。
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策展” 模糊了传播者和受者曾经截然不同的角色边界,再造了新闻传播流程,过去的人工筛选信息、传统媒体渠道分发、新闻专业主义把守被取代,转而成为网络数据导引、算法技术集成、平台型媒体分发。[10]新闻从业者身处其中,不再是过去单一的传播者,而是兼具平台搭建者、信息阐释者、新闻整合生产者、产品与用户之间关系激活者等多重角色。因此,学会使用新技术,增长专业技能尤为重要,这样才能从一般的“把关人”“守门人”进化转型为“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