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社团“3+3+2”双创管理育人模式探析

2022-02-17 01:12宋艳冰
职业技术 2022年11期
关键词:社团育人教师

宋艳冰,吴 爽

(沈阳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沈阳 110870)

0 引言

在国家实施“育人强国”政策的背景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办学的重要指标。为更好地实现高校对于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发挥高校课程、实习以及社团等多维度育人功能是切实可行的途径。习近平指出,“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1]高校社团为学生的“术业有专攻”发展提供空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的讲话精神,文章分析了高校社团育人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契机提出高校社团“3+3+2”双创管理育人模式,助力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 新时代高校社团育人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普遍强调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高校重要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2]目前,我国高校社团育人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突出社团育人重要作用的同时能够兼顾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特点,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阵地的必要性,在积极拓宽社团育人的发展路径并转变社团育人模式。但是,目前高校社团育人还存在以下问题。

1.1 部分高校“第二课堂”功能有待充分发挥

相对于作为主渠道的高校“第一课堂”而言,“第二课堂”在育人功能和育人效果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多数高校不够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在利用和发挥高校“第二课堂”功能上仍有待提高。目前,大多数高校意识到高质量发展纵深转变的必要性,把发展目标从高速转为高质量,从省内一流学科建设转为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形成齐头并进、百花齐放的学科建设模式。但是,学校主攻专业研究、学生忙于课业学习的同时,部分高校忽略了“第二课堂”的重要育人功能。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是新制度改革下高校实现“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重要规划。

1.2 社团管理模式不灵活,社团建设创新不足

社团应是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特长的地方所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爱好的心灵休憩之地。但当前,社团建设跟不上学生的步伐。调查了多所高校社团举行活动的模式后,发现存在社团管理模式不灵活、社团建设创新不足等问题。例如:当一些新成员加入后,社团首先召开欢迎会。在欢迎会上,给每位同学发零食,紧随其后就是带同学玩游戏,游戏的内容无非是“猜字”“才艺展示”等。经调查走访发现,即使是内容类型不同的社团,欢迎会的流程步骤却几乎一模一样。空洞乏味、毫无意义已经成为欢迎会的代名词。又如大多社团以完成上级指定的任务为己任,未从成员自身的特点和社团发展为基础,举办的活动质量差。由此可见,社团内部管理意识不到位、社团负责人没有创新意识,已经成为社团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1.3 制度规范不够完善,思想政治引领不强

从面试时的“我一定为这个社团的发展做贡献”到开会时的“我不想发言;我不想参加”,原本坚定的话语却无法成为开展下一步工作的动力。究其原因,是制度规范不够完善,社团管理松懈,让浑水摸鱼之人有可乘之机。高校社团应定期组织开展思政教育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开展红色资源教育,以思想为纲统筹全局,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社团育人的意义所在,让学生在社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觉得“我能行、我可以、我最棒”。在学生品味思想内涵,置身于文化氛围的同时,社团管理者要严格把关,定期检查学生的“思政作业”,避免出现“我这样说”但是“我不这样做”的现象。

1.4 学生自主性不够,“功利性”增多

高校学生社团的定义,不是一群乖巧懂事的学生坐在教室,单单服从教师的指挥;也不是整天闷头苦学,只顾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群体。而是在学校领导班子、学校党委、团委以及学生会的指导下,一群具有相同理念、相同爱好的同学,自发组建的一个温暖舒适型的组织,并且会定期开展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健康活动。当前,由于一些高校的规章制度,学校设立的社团似乎有些变了味道,它不再是为了学生的兴趣而存在的,而是为了学生的加分而存在,功利性强。据调查,一个学生平均参加了3~4个社团,但是却没有利用好社团的资源来提升自己,包括思想建设、人际交往方面。往往是社团负责人发布任务,社团成员聚集一起完成任务,聚在一起热闹一时,任务一完成,热闹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社团成员缺乏“主人翁”意识,社团缺少凝聚力,因此培养社团成员的自主性成为重中之重。

