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平
(山东开放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压力不断加大,老年人将来不仅是图书馆服务对象,更是图书馆提供阅读服务的主力军。高校图书馆要做的是遵循社会需要和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充分发挥老年读者在文化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向老年读者服务对象的倾斜。帮助老年人满足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获得自我价值认可。[1]同时,帮助老年人通过阅读,引导他们把文字内化为精神追求,把严肃思考、理性判断社会事物转化为个人自觉,也是高校图书馆发挥社会职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老龄化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是国家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更是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倡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的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文化需求逐步优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正加速运用于物流、零售、教育等各个领域,大数据引领和智慧指引,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工作生活。人们对教育和学习的需求增长迅速,对文化生活的参与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态势。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保障,对文化的需求及对高层次精神生活的追求日渐升级,文化养老成为老年人的内在需要。图书馆通过倡导阅读,引导老年人拿起书本、鼠标,用“文化产品”提振“精气神”,“以文化人”“以德润身”提高自身素质。因此,图书馆要精选阅读书目,引导老年人读透文字,唤醒内在潜能,帮助他们“保持思想活力,收获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人们价值观念和思想政治观念带来影响和冲击。在文化多元化条件下,重视社会环境建设,深挖人们精神需求,坚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开展符合社会大众年龄特点的文化活动尤为重要。高校图书馆是知识和信息集散地,具备公共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社会职能,且具有资源和软硬件设施及人员配备等优势。服务社会公众尤其是老年人,缓解他们对文化养老多层次多元化需求与社会供给的矛盾,是图书馆自身发展和资源得到利用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2]图书馆通过运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老年读者的需求,找准服务老年读者的定位,推动老年人参与阅读。在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帮助他们再次为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找到精神和信仰。
信息技术带动下的社会已然迈入智能时代,技术推动管理进步,精准满足读者个性化需要成为高等图书馆适应智能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详细的分析,加大服务向老年人所需书籍资料的倾斜,用日益开放的服务思维去实现阅读空间适老化改造。增加适合老年人阅读的优质书目,筛选优质精神食粮,营造阅读精品空间。提供适合老年人需要的服务空间,帮助他们在集中独立的阅读环境中静心读书,静心思考。同时,在加强图书馆传统借阅基本服务的基础上,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步伐。在提供知识类资源供给的基础上,打造智能交互学习的资源环境,为老年读者提供自主、协作的智能学习空间。开展面向老年人数字阅读推广活动和数字阅读服务。引导老年人适应新的阅读方式,让多读书,读好书成为行动自觉,找到身心归宿和精神寄托,满足老年人融入社会的情感需要和认知需要。
高校图书馆馆藏丰富且专业性和针对性强,但由于资源分布不均衡,服务创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读者尤其是老年读者获取信息的难度。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知识的传播、加工、创造与运用方面变得更为重要。信息没有经过分析和整理,不能形成知识;知识没有加以主观的批判,不能形成思想。而基于经过整理的信息和经过批判的知识基础上的思想,恰恰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短板。首先,要更新对教育资源的认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理性把握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不断开发优秀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科学运用大数据做好资源信息的甄别和利用,让孤立的信息资源彼此建立联系并有效整合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其次,通过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努力提高图书馆数字化或智能化水平,让智能化服务逐步替代一些现在必须由人力完成的工作。再次,改变高校图书馆单一资源建设方向,建设从过去专门为教师开发数字教育资源转变成为更多教育受众开发的多态化教育资源,以满足不同群体,尤其是老年人群体的需要,逐步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提升图书馆老年文化服务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比例不断扩大,大多老年人面临的不仅仅是“巢空”,更是“心空”。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性老年读者占比逐步提高,除了基本生活需要之外,他们可能想要的不仅是不生病、不孤独、不掉队,更想要的是融入社会的生活方式。图书馆工作者通过与老年读者的情感沟通,挖掘老年人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培养“文化养老”兴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走出“空巢”,主动融入社会。因此,图书馆的适老化改造,不仅仅是字体变大,准备老花镜,更是从服务理念上先“适老化”。我们要做的就是关注和辅助,将提供零距离服务作为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基本起点。
恩格斯曾说过:“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一个时代的发展需要有温度,而一个有温度的崭新时代,“年龄不应该成为人生的限制”。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尊老敬老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高校图书馆有责任通过专注、持续地提供良好的适老化服务,帮助老年读者群居不倚,独立不惧,让他们的老年生活更加丰盈美好。
