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小学演讲教育的概念、价值及实施框架

2022-02-16 19:38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教师

李 帅

(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河南 开封 475004)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逐步意识到培养学生“说”这一能力的重要性。事实上,相较于国内,国外对学生演讲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特别是有着发达演讲教育体系的美国,其演讲课程贯穿于学生时期的各个阶段,比如幼儿园和中小学的演讲练习课、高中的《基础演讲》课及大学的演讲必修课等。然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制度化、系统化的演讲教育几近空白,宏观上缺乏制度要求,微观上也没有相关课程及活动体系。尽管新课改后的语文课程关注了对学生演讲能力的培养,比如小学的演讲口语交际教学版块、初中的演讲“活动·探究”单元及高中的演讲稿写作等内容,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教师及学校对演讲教育的现实需要。虽然我国部分地区或学校也有进行演讲教育的尝试和探索,比如山东省潍坊市育才学校、山西省运城市垣曲中学等,但总体上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对演讲教育仍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依然存在着实质性的演讲教育缺失。

有鉴于此,笔者尝试对演讲教育的概念和价值进行浅析,并基于PDCA循环理论初步构建中小学演讲教育的实施框架模型,以积极促进和推动对中小学演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最大程度地发挥演讲教育的育人价值。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根据中国知网2022年3月31日之前有关“演讲”“演讲教育”的检索数据显示,约有1.48万篇与教育相关,其中中小学阶段1.19万篇,在教育领域占比80.41%。这些数据也反映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及教师对演讲教育是足够认同和重视的。但通过梳理发现,绝大部分研究主要围绕学科(语文和英语为主)教学及演讲技能展开,而对演讲教育的育人价值、推行策略及实施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并且大部分内容将“演讲”与“演讲教育”混为一谈。因此我们首先需将核心概念“演讲”和“演讲教育”区分开来,再进行深入探讨。

1.“演讲”概念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对“演讲”的解释为“就某个问题对听众说明事理,发表见解”[1],这与《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2]、《说文解词》[3]等词典中的解释如出一辙。这一定义其实只是对演讲这一行为进行了简单的阐述说明,并没有反映出演讲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辞海》(第七版)对演讲的解释是“在公众场所,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沟通方式。”[4]这一说法揭示了演讲概念的一部分内涵,选定“沟通方式”为演讲的属概念,但仍然缺乏种差项,也可将其理解为有声的“书面语言”,而非“演讲”。由此可见,各类“词典”中尚未揭示出演讲的真正蕴涵,也足见对“演讲”概念界定之困难。

邵守义作为我国当代演讲界的领军人物之一,在演讲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方面都有着卓越建树。邵守义(1991)认为“演讲是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为主)和态势语言(为辅)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为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5]这一定义也被众多演讲界学者视为权威,甚至多位学者在之后的研究中定义“演讲”时也基本是其翻版或延续,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针对“演讲”的概念界定,笔者也更倾向于邵守义先生的说法,但有一点持不同意见。邵守义先生认为演讲是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何谓交流?交流是信息互换的过程,而演讲过程则主要是演讲者单向地将自己的意见或情感分享给了听众,是一种信息分享活动,而不应该是交流活动。

综上所述,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演讲”的定义调整如下:演讲,是指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内,借助于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等手段,面对听众表达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为的一种现实的口语表达和信息分享活动。

2.“演讲教育”概念的界定

综观“演讲教育”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认为“演讲教育”只是对演讲能力进行提升的课程或教育手段,而关于系统化的演讲教育体系的研究则凤毛麟角,比如陈泽曼等(2013)认为演讲教育是学校提升学生演讲能力的课程;[6]李博文(2015)认为演讲教育是针对演讲能力提升进行的一系列学习和培训;[7]林青虹(2021)认为演讲教育是培养公众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也主要是围绕演讲学科与课程方面进行的探讨等。[8]笔者认为以上研究对演讲教育的理解与解释不够全面,只能称为“演讲课程”或“演讲培训”,而不能称之为“演讲教育”,原因在于“教育”所包含的维度更多、范围更广。

2012年,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将演讲教育确定为全区重点打造的三大教育之一,并把潍坊育才学校确立为试点校,该校通过《快乐演讲》课、演讲与学科融合、主题演讲活动、演讲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开展演讲教育,取得了丰硕的经验和成果,演讲教育也成为了该校的特色名片。该校李红校长认为,单纯为了演讲而进行的演讲教育是缺乏生命力的,演讲教育不仅仅是演讲本身,而是定位于普及性、非选拔性的“教育”,以“演讲”为载体,培养学生成长所必备的技能与素养,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而不残缺的人。[9]这与当代美国的演讲教育目标类似,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及社会活动等能力,使学生通过演讲拥有充分的自信和健全的人格,最终助力学生实现人生事业的成功。[10]

