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南萍,徐荣谦
(1.潍坊市中医院儿科,山东 潍坊 261041;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北京 100700)
小儿睡惊症,又称夜惊症,是一种常见的异常睡眠,可单独出现,也可以并发其他睡眠问题,多见于儿童学龄期前后。一般多见于小儿夜间睡眠状态下,无缘由突然惊醒,或者睡后易醒,醒后大声哭闹,时哭时止,不易安抚,较大的孩子甚至会有汗出以及害怕的描述,个别伴有夜游等[1]。在古代文献中对睡惊症的描述多见于“夜啼”“客忤”“不寐”的记载中[2],夜啼目前成为儿科临床日渐增多的一种常见疾病,但早期常不受家长的重视。一旦夜惊反复发作,多会影响小儿的生理及心理发育,是小儿日后出现多种精神障碍的诱因[3]。历代医家认为本病多由脾寒、气滞、心热、惊恐、食滞等导致[4],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正式提出夜啼的病名及病因,将其归于“藏冷故也”。对于小儿睡惊症的治疗,历代医家多从心、肝论治,而从肾藏志论治的少见。笔者在探析古代医籍论述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从肾藏志探析小儿睡惊症的病因病机与用药。
肾为先天之本,藏五脏六腑之精,“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肾藏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脑为元神之府,肾之精华只有上升于脑,也就是生髓充脑,达到精能生气,气能生神,神定气清,神志活动才能正常。肾中所藏精气是人体大脑活动所必须的物质来源,也是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的盛衰关系到脑髓的盈亏及大脑活动是否正常,是人神志活动产生之根本。肾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具有遗传特质,决定着疾病的易感性;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及五脏六腑之余气,与先天之精一样,藏于肾而能生髓充脑。人的一部分精神情志活动与肾精关系密切,肾藏精,而精为“志”的居所,肾中之精可舍志,肾中之精对人的意志和记忆起重要的充养作用。肾中的元阴元阳,禀赋于先天并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充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得到充盛,肾气若不充盛易产生各种病变。肾气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肾气通过三焦输布到五脏六腑,散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是促使小儿生长发育、脏腑功能成熟、阴阳气血调和的根本动力。小儿肺脾肾三脏常不足,心肝常有余,睡惊症的发生与小儿“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
《灵枢·本神》云:“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又《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神、魂、意、志、魄为五脏所藏的精、气、血、津液所化生,藏于五脏,称为五脏神,其是一切情志的基础。肾为先天之本,肾通过所主导的“志”保持与“神、魂、魄、意”的密切联系,主导机体的精神活动及心、肺、肝、脾的生理功能。“肾”尤其与“心”关系更胜于肺、肝、脾。故“肾志”在心,主导心神,谓之“神志”;“志”在肺,主导肺魄,则为“魄志”;“志”在肝,主导肝魂,则为“魂志”;“志”在脾,主导脾意,则为“意志”。“志”通过“神、魂、魄、意”主导机体的生理活动。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脑髓等发育不成熟,易被外邪侵袭,比如特殊的声响、陌生人的面孔、新的环境等,特别容易导致心神不宁、肝魂不稳、脾意不收、肺魄不安、肾志扰动等五脏功能失调,甚或气机紊乱、惊惕不安,发为睡惊症。因此,小儿睡惊症的发生,与五脏六腑皆有关系,非一脏所独有。