在时代车轮面前,老年人就像是中途下车的旅人。他们虽然有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有想做的事却难以实现,有想说的话却无人与说。有的老年人试图在手机里寻觅新世界,依恋和痴迷程度比起年轻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在虚拟世界里浸泡越久,越容易产生思维的惰性,形成被动接受的依赖,与社会、与他人的沟通减少,失去对世界正常的感知,同时更加空虚和孤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每一个书架都承载着对未来的理想和期盼。越是网络时代,所传达的价值越重要。高校图书馆可以引导老年读者从墨香中获得精神补给,用阅读来培养抵抗孤独和寂寞的能力。引导老年人通过阅读把握时代脉搏,保持对信息的敏感性,为身边亲友做出良好示范,传播正面信息,让生活更有质量,更有尊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除了纸质阅读,许多高校图书馆还开启了数字阅读平台、阅读类微信公众号的读书功能,开发了有声阅读……多样化阅读形式的发展既促进了阅读推广,又让老年读者在享受新风尚阅读乐趣的同时,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大数据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数字化充斥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既要满足本校教职员工,还要实现服务社会读者,仅靠馆内专业管理人员难以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服务,这就需要通过管理机制创新,鼓励有图书馆服务意愿的老年人投入这项事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探索适合老年人灵活就业的模式。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等机构发布的几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大概有9000多万的60岁以上老年在业人口,老年人力资源储量还在逐年上升。发挥老年人余热,促进有余力的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把丰富的知识、阅历、经验等传授给年轻一辈,回报国家、社会和家庭,实现老年人自我价值最大化。高校图书馆可以发挥知识资源优势,根据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学科特点,引导退休教师结合自身的丰富经验和阅历,奉献智慧财富;引导具有参与社会生活意愿,希望同他人结成新群体的老年人发展新的社会角色。可以借助老年参与者的力量开展“以人为书”借阅活动,推行真人图书服务,让他们在服务和奉献中感受到被需要,收获尊重,继续实现自我价值。[3]同时这也是高校图书馆倡导和推广阅读的新途径,践行图书馆以人为本服务价值观的体现。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区域和社会群体间发展的不平衡,“知识差距”“教育差距”十分突出。实现公共服务的公平和包容,实现“信息共享,文化平等”是缩小区域群体间知识差距,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如今,技术越来越发达,办事越来越“高效”。一些年轻人不以为意的简单操作,在老年人眼里或许就是一次次艰难考验。老年群体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使用上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高校图书馆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对老年人口应用信息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教育培训,有利于促进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和积极老龄化推进。[4]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爱身边的老人,每个人都不应置身事外。事实上,更完善、更高水平的数字化,恰恰是体现包容性,既能让走得快的人畅快飞奔,也能让走得慢的人稳步前行。但这客观上为图书馆精细化服务提出新的考验。第一,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实际,利用图书馆资源开设老年课堂,开展各类老年社会教育。针对老年学习者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学习需求。第二,充分利用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利用“直播课堂”“辅导课堂”开展技能培训。通过老年教育课程与服务,帮助老年人掌握先进技术设备,跨越数字鸿沟。比如有些高校图书馆跟紧形势变化,及时根据老人生理、年龄等特点对课程进行调整改造,让课程更符合老年人思维习惯,使老年人通过课堂学习不断增强自我认同感。第三,发挥学校优势,以“结对子”,“真人图书”等形式建立志愿者服务小组,为老年人提供阅读帮助。在解决阅读障碍,提高阅读质量的同时,增进图书馆与读者的交流沟通。促进老年志愿者与老年人之间,学生志愿者与老年人之间,老年志愿者与学生志愿者之间的交流,增进不同年龄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理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第四,网络已渗透到老年人的生活中,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触网过程中,许多老年人在感受到网络便利的同时,也有许多困惑和不够便利的地方。结合老年人的困惑,适时举办专题公益讲座。为适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形势,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保障老年读者学习需求。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需要管理人员具备适应社会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变化的能力和韧性。所以,图书馆对人才的需求已然不能仅限于知识,更需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5]不仅需要拥有借助大数据提供的全新视角形成全新认知的能力,还需要具备较高信息素养、专业技术以及创新服务的能力。第一,价值观。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新时代所带来的新危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老龄人需要关注的不只是物质需求,更是精神思想。一个人的信仰是灵魂,使命是动力,有敬畏地做好每一件事,灵魂才有信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有判断和准则,才能让自己内心充盈,智慧前行。教育职能是高校图书馆的天职,是课堂活动的延续和深化,所以坚守价值观,具备是非判断力是每个图书馆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前提。第二,思维方式。知识给予人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而思维的上层,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再创造。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信息垃圾洪流的冲击和困扰,使用现代化赋予我们的信息管理思维,学会快速处理数据,用最低的时间成本,专业的知识和最快的工作效率,触达老龄读者,用专业服务思维回应他们对书籍和信息的关切,才能拉近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用贴心服务打造高校图书馆服务品牌。第三,专业素质。信息化素养和专业素养是服务数字化的重要前提。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社会分工细化后需要的是“专业人士”。管理人员需要主动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把握新技术的能力,更需要掌握老龄人的心理特点,具备良好的助老服务意识。同时,高校图书馆还需要不断引进专业人才,建立个性化服务团队,合理利用大数据分析、识别老年读者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