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宠剧创作初探:青春偶像剧的极致化与变种

2022-02-17 18:29王艺璇
传播力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青春偶像创作

◎王艺璇

(象山嘉呗影视文化工作室,浙江 宁波 315700)

在当今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大视频网站逐渐从单纯购买电视剧播出版权转向主动参与影视剧项目各个流程、打造自制剧,从先台后网的单一模式慢慢引入网台同播、先网后台等多种播出模式,平台网络剧应时而生。早期的网络剧在故事类型、故事风格、叙述方式、播出方式等方面与传统电视剧有较大的差异,更加贴合“网生代”观众的需求,逐渐形成新的影视剧运作模式。

传统的影视剧侧重于影视艺术的追求,而网络剧更贴近于商品本质,更像是“观众本位”,在创作之初便受到观众影响,注重观众的实时反馈。“弹幕”“网络留言”“豆瓣评分”等方式也让创作者和观看者的互动更强,时效性反馈更快。网络剧的创作者在与观众的实时互动中及时修正创作思路,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创作模式。

青春偶像剧一向是影视创作中的常青树,拥有较为固定的观众收视群体,以轻松、甜蜜的情感、正向价值观引发观众对于爱情、亲情、友情的思考,以主角的视角收获较为积极的情感体验。青春偶像题材同样也是网络剧重点深耕的题材之一,曾经于2019年前后掀起一阵“甜宠剧”线上追剧风潮。尽管这股风潮的“蜜月期”已过,但是这种小成本、高回报的甜宠题材依然颇受众多制作公司和创作团队的青睐。对于视频平台而言,甜宠剧题材没有时效性,不具备审查元素,非常适合作为日常播出剧目,或者大制作项目播出前后的填档之作。

相比起传统影视创作中的青春偶像剧,网络青春偶像题材更加强调情感体验,营造梦幻爱情氛围,突出情绪价值,相对弱化事件、弱化叙事,“甜宠剧”成为这种极致化青春偶像剧的新名称。笔者作为曾经执笔过“甜宠网剧”的乙方编剧,也是“甜宠网剧”的甲方制作人员,从创作实践角度出发解析“甜宠剧”。

一、“甜宠剧”人物写作的极致化:男强女弱

甜宠剧实质上从属于爱情剧这个大类,又附属于青春偶像剧这个细分类,又因为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独特创作法则,衍生为拥有“甜宠剧”独立标签的类型剧。

早期的爱情剧、青春偶像剧的本质其实是对“王子”和“公主”等人物所附带的高阶层浪漫幻想。从人物关系创作的写作模式上进行细分,基本可以划作三种创作模式:王子+公主、王子+灰姑娘、公主+灰小子。甜宠剧在这三种人物关系写作模式上、在保留高阶层浪漫幻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极致化的提炼,使之更加符合当下的网生代观众观剧心理。

在甜宠剧的写作过程中,时常会听到这样的“法则”:男主角和女主角的人物写得都好是皆大欢喜的模式,如果要有取舍,一定是“保男主、弃女主”,即将男主的人物弧光及人物魅力做到极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损毁,一定要符合女性心目中最完美的男性形象;而女主的人物设计只要能够保持平均水准、没有肉眼可见的大问题就算合格。如果女主的人物设计与男主的人物设计有所冲突,优先保护男主的人物设计。

这一条法则其实与当下受众的观剧日常息息相关。随着城市发展的速度加快、消费主义在年轻人群体中的流行,网生一代成为主流观众群。“艺恩数据显示,大部分甜宠剧的观众性别比例为女性观众占比88%,男性观众占比12%”。①“她时代”来临,花钱剁手的人群以年轻女性居多,平台会员的消费主力也是三四线的年轻女性,其中涌现出“姐姐粉”“女友粉”“妈妈粉”等粉圈,男色消费成为主流趋势,美妆护肤的代言人也慢慢地由女明星换成了男明星。