2 新时代高校社团育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秉持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高校深入落实学生在哪里,就要将教育资源的阵地打到哪里的育人方法。高校学生社团具有成员数量庞大、覆盖学生群体广泛的特点。高校学生社团,不仅仅是学生的组织团体,也不仅仅是“第二课堂”,更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基于其重要性,对高校社团培养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意义重大。

2.1 存在重“主课”轻“二课”现象

新时代,高校应着力深化改革,以教育为载体,改变教育方式,实现“以给为中心”转化为“以拿为中心”,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实现“第二课堂”和专业课堂的有效转换和衔接。同时,为更好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依托社团平台,使学生在感受“中华热”的过程中启迪心智、涵养心灵,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课”固然是一所学校能够长期发展科学性研究的主心骨,但是“二课”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应杜绝重“主课”轻“二课”的现象。不仅如此,学校应加大监管力度、支持力度。例如:如何更合理地安排社团活动的场地、空间、经费、人员等。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学校领导班子和学生会成员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共同解决,致力于打造一个学生放飞梦想的舞台。

2.2 社团管理松懈单一

当前,多所高校积极响应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号召,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大多社团形成了“撸起袖子加油干”“多办活动多出彩”的社团管理模式。但是,部分社团的发展定位不清晰、主题多变、没有核心内容,举办的活动也大多浮于表面,没有深入研究,其活动的意义不深刻。社团负责人对社团的管理处于安逸状态,没有形成较好的奖励机制,学生为社团付出的动力不足,导致社团活动单一,学生在开会时甚至会出现“陪跑”的现象。

2.3 没有固定的指导教师,育人资源匮乏

学校对于社团重视程度不同,有的因为社团能发明创造而投入大量经费,配备指导教师;而有的因为是文艺社团,学生只能载歌载舞,就被学校“放养”。对社团的差别化对待,导致部分社团发展滞后。有时一个指导教师指导多个社团,例如:学术竞赛类指导教师也会充当文娱节目类指导教师,由于没有固定的指导教师,会让学生缺少归属感,当遇到问题时不能快速有效地解决。学校的监管力度不够,监管范围不全面,而且在对社团活动的举办上没有足够的经费,缺少场地、设备等硬件作为支撑,甚至有的领导班子成员和指导教师极少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所以对社团的活动不完全了解,这些都是限制社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2.4 社团质量参差不齐,不能满足学生发展要求

为了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近年来多元化学生社团呈指数型增长,在社团发展处于欣欣向荣之时,管理者“在其位却未谋其职”的问题渐渐暴露出来,成为社团育人工作前进中的拦路虎。在校园的周边,时常有人将一张社团招新的海报放到学生的手中,每个社团都使出了浑身的解数进行招新。但是对于一个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来说,他对于大学社团的了解少之又少,更何况是社团内部的分支部门。在新生对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和兴趣还未形成清晰的认识时,这时极容易听从他人的劝导。进入部门后,才发现根本就不是自己喜欢热爱的,因此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甚至有些社团内部缺少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内部成员水平也参差不齐,却想着通过招纳新生来壮大队伍。高校应重点关注社团的发展,定期指定学生会主席检查社团质量,解散无作为社团。

3 新时代高校社团“3+3+2”社团管理育人模式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高校社团要以“学习”为重要抓手,以“传播”为重要使命,以“实践”为重要载体,牢记习近平对高校学生的谆谆教导“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将这八个字牢牢地融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让学生“立鸿鹄志”,做“传承人”。为更有效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本文提出构建“3+3+2”的社团育人模式。“从理念创新、价值引领、管理体制与机制完善等方面改革创新,通过建构具体实践路径,打造育人合力,充分发挥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功能,促进高校社团良性健康发展。”[3]

