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菁 赵百孝 段行武 朱泽兵 李丹阳 刘雅洁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70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党委,北京 100700;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北京 100700
皮肤瘙痒既是一种主观不适症状,也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在临床中除了过敏性皮炎、湿疹等皮肤病可出现皮肤瘙痒,胆汁淤积、肝硬化、便秘、糖尿病、肾病等内科疾病也会有皮肤瘙痒的表现[1],其中一些疾病甚至以皮肤瘙痒为主要或首发的不适表现,长期的皮肤瘙痒对患者身心造成极大影响,可以导致焦虑抑郁失眠等[2-5]。皮肤瘙痒症目前在临床中治疗主要依靠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及对症支持治疗等[6]。
针刺治疗皮肤瘙痒,具有无毒副作用、依赖性、耐受性等优点,但对于针刺的穴位、选经配穴等,从古至今众说纷纭,流派各异,现通过统计学方法对于现有的针刺治疗瘙痒的临床研究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以期更好地指导针灸在治疗皮肤瘙痒中的临床应用。
以“皮肤瘙痒”为主题词,“针灸or 针刺or 针”为篇名或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网;以“acupuncture”“skin itch”“pruritu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 数据库;时间范围自建库至2021 年12 月。
①针刺治疗皮肤瘙痒的临床研究文献;②治疗手段为针刺或以针刺为主(包括电针、穴位注射等)且针刺处方明确;③治疗对象诊断或症状明确,有皮肤瘙痒的症状,研究结果疗效显著或有统计学意义;④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自身对照研究或回顾性研究。
①个案报道、动物实验、综述,经验总结类文献;②重复发表文献,仅选用1 次。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 进行频数统计,用SPSS Statistic 25.0 进行聚类分析,使用SPSS Modeler 18.0 进行Apriori 算法构建关联规则模型。
检索五大数据库获得相关文献共519 篇,其中中国知网167 篇,万方111 篇,维普118 篇,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87 篇,PubMed 36 篇,经筛选后最终纳入90 篇文献,其中5 篇为英文文献。
纳入的90 篇文献中共统计出102 个处方,涉及102 个穴位,用穴总频次615 次,其中特定穴77 个,特定穴频次485 次。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5 个腧穴分别为血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合谷。见表1。
表1 针刺治疗皮肤瘙痒频次前10 个腧穴
除阿是穴(频次为4 次)外,纳入的90 篇文献中使用十四经穴频次为594 次,总占比96.6%,经外奇穴频次为17 次,其中以大肠经和脾经选用穴位最多。见表2。
表2 针刺治疗皮肤瘙痒所用腧穴归经前五分布(除阿是穴外)
除阿是穴外的101 个腧穴主要分布于四肢部位,其次是腰背部。见表3。
表3 针刺治疗皮肤瘙痒取穴所在部位分布(除阿是穴外)
在所有特定穴中合穴使用频次最高(154 次,25%),其次为交会穴和原穴。见表4。
表4 针刺治疗皮肤瘙痒所用特定穴情况
采用SPSS Modeler 18.0 对102 个针刺处方中的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强链下限为35,弱链上限为10。可得出5 条强链接,分别为:血海-曲池,血海-足三里,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阴交,足三里-三阴交,见图2。运用软件的Apriori 算法,设置最小支持度为10%、最小置信度为80%,最大前项数为2。最终得出49 条关联规则,其中支持度最小为10.78%,最大69.61%,置信度最小为80.28%,最大100.00%,支持度前三为:曲池-血海、血海-足三里,置信度100 的为:血海-膈俞-合谷、血海-膈俞-三阴交、血海-膈俞-足三里、曲池-风池-合谷、血海-风池-合谷、血海-风池-三阴交、血海-风池-足三里。见表5。
表5 针刺治疗皮肤瘙痒关联规则表(%)
图2 复杂网络图
使用SPSS 25.0 软件,选取频次前25 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选择“组间连接”,设最小聚类5、最大聚类10,采用Pearson 相关性测量方法,得出树状图(图3)。取群集数20,据树状图群集切割,可得有效聚类7 组,分别为:风市-百虫窝,膈俞-风门-委中,风池-风府-大椎-百会,肝俞-肾俞-脾俞-肺俞,阳陵泉,外关-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血海-曲池-合谷-神门-关元-太冲-阴陵泉。
图3 树状图
皮肤瘙痒的病机主要责之风、热、湿、虚、虫。《医宗金鉴》认为“痒属风”,《外科大成》认为“风盛则痒”;《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微热则痒”,《临证指南医案》认为“血热风动,肤痒”,风湿热邪在皮肤瘙痒的发病中常常合邪为病。血虚、阴虚、脾虚亦能致皮肤失养而痒,《灵枢》认为“虚邪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难经》认为“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可见虚也是皮肤瘙痒的重要病机。虫邪则为特殊类型,真菌感染、疥疮等皆属于此范畴。对于几种邪气所致之痒的症状区别,《杂病源流犀烛》也进行了描述:“血虚之痒,虫行皮中……酒后之痒,痒如风疮,常搔至血出。”此处的酒后可以理解为湿热之邪。