“一切艺术作品的目的都在于改善生活,是对生活的不足的一种补偿。我们要排解生糙的存在,艺术倒是有其十分可观的手段,哪怕是在片刻之中。”②只要能让“女友粉”“姐姐粉”“妈妈粉”们产生对男性角色的浪漫幻想及憧憬,女性角色即便有缺陷,也不会影响年轻女性观众的自我代入,也不会影响她们对于男性角色的热捧;相反,平凡的女性角色会让她们更能代入自己。而一旦男性角色无法满足女性观众的浪漫幻想,即使女性角色做得再出色,也很难满足女性受众的观剧期待。

以爆款甜宠剧为例,如《东宫》中的李承鄞,《韫色过浓》的周时蕴,《传闻中的陈芊芊》的韩烁等,男性角色爆款出圈的概率远远高于女性角色。

发展到当下,这种固定的人物创作模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在女性角色模式的翻新上,保持男性角色的完美度方面没有变化。例如,《司藤》女性角色的人物设定为脱离现实的外星人,带有男性化特质,在一片娇软女性角色中杀出一条血路。

二、“甜宠剧”情节写作的去极致化:日常流取代大叙事,氛围感取代快节奏

剖析甜宠剧的情节写作,大致可以概括为“日常流取代了大叙事,情绪氛围取代了快节奏”。

青春偶像剧在以人物的情感关系变化为主的前提下,一般会加入其他元素的副线,或是悬疑,或是职场,或是家庭伦理,尽量做加法。而甜宠剧则是在爱情主线的基础上做了减法,尽量削弱副线剧情,减少元素杂糅,补之以日常琐碎的甜蜜爱情细节,通过音乐、场景塑造浪漫的氛围感、甜蜜感、CP感。哪怕出现一条淡之又淡的剧情副线,也会尽可能地边缘化淡处理,尽量减轻所谓的“沉重感”,满足观众对“甜”“宠”的期待心理。

例如,《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和《传闻中的陈芊芊》,尽管看上去似乎有一条大的悬疑/阴谋线在抻着剧情往下走,实际上编剧着墨最多的仍然是日常流细节的铺排,而不是悬疑。

因为甜宠剧几乎只以爱情关系的甜蜜升级变化作为主线,“名场面”成为每一集剧情高潮必不可少的点,例如,《韫色过浓》中的“口罩吻”,《传闻中的陈芊芊》中的“黄豆糕吻”等等。

名场面这个词来源于日本,指影视剧中人们熟知的经典片段,整部作品最具冲击力和代表性的经典影像片段,也是整个作品的精华所在。

CP是除却“名场面”设计外,创作者们需要精心设计的另一个营销点。例如,“楼下夫妇”“韫北夫妇”“童颜夫妇”等,看似漫不经心的营销点,都需要在前期创作中精心设计,力求“破圈”“出圈”。

视频平台的开放性播出机制,甜宠剧在情节写作上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提出了所谓的剧情打点。打点位置的重要性与平台会员制度息息相关。众所周知,四大视频播放平台的剧集播放制度为:普通观众免费收看前2集,付费会员多看6集,一周更2—4集。

与此播放制度环环相扣,每集的集末打点成为创作者们必须力争的“制高点”。

第二集的打点位置决定观众是否花钱开视频平台的会员;第八集的打点位置决定观众在下个星期同一时间是否还继续看这部剧,后续每集的打点位置决定这部剧能够走多远,观众是否会继续追剧。整部剧集是否能够留住观众,决定了平台下一次是否选择再合作。

在剧情的铺排编织上,大部分的甜宠剧追求简单的单一主线推进,尽可能减少复杂的多条线索交织,事件铺排也尽量短小精悍,不宜抻得集数太长。更讲究将一件事情写透、写到极致,事件之间需要有较长的甜蜜剧情缓冲,最好是当集事当集毕。

这一点也许是与当下的甜宠剧受众有较大的关系。甜宠剧的主流受众是年轻女性,占比最大的是三四线的年轻女性,因此,甜宠剧也被称为“小嫂子剧”。创作团队在进行故事编排时,会选择性地降低观剧门槛,尽可能下沉到主流市场。

综上所述,对于甜宠剧的创作者而言,每一集集末的打点位置都是煞费苦心地设计,尤其是第二集和第八集;比起情节流,观众更多地选择日常细节流;比起大开大合的剧情设计、每集的剧情节奏,创作者会更苦心于唯美画面的铺排,男女主角情绪的起承转合。