《素问·宣明五气》云:“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为五脏所藏”。明确提出肾藏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在生理上环环相扣,情志内应五脏,“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意,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一脏功能遭到破坏,其他相关脏腑亦会受到影响,出现相应的症状。不同的情志变化可累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机变化。其病机演变过程多为情志刺激,首先伤肝,波及心、脾、肺,日久及肾。《素问·灵兰秘典论》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之说,作强和技巧是肾藏精、肾藏志功能在生命活动(包括神志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肾与七情之中的恐关系极为密切,故又有“肾主恐,恐则气下”之说。恐,是惧怕的意思,因精神极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气怯弱。一般情况下,恐不会对小儿造成伤害,仅表现胆小、害怕。例如,小儿不敢单独睡觉,往往要与父母同居一室,甚至同睡一床,此为小儿常见偏颇体质的怯弱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指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稚阴未充、稚阳未长”,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最为突出。小儿具有肾常虚的生理特点,若被恐所伤,可出现轻重不同的表现。轻则胆小恐惧,表现出面色偏黑而少泽、身材矮小等偏肾虚质的亚健康体态;重则出现“恐则气下,气机逆乱”的疾病。气机紊乱,升降失常则百病由生。又《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之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突”。小儿神气怯弱,脏腑娇嫩,元气未充,暴受惊恐,惊则伤神气乱,恐则伤志气下,下则无以宣散输布精微,进而加剧清窍失养,气血阴阳紊乱,神志不宁,出现肾不藏志。情志变化,先伤人体的气机,导致气机紊乱进而影响五脏功能活动。肾不藏志是精神疾病发生的根源。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若肾精不足,脑髓不能充养,就会导致神志失常,人的思维和情感意识就会出现偏差,出现遇事紧张、胆怯、恐惧不安等临床表现。而肾藏志的广义之“志”指各种神志活动,包括人的意识、意志、情志、心情、意念、记忆等;狭义之“志”指记忆[5]。“肾藏志”反映了肾、脑与人的神志活动的密切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云:“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认为“志”具有调节人的行为活动的功能,是维持人体正常心理活动的基础[6],《医方集解》也曾提及:“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藏志依赖于肾藏精,肾中精气的盛衰与肾藏志密切相关[7]。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神明出焉。”人类情志活动的中枢在脑,脑统管五脏之神而主五志,人的感官(眼、耳、鼻、舌、皮肤等)受到外界刺激,继而产生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不同情志的表达。“志”不但可以主导肾脏的生理活动,而且还主导肾脏的精神活动。同时肾精所化生的元气化为脏腑之气,推动着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医方集解》云:“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先天肾精赖后天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日渐充盛,才能保证肾藏志。肾中所藏精气是机体生理发育及各种情志活动的基础,肾中精气的盛衰与人体生理活动密切相关。肾精充足则志坚,反之肾精不足,精不能化气,阳气化生无根,影响五脏之阳之生发,五脏之阴之滋养,出现五脏功能受累,即:心不藏神,喜悲无常;肝不藏魂,易怒易惊;脾不藏意,健忘易畏;肺不藏魄,悲忧难解;肾不藏志,虚易惊恐。五志不宁,从而导致五脏虚损加剧,更易发生睡惊症等疾患。肾为先天之本,作为志的媒介,有滋养、承载和收纳志的作用,如果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又失于濡养,肾脏虚损会直接表现为肾不藏志,继而导致志病的发生。
