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山东开放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百年党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用好这本教科书,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是当前党史学习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如何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政课的有机融合,习近平总书记给了我们重要启示,他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发挥互联网在党史宣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交互性开放性、用户思维、平台思维等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新的挑战,在互联网融合思维下思考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合将会带来新的启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它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课程。思政课教师除了用真理的力量、透彻的学理分析来打动学生,还要有丰富和详尽的案例和史料来吸引学生,使理论讲解更透彻更彻底。党和人民百年伟大实践中蕴含着支撑思政课理论的丰富案例和史实,这二者能够实现天然的融合。
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内容、目标和价值等方面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二者在铸魂育人、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是携手共进的。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是按照“2+1”的原则来设置的,即《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加《形势与政策》,这些课程更注重理论的形成、发展与阐释,概念的梳理与解释,并没有系统的党史知识的讲解,也没有党史知识的考核等相应目标,与党史具体历史事件、具体历史人物、具体历史结论的表现形式迥异,但变抽象的理论为具象化的认识,恰恰需要大量的党史知识支撑和佐证。价值指向的统一性和表现形式的互补性可以使二者有机融合。目前高职院校从学校党委行政到一线思政课教师都把思政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主渠道,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促进二者融合提质增效。
为了把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的高职院校重新梳理了教材体系,把党史知识有机融入教材,制定实施方案,指导思政课教师有计划有重点地实现二者的结合。有的高职院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了诸如党史学习教育征文比赛、微视频比赛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有的高职院校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现场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百年党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各高职院校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系列探索,厚植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了学生的强国志、报国行。
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已成为大多数教师的共识,二者必须实现有机融合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但在融合过程和方法选择上,有些教师误把结合当作了融合,使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两张皮,失去了二者融合的意义。一种做法是把思政课与党史学习教育简单地叠加。有些教师抽出一部分课堂时间专门讲述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事件,学生对历史细节、党史脉络有了大致的认识,但是这种方式使党史学习教育游离在思想政治理论之外,这种单纯的为了党史学习教育进行的讲述,缺乏理论的支撑,使学生难以感受思想的伟力。还有一种做法是思想政治理论阐释时,选取的党史素材缺乏典型性,一方面不能吸引学生关注,另一方面使理论阐释不透彻、不彻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吸引力。这些做法都忽视了学生的需求,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缺乏黏性,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尽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大会上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2]但是还是有些思政课教师把党史学习教育看成短期的政治任务,没有积极钻研探索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方式,使党史学习教育流于形式。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有些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各种互联网平台,调动学生积极性,吸引学生全员参与课堂,同时没有充分利用各种互联网平台,调查学生的党史知识储备,有的放矢地使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另一方面,由于教材体系中没有系统的党史知识和考核目标,有些教师在阐释理论时,从理论到理论,注重了理论的继承发展角度的论证,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归根到底都是因为对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导致融入方式单一。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方式。系统的理论学习十分重要,但生动的实践能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丰富生动的党史学习实践不仅能使学生感受我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还能感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伟力。但是一方面受经费安全等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政课实践活动,往往都是选取学生代表参加,难以使多数学生普遍受益。另一方面由于疫情防控要求,很多实践教学基地、红色展馆有严格的人数限制,部分展馆甚至单次预约不能超过20人。这些因素使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困难,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使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实效不足。
“用户至上”是互联网融合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互联网通过大数据算法精准推送满足了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这种定制化、智能化的信息传播机制,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快速精确匹配,大大降低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成本,为生活带来便利。[3]