另外,对于各大视频网站曾推出过“VVIP”“超前付费点映”等播放方式,并不影响现存的打点制度,只是打乱了观众的观剧速度。观众观剧步调不一致,会导致比较难出现像《延禧攻略》这样全民追剧的爆款热潮,《庆余年》便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曾在当时引发了巨大争议。

2021年10月4日,爱奇艺、腾讯视频和优酷视频平台宣布取消超前点播,但是会员制依然影响着创作者对剧情打点的设计。

三、“甜宠剧”的气质选择:喜剧底色上,从“甜腻”到“酸甜”的慢慢转变

顾名思义,甜宠剧既要甜,也要宠,在它仍归属在偶像剧的类型下时,它的气质选择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虐恋,一种是甜恋。对于如今的甜宠剧而言,它只有一个选择:去虐保甜,而且是高甜。

如果单纯只是爱情细节上的甜腻,很容易使观众丧失追剧的热情,因此,大部分创作团队都会选择将剧集创作的调性设定为“轻喜剧+高甜”模式。

然而,随着甜宠剧播出数目的日渐增多,“轻喜剧+高甜”虽然仍是创作主流,但是另一种“酸甜+轻喜剧”已经慢慢安排上了。

顾名思义,“酸甜”即在男女主角的情感关系变化上设计一些无伤大雅的波折,令男主角/女主角心中酸楚一下,立刻重新拉到“高甜”的位置上。有点类似“虐恋”的写法,但是又比“虐”的程度轻很多,浅尝辄止。

目前,还没有较为成功的“酸甜”案例,《独家记忆》和《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有轻微试水,但是反响没有达到最优。

四、“甜宠剧”的平台选择:优腾爱芒对于甜宠创作的把控力

优腾爱芒指的是当下几乎分割了网剧播出平台的四大视频网站:优酷、腾讯、爱奇艺、芒果TV。这四大视频网站在网剧的挑选上各有其偏好,其中爱奇艺更是独占鳌头。

西瓜视频、搜狐视频、B站等播出平台略逊一筹,市场份额有限,且不是甜宠剧的主要播出平台,故不在此讨论之列。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传播平台,主要以竖屏剧、mini剧传播为主,也不是甜宠剧的主要播出平台,故不在此讨论之列。

甜宠剧一般选择网络平台播出,很少选择上星,这大概与甜宠剧的小体量、小卡司相关。一般甜宠剧都是新人出演,在剧集的号召力上较弱,基本都是靠高质量内容吸引观众,对平台的依赖性非常大。

当然也有例外,例如,《亲爱的,热爱的》,大卡司、大制作团队,选择上星(东方卫视、浙江卫视)+网播(爱奇艺、腾讯)模式播出,成为当年的爆款剧。《幸福触手可及》,大卡司、大制作团队,选择上星(湖南卫视)+网播(优腾爱)模式播出,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收视惨淡,但仍可归属于甜宠剧一类。

四大视频网站都是比较综合类型的视频播出网站,对项目的挑选不拘一格。许多甜宠剧与其说是制作公司的作品,倒不如说是平台的定制剧,这与平台在项目中展现出的强势地位有关。

四大网站的分账模式不再此处细表,但凡想在这四大视频网站播出甜宠剧,就必须接受平台对项目的制作把控,也捎带着必须接受平台签约或指定的艺人出演。

在项目初期,创作者们经常会用到一个词:评级。大卡司+大投入+大制作团队,基本就是S级/A级项目,例如,腾讯的S级项目《燕云台》,爱奇艺的S级项目《风起洛阳》。一般的甜宠剧都在B级徘徊。

与评级相关的是平台的过会制度。制片方提交了项目的万字大纲、人物小传及前三集剧本(也许是前八集、前十集,不定),由负责的责编在大会上过项目,项目部门打分,打分就关系到项目评级。