根据研究结果使用频次最多的5 个腧穴分别为:血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合谷。血海为脾经腧穴,功能健脾化湿,调经统血;曲池为大肠经合穴,功能清热疏风,消肿止痒,《千金翼方》载:“瘾疹,灸曲池二穴。”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功能和胃健脾、通腑化痰、升降气机;三阴交为脾经穴位,功能健脾化湿、肃降肺气;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功能清热解表、明目聪耳、通络镇痛。四肢部位取穴最多,高频单穴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皆位于四肢,提示远部取穴是配穴选穴的重要原则。
大肠经和脾经选用穴位最多,其次是膀胱经和胃经。提示清热养血润燥,调理后天之本是治疗瘙痒的关键,十二经在皮肤部位分布,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分为皮部,呈线状分布,其中阳明经皮部为“害蜚”,太阳经皮部为“关枢”,太阳与阳明皮部的循行面积占人体皮部的很大一部分,皮肤瘙痒病位在皮部,故应多选阳明经、太阳经腧穴。
在所有特定穴中合穴使用频次最高(154 次,25%),其次为交会穴和原穴。“所入为合”,合穴为五腧穴之一,脏腑经脉气血深聚,脉气至此最为盛大,主治内腑,亦补气血。交会穴指有两条或以上经脉交通,脉气气血交通,因此交会穴治疗范围较广。原穴为元气经过和所在之处,《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原穴可以单独使用调节脏腑以止痒,也可以和络穴配伍,内外同调止痒。所用特定穴多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经脉气血流经、交汇、留止、盈盛之处。
关联规则分析得出5 条强链接,分别为:血海-曲池,血海-足三里,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阴交,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膈俞-足三里的置信度为100.00%,提示血海出现时,膈俞-足三里一定会出现。《丹溪心法》认为“身上虚痒,血不荣于腠理,所以痒也”,曲池、血海疏利阳明、太阴两经的经气,疏风蠲湿,理血和营,膈俞者血会,与血海同治血分之疾,理血祛风止痒,三穴相配,取血行风自灭,湿浊无所依之意;孟宏等[7]研究表明,针刺曲池、血海能显著减少小鼠风团面积和皮肤瘙痒持续时间。足三里-三阴交,调理脾胃,疏肝清心减轻瘙痒;曲池-足三里,二者为手足阳明经合穴,外泄热,内利湿,可治疗湿热引起的皮肤瘙痒。来自韩国的研究团队发现以一定强度针刺曲池穴不留针,即可以调节五羟色胺及其受体,从而改善瘙痒症状,且对于急性和慢性瘙痒均有抑制作用[8];提示疏风泄热在瘙痒治疗中是一个重要方式,需要穴位和手法相配合。
在聚类分析得出的有效聚类中,大致可以分为祛风类:风池-风府-大椎-百会、风市-百虫窝;养血祛湿热类:足三里-三阴交-血海-曲池-合谷、膈俞-风门-委中;调理脏腑类:肝俞-脾俞-肺俞-肾俞、外关-中脘、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安神类:神门-关元-太冲-阴陵泉。风池主祛风平肝,清热解表,清头明目;风府功能祛风开窍;风市可以祛风除湿,疏通经络,《医宗金鉴》中记载该穴可以治疗浑身瘙痒;风邪在瘙痒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选用祛风穴位配合清热的大椎穴、安神的百会穴、清热杀虫的百虫窝,共奏祛风止痒的效果。有研究表明针刺百会和风池穴可以调控中枢神经递质从而改善瘙痒[9]。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又为八会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且治痒的关键在于调神[10],“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胆气通于心,可以清利湿热、清肝利胆、调神止痒。调理脏腑主要以心肝脾三脏为主,兼顾肺肾,瘙痒与不良情绪常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心肝脾不仅与情绪息息相关,还对气机升降、水湿代谢、气血生化等多种生理功能有重要影响,三阴交化湿运脾,中脘、足三里健运脾胃,太冲乃肝经输、原穴,条畅气机、清肝养血,神门宁心安神,关元补气兼引热下行,总体以清脏腑湿热,补益脾胃,调理心神为主。
针刺治疗皮肤瘙痒,早在《黄帝内经太素》中就有记载:“卫气行皮肤之中,壅遏作痒,故浅刺之也。”除了针刺穴位外,对于瘙痒局部的围刺和火针针刺也有一定止痒作用[11-12],可以看作瘙痒中的“阿是穴”;对于湿热所致瘙痒,还可以对一些穴位进行放血,如曲池、委中等,为“热者疾之”之意。现代研究[13-14]表明针刺对异常增多的肥大细胞有抑制作用,可以降低组织胺及免疫球蛋白E 水平,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异常活跃的变态反应,调节自主神经兴奋性,从而治疗瘙痒。
综上,针刺治疗皮肤瘙痒总体以清热祛湿,养血祛风为主,配合调理脏腑,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曲池为治疗瘙痒的必选穴,根据引起瘙痒的原因,例如老年瘙痒症以养血祛风为主,可配伍血海、膈俞、风池风府等;胆汁淤积可以配合清肝利胆穴位,如太冲、阳陵泉;湿疹以清利湿热为主,可以配合谷;糖尿病以调理脾肾为主,可配足三里、三阴交、肾俞、脾俞;精神心理因素为主导的瘙痒可以配心腧、神门、百会等。皮疹瘙痒可根据皮损部位归经选穴,配合对局部针刺。在临床应用时可以参考本文分析的选穴规律,结合临床实际病因、伴随症状等加减针刺处方,利用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手段延长穴位刺激时间[15],也可以配合耳针、刮痧、灸法等辅助治疗[16-18],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此外,由于瘙痒是一种主观感受,在评判治疗效果时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和偏倚,今后的研究可结合皮肤、脑电生理等指标[19],对治疗结果做出更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