3.1 “三个助力”贯穿始终,筑牢学生思政基础

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源泉地,响应时代的号召。在新时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将领导干部的讲话精神、优秀党员的感人事迹贯穿于立校办学、育人育才全过程,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激励无数党员干部、优秀教师和学生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牢记紧跟党的步伐前进,把思想之“德”,内化于心,外化为行。

3.1.1 师资助力,发挥指导教师能动性

上级领导应该给每个社团配备固定的指导教师,让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有处可问、有处可学。“明确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及角色定位,制定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库准入机制,创建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选聘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社团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4]例如:选拔指导教师一定要兼顾教师的责任心和工作量,制定健全的“社团指导教师聘任制度”及“社团指导教师管理考核评价制度”等制度条款,用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及管理。把社团指导教师工作经历纳入教师晋升、年底考核和干部选聘考核内容之中,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当社团指导教师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时,才能够真正发挥出社团育人的积极效果,届时教师不只把社团当作大学生活动、交流的平台,而是高校教师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抓手,教师用心引导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融入育人元素,利用社团平台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良性发展,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1.2 三力并举,培养社团成员主动性

牢记习近平“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谆谆教诲,大力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创新型人才,引导青年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助力社团高质量发展。社团应着力打造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固定时间给学员培训,加大财力、物力、人力“三力的投入,财力是指社团经费的投入,可以通过校外赞助和校内资金申报的方式来增加社团发展的基本经费问题;物力是指实验设施、器材等必备的硬件设施,可以通过合理诉求进一步完善社团硬件设施。人力是指致力于科研的教师,请专业教师作为特聘教师给予社团更系统、权威的指导意见,科研特聘教师与社团指导教师不同,他们更集中于学术和科研的指导工作,专业性更强于社团指导教师,能够更好地助力学生社团发展。通过“三力”并举的方式,更好地发掘出学生内在的潜力,增强其主动性,达到社团育人效果。

3.1.3 党建引领,筑牢社团育人政治性

在社团育人过程中,要做到“一个坚守、两个带头、三方联动”。一个坚守是指要以党建目标引领育人方向,把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深入贯彻于日常生活中,积极培养能为社会主义做贡献的高质量人才。两个带头是指坚持社团指导教师带头,带头上思政课,带头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老师带头、以上率下、层层示范的作用。三方联动是指要以党建内容联动社团育人内容,坚持党建内容联动校建内容,调动校建内容联动社团育人内容,三方循环,集中全校力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建引领的基础上,夯实社团内教师及学生的政治基础,以红色教育助力社团育人初心,积极推荐党员干部进社团,基层党建引领社团建设,筑牢社团育人政治性。例如:在每月组织召开主题党日和党课时,可以借助社团育人平台形成“双擂台”效果,以党日活动带动社团活动,以党课教育提高社团育人效果,夯实基层党建工作的同时促进社团育人工作的开展。

3.2 “三个落实”坚守初心,培育学生实干精神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最重要的是把理论应用在实际中,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校领导要严格把关,将社会赞助经费等用在实际的地方,用在正确的地方。整合教育资源,平均分配指导教师,避免“头重脚轻”的现象。高校只有正确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给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才能让学生在社团这片广阔的天地中自由翱翔。

3.2.1 群众为主,领导为辅,落实主管选拔

社团负责人是一个社团能否健康发展的主要责任人。如果选择不当,这个社团活动的举办极有可能依赖负责人的喜好而开展,负责人出现失误,那么整个社团就会跑偏。所以高校领导必须要亲自上阵严格把关,通过“两试一票”即笔试、面试、所有学生投票,选拔出最适合的负责人。然后指导教师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从言语、行为、人际交往、思想政治、工作规划等各方面进行指导,期间抽查学习成果,成绩优秀者方能成为社团负责人。同时,负责人的定期监督及考核评定工作也要及时跟进,对于不合格及不称职的人员应及时淘汰和替换,以免影响社团的良性发展。而对于优秀的负责人也要通过鼓励机制增加其积极性,形成自我发展内驱力,达到育人目的。