目前平台方倾向于IP改编模式,鲜少见原创项目,爱奇艺的“云腾计划”“海豚计划”都是鼓励制作团队开发爱奇艺版权项目的影视计划。

五、“甜宠剧”的衍生新变化:如何从千篇一律的甜宠情节中突围而出

尽管甜宠剧大热的时间不算长,但是已经有相当庞大的创作、制作数量,同质化、粗制滥造程度非常严重。如何从数量浩渺的甜宠剧中脱颖而出,一直是创作者较为头痛的问题。

分析整合当前的甜宠剧创作及播出作品,大约有以下几处较好的新变化:

(一)加入较为独特的职场元素:例如,现实主义娱乐圈职场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娱乐圈甜宠剧是较受青睐的选题。

娱乐圈一直是观众八卦热议的话题中心,女明星光鲜亮丽的背后生活,围绕她的爱情纠缠,极易有话题度,例如,网剧《国民老公》(女明星+霸总),《奈何boss要娶我》(女明星+霸总),《楼下女友请签收》(女明星+霸总),《逆袭之星途璀璨》(男女明星乱炖),《重生之名流巨星》(男女明星乱炖)等,但是基本上都是在展现过度美颜后的娱乐圈,即与观众心中想象的娱乐圈较为吻合。

《怪你过分美丽》则开启了娱乐圈甜宠的另一种模式——现实主义娱乐圈,用职场剧的规则去呈现娱乐圈,展现艺人、艺人经纪人、执行经纪人、制作公司老板、经纪公司老板、制片人、平台方老板等等角色,撇去浮夸的红毯、拍戏现场,直白地用职场剧的写作方式去描绘娱乐圈,引发一定讨论度。

(二)双强模式下的甜宠故事:例如,女尊元素的加入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傻白甜女主+霸道总裁几乎成为甜宠剧人物写作的标准模板。自《延禧攻略》中脱颖而出的黑莲花魏璎珞一举俘获观众的喜爱,甜宠剧女主的写作模板也开始悄悄发生变化,女尊元素、“妖艳贱货”型女主、飒爽型女主开始有了市场。

例如,前段时间的《传闻中的陈芊芊》便加入了女尊元素,男女地位颠倒带来错位喜感,搞事业的女主和搞爱情的男主也成为津津乐道的话题。

例如,《燕云台》,临朝与皇帝并肩的皇后萧燕燕与汉人出身的韩德让、皇帝耶律贤的爱情故事,也带有女强的影子。

还有一些尚在开发中的项目,有较大比例的“女帝”与“霸总”的甜宠爱情故事,尽管风格上略有些偏移大女主,但仍然是甜宠本质。

(三)网文升级打怪式甜宠

《延禧攻略》的爆火给创作者带来较多启发,与传统的宫廷剧不同,《延禧攻略》采用的是网文的升级打怪模式,剧情爽感度爆表,大热在情理之中。

《知否知否》则是网文式剧集的另一种写作手法,即种田文。用细致缓慢的笔触去描摹古代后院生活,也是网络上较受追捧的网文类型。

放到甜宠剧的创作上,例如,《传闻中的陈芊芊》采取的就是网文界曾经大火过的“女配文”写法;还有一些参照网文模式开发的项目,例如,“快穿流”的《女配攻略》《万能图书馆》,尚在开发中的“无限流”《地球上线》等项目,尽管反响不够好,但仍是较有想法的尝试。

随着大数据在网络平台的大规模运用,某一题材的“出圈”和观众对某一题材的高关注、高讨论度,会形成所谓的“创作风潮”,例如,《灵魂摆渡》《无心法师》引发观众们对于“惊悚悬疑”题材的关注;《无证之罪》《白夜追凶》《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引发观众们对“悬疑刑侦”题材的关注。观众的高关注度、积极正向的反馈,促进了行业创作者对该题材的创作热情,如爱奇艺编排的“迷雾剧场”和芒果TV编排的“飓风剧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关政策的持续出台、正向引导,网络剧创作也趋向正规化、精品化、艺术化,一改早期乱象,正在健康蓬勃发展,逐渐形成行业规范。

注释:

①本数据来自《伊恩咨询:2020女性文娱生活洞察》.

②[美]豪塞尔.《艺术史的哲学》,陈超南,刘天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猜你喜欢
青春偶像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一个人的青春偶像剧
媒介狂欢背景下青春偶像剧的快感生产研究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理性的崇拜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
“青春偶像”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