睡眠是一个弥漫性抑制大脑皮层活动的过程,它有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小儿的神经活动过程非常不稳定,兴奋与抑制在皮层很容易扩散,神经活动的强度和集中性都较弱,一旦遇到强烈的刺激,很容易出现睡眠障碍。2014年美国睡眠医学会将睡眠障碍分为7类[8];常见的小儿睡惊症属于异态睡眠,多发生在睡眠最深的非快速动眼睡眠期。儿童睡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睡眠时间的长短因年龄而不同,对心理及生理影响很大,良好的睡眠具有使儿童精神状态佳、认知功能好、体格发育迅速、免疫功能增强等益处。国外有研究显示,儿童睡眠障碍的适当诊断和早期管理可改善其神经认知功能和行为问题[9]。西医学研究表明,中医的“惊恐伤肾”,非西医所指的对肾脏器官的实质性伤害,而是对肾精、肾气等无形之物的功能性损害,通过对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呼吸功能的影响,产生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10]。
小儿睡惊症可波及多个脏器,非一脏所独有,所以临床对其应从五脏论治,从调肝魂、安心神、健脾意、宣肺魄、定肾志入手,同时抓住神志不安的本质。小儿睡惊症的核心病机为肾志不入舍,肾脏虚损,肾不藏志,虚易惊恐,或肾阴不足,阴不制阳,致虚火内生。治疗应以补肾壮志为主,辅以降火定惊,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
知柏地黄汤出自《医宗金鉴》,此方以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白茯苓)为基本方,加知母、黄柏组成,方中知母、黄柏两药为苦寒清热之品、善清下焦之火。同时知母不仅能清热,还有很强的镇静止痛作用[11]。重用熟地黄甘柔补血、滋肾填精,为君药;山茱萸滋养肝肾、固肾气,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为臣药。三药合用,滋养肝脾肾,寓意“三补”;配伍泽泻利湿泄浊,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渗利脾湿,助山药之健运,三药合用,以引浊邪下行,起推陈致新作用,寓意“三泻”,均为佐药。该汤剂的主要功效为滋阴降火,主治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病证。肾为先天之本,真阴之所在,具有滋养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作用,真阴一亏就可产生一系列病证。波及肝胆,见肝风内动抽搐者,加入蝉蜕、钩藤、酸枣仁,可息风止痉、清热平肝、宁心安神;如波及心神,见惊惕不安者,加远志、茯神镇静安神,远志味苦、辛,性温,归肾、肺、心经,有祛痰消肿、安神益智、交通心肾的功效,是临床上常用的安神药,《本草经解》言有“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作用;心神不安还可加人参,其味甘气微温,主补五脏,安定心神,《证类本草》言其“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胸中烦闷者,可加栀子、淡豆豉以清心除烦;还可加龟甲、鳖甲潜阳育阴,牡蛎、珍珠母镇惊宁神,以安肝魂;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壮志、降火定惊之效。临床常见先天胎禀不足,或久病体虚,症见毛发稀疏,眼窝及唇周发青,肋骨串珠,多汗,睡中易惊,啼叫,指纹淡红,治以安神定志、补益肾气,选用复方山药方(山药、党参、当归、莲子心、炒酸枣仁、钩藤、龙齿、牡蛎、石菖蒲等)[12]。除上述药物治疗外,父母的适度教育及家庭的和睦,所处环境的安静及温度的适宜、卧具的舒适度等,都有助于改善睡眠,从而避免小儿睡惊症的发生。
小儿睡惊症是神经精神性疾病,为非器质性睡眠障碍,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家长忽略,反复发作会影响小儿的生理及心理发育,成为日后情志疾病发生的基础,目前发病呈上升趋势。良好的睡眠既包括充足的睡眠时间,又包括良好的睡眠质量,也就是说既无入寐唯艰、迟寐,也无夜寐轻浅、易寤或频寤、夜寐早寤,更无彻夜不寐及夜寐梦多。良好的睡眠对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发育都有帮助,儿童的睡眠障碍问题也越来越被家长及社会所关注,小儿睡惊症与遗传及小儿发育不良有密切关系,亦与生活的环境密不可分[13],比如父母脾性暴躁,家庭不和睦,易发生争执;多胎、早产、单亲家庭、呼吸系统疾病(哮喘、鼻炎、腺样体肥大等)、近期家中发生重大事件、环境突变等因素。既往从肝、胆、心论治者多见,从肾藏志论治小儿睡惊症相对少见。《景岳全书》云:“盖五脏之本,本在命门,神气之本,本在元精”。五神脏的虚实总关乎肾,肾可通过调控五神脏而对五神、五志、七情等神志活动产生影响。本文从肾藏志论治小儿睡惊症,认为本病核心病机为肾志不入舍,肾脏虚损。治疗应以补肾壮志为主,辅以降火定惊,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拓展了小儿睡惊症的治疗思路,丰富了选方用药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