3.2.2 文化为引,网络为源,落实内容创新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大数据、AI智能技术迅速发展。为了让人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媒体通过舞台表演等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网络传播载体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大国重器》等节目。高校社团应广泛探索、大量搜集,创新出属于本社团特色的主题活动。与党日、团日活动有机结合,在国家重要纪念日,上演红色情景剧;在社团活动日,开展“飞花令”;通过直播,介绍学校的校史、红色资源;以“云直播”为依托,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等。除此之外,高校社团更要积极地进行自我创新,通过征集学生建议、开展头脑风暴等方式不断推陈出新,不同院系之间形成别具一格的社团发展方式,真正让社团内容切合学生所学、所思、所想,让社团发挥更大的作用。

3.2.3 制度为框,合作为策,落实空间延伸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社团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不同的社团有不同的特点,社团之间应该加强联系和合作,如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需要调查、数据分析,可以不同社团成员之间自由组队,扬长避短,这样社团才能良性循环,为学校的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要和本校的社团建立良好关系,还要与外校社团、企业进行联合,开阔视野、完善知识体系,注重建设文理艺术相融合的社团体系、知识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育人方向,强化社团育人功能,延伸社团育人空间。另外,从家校共育的角度出发,社团也可以不仅仅局限在校园范围内,可以广泛调动家长的力量,家长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出主意、想办法,育人的广度、深度也会得到进一步扩展,从而促进社团更好发展。

3.3 “两个创新”管理育人,提升学生社团内涵

构建双创管理育人模式,打造“1+n”社团育人平台,其中“1”指社团类型,“n”指多种方法辅助创建社团特色品牌。让“社团+品牌”同向同行,横融纵通,形成完整闭环。将社团和品牌有机融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达到育人目标。

3.3.1 广泛发展,力求创新,打造创新社团

社团类型一般分为思政类、术科类、文体类、志愿类。思想政治类,重点为“青马工程”培养优秀的人才。这类社团可以成立红色宣讲团,聚焦理论政策宣讲,通过集中备课和自我学习,增强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思政教师定期带领社团成员参观红色阵地,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社团负责人带领成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记笔记、写感悟,只有了解历史,才能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学术科技类,可以在社团内开展比赛,展示自己的发明创造,评出前三名给予奖励,促使学生有动力有能力继续钻研,鼓励学生发表论文,让其敢写、敢想、敢做。文化体育类,以文化人、以体强身,不同社团可以联合举办体育运动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中,例如:接诗赛跑、飞花之跳,在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品味诗词韵味。志愿公益类,从疫情期间的最美志愿者到为冬奥服务的高校学子,这些志愿者从来都是高校学子的榜样。社团应极力打造志愿奉献氛围,包括为山区的孩子捐献衣物、开展线上支教活动等。

3.3.2 重视价值,提升内涵,打造特色品牌

“通过举办艺术节,打造书法文化、绘画文化、摄影文化等主题活动。”[5]不断创新打造属于学院或学校的特色文化社团育人品牌作品,如文科院校可以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等题材制作书画、舞台剧等富有古典色彩的作品;理工科院校可以打造高新技术等数字时代科技创新作品,充分展现属于不同高校不同院系的特色。高校社团不突出的原因在于没有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知名度不够,甚至有些社团关注点放在争名逐利、年终考核上,导致社团人心浮躁,活动也是浮于表面。所以,高校社团首先要创建自己的特色品牌,打造属于自己的精英团队。然后提升社团品质,注重社团内涵,达到工作成果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通过制作海报、发放问卷、开展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让社团“走出去”。

4 结语

高校社团育人工作是提高高校育人效果的有力抓手,更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它不仅是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题中之意,更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保证。文章在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校社团“3+3+2”双创管理育人模式,以期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使其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为社团进入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而高校社团的系统化发展模式、专业化发展路径及网格化管理方式,仍是需要未来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社团育人教师
缤纷社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