这种“用户至上”思维在教育中表现为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仅仅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搭建也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精准推送和个性化定制,“供给侧”和“需求侧”交互中落实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清一色的00后,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互联网时代,知识信息爆炸,而互联网是它们的主要传播载体。人们获取知识越来越便捷,丰富的党史学习资源唾手可得。党史资源的选取可以直接交给学生,在海量信息中甄别,选取自己感兴趣又与理论契合的党史资源,可以使学生在查询资料过程中,发现自己越来越多的兴趣点,从而对党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中,很多同学选取的史料从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真理的味道是甜的”等出发。也有的同学把关注点放在山东本地党的历史,同样选取《共产党宣言》的史料,从自己家乡广饶发现的陈望道首译本《共产党宣言》入手,告诉大家“广饶人民、刘集后村人民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是如何进行可歌可泣革命斗争的”。贴近自己地缘选题的同时,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兴趣。深入地资料查询,大家知道了这本《共产党宣言》是如何传到刘集后村的,进而到济南早期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到中共一大,到中共一大代表,进而沿着以毛泽东为主线的革命活动进行了资料的整合。在学生史料的准备梳理过程中,教师只牢牢抓住一条主线,“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以学生的党史兴趣点出发,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史料与理论的有机融合,以史料支撑理论,以理论分析史料,增强二者的黏性,使学生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同时,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互联网飞速发展,“原住民”们每天徜徉于各种平台,微信、QQ、微博、抖音、快手、腾讯课堂、腾讯会议、超星学习通、小鱼易连等平台,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在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传递信息。[4]
1.依托平台,增加高职学生参与,融党史学习教育入思政课
互联网各种平台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它使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提供了更多途径。如何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和点头率一直是思政课改革的一个重点,平台的运用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互联网平台交互性的特点与传统的课堂相比,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面,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深入参与课堂。
学情分析是增强课堂实效性的重要手段。许多互联网平台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分析学情的工具。像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等的“投票”“问卷”“学生反馈”等工具,可以及时了解学前、学中和学后的情况,根据大数据信息分析组织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利用平台工具了解高职学生党史知识储备,发现高职学生普遍党史知识储备不足,甚至个别同学建党和建国时间都有些不明确。思政课作为公共课不能像专业课那样取得立竿见影的实效,学生普遍重视度不高。基于这些学情,立足互联网平台的全过程考核,由被动参与、考核驱动开始增强学生参与频率。学生在教师推送的相关党史学习教育的文本、音视频资源中完成任务,发掘兴趣点,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通过课堂的习题演练、抢答、讨论等全员参与课堂,增强课堂实效性。通过课下的自主创新、评比比赛等活动,例如自导自演录制抖音党史短视频等,了解了党史,对理论有更深入地思考。
2.依托平台,转变高职教师观念,融党史学习教育入思政课
教学相长是教育的重要规律。教育使学生知情信义行发生改变的同时,也使教师不断成长。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对某些教学内容的不重视,这种负向传导必然使学生更加漠视,学生的反馈同时阻碍教师成长。“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5],同时思政课办不好,也要反思教师的态度行为,个别思政课教师不够重视,把党史学习教育当成临时的政治任务,学生必然更敷衍,教学效果更不明显,更难实现与思政课的融合。
互联网发展的今天,网络不仅融入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网络也成为教师备课教学的重要工具。互联网各种平台对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视,也会转变一些思政教师的观念,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并且在不同的互联网平台汲取养分,提高自己,像“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大学慕课等平台,丰富的党史学习资源和专家们的解读示范,都能使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自己,增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能力和素养。
免费思维是互联网融合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指的是前端的产品和服务免费,通过流量或后端的服务收费的一种思维方式。[6]
人类历史发展证明,一切正确的学习都应该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实践教学可以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可以增强对历史的感知。因此,实践教学不仅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思政课必须进行实践教学,各高校也纷纷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带领学生现场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红色展馆、教育基地等场馆的学习也成为了各单位的必选项。然而由于经费、安全、疫情等一系列的限制,实践学习还是高职院校的稀缺资源,大多数时候只能选取学生代表,有时候由于人数众多,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互联网前端产品服务的免费,可以激励教师依托互联网寻找免费实践资源,一方面可以在宣传报道中帮助企业推广获取资金的赞助。另一方面,寻找线上免费展馆,做到让全体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建国70周年云展厅、“一带一路”云展厅、集各地红色纪念馆、陈列馆、展示馆、博物馆等党建党史内容为一体的数字化“红色云展厅”等免费线上展厅,既节约了经费,又实现了全员参与,不仅丰富了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政课的实践形式,而且教师参观前可以引导学生做好知识储备,参观过程中有指导、有提醒,参观后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升华,感悟思想伟力,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的有机融合。
党史学习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学习主题,更是思政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利用各种平台,满足大学生的关切和诉求,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积极思考如何有机地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因时因地融合创新,用百年党史培育时代新人,实现思政课程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