综上所述,笔者对“演讲教育”做出如下定义:演讲教育,是指通过演讲课程或演讲活动,使个体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并且对个体身心施加积极的影响,引导和规范个体行为,使其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

二、中小学演讲教育的价值

中小学演讲教育既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又是教师激活课堂教学的多彩方式,更是学校推行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是师生与学校同时持续发展的“三维需要”。以下将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维度来对中小学演讲教育的价值进行浅析。

1.学生维度的价值

(1)培养学生演讲能力,促进良好人际关系。演讲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知识素养和综合素质,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武器和核心竞争力之一,更是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备技能。但是现实中不乏思想精深、学识渊博的人,这类人往往由于语言组织逻辑性较差、演讲能力偏弱,导致无法顺畅、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如此演讲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学生而言,演讲能力指向的是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通过对学生进行演讲知识和方法的讲授以及演讲态势和技巧的体验与训练,可以针对性地培养、提升学生的演讲能力。学生通过对演讲的学习与实践,不仅可以训练和提升演讲水平、展现自己的口才,更能清晰且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观点,从而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使用一定的工具才能进行信息沟通,其中非常重要的沟通工具便是语言符号系统。当学生作为演讲者时,可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展示出真实而立体的自己;当学生作为倾听者时,通过与他人换位思考,可以共情演讲者的内容和内心,双方借助“演讲”达到思想同频、心灵共振。与此同时,学生通过演讲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知识储备、敏捷的即兴反应、良好的个人修养等特质都能有效地突破人际关系障碍,促进与同伴、教师及家长的信息与情感交流,从而实现人际关系的良好沟通与和谐交往。

(2)激发学习兴趣动机,缓解学生学习疲劳。根据成就动机理论,激励学生进行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获得圆满结果所伴随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内在推力。在演讲教育这一特定的教学情境下,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演讲教育活动,可以充分激活学生对演讲教育内容的需求和演讲教育结果的诱因,使学生已经产生的学习需要转变为积极的活动状态,从而有效激发并加强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比如在学生从准备演讲到完成演讲的全过程中,通过搜集演讲资料、梳理演讲框架、完善演讲内容及最后呈现精彩演讲等各个步骤的圆满完成,所带来的成就感、荣誉感和幸福感都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持久性。与此同时,在常规的教育教学当中,由于教学知识量多、模式单一、方法单调等多种原因,较易引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在知识内容上由浅入深和循序渐进,更应该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丰富和创新。通过演讲教育与教学活动的融合,以演讲教育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为工具,用师生演讲互动的模式替代传统“一言堂”式的讲授模式,可以有效打破学生对固化学习方式和方法的厌倦、调节紧张疲惫的学习状态、预防并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

(3)塑造学生自信性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学业成就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者们发现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有着密切联系,且呈显著性正相关。而当前学生们的心理素质状况很不乐观,新时代的压力、升学的激烈竞争、“独生子女症”的凸显等问题都导致学生们心理失衡[11],心理素质普遍偏差,再加上近两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学生心理冲突日渐加剧。因此,我们应积极采用多种手段,增强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及防御承受能力,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隐患、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学校通过开展演讲教育,适度、适量、适时、适切地安排演讲教育活动,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手段之一。学生通过“演讲”,不仅可以畅所欲言,“宣泄”内心的压力,还可以增强抗压抗挫能力,比如在学生演讲全过程中,演讲准备程度、听众数量职位、现场氛围环境以及随时可能的突发情况等因素都会给其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和紧张,都在时刻训练着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敢于开口当众演讲便是克服紧张、战胜自我的结果,演讲后大家给予的赞许与掌声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都将作为催化剂,使学生从最初的紧张和胆怯变得更加自信与勇敢,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赋能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2]新时代对教育的诉求是要更加注重培养人的关键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中小学要将学生身心健康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乐观的心态、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文化修养,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强调学生的综合持续发展,为学生奠定未来走向社会的坚实基础。[13]学校教育对于人的终身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价值取向,来建构核心素养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多维竞争能力、促进学生多元个性发展。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个过程中,演讲教育可以发挥重要的功能,比如学生对演讲逻辑结构的思考,可以训练其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搜集演讲材料,可以锻炼自主探究能力和阅读能力;通过撰写演讲稿,可以加强语言构建和写作能力;通过创新演讲形式,可以培养创造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作为演讲者,可以提升应变能力和控场能力;学生作为演讲听众,可以学会耐心倾听和尊重他人;通过参加各类演讲教育活动,可以培养合作意识、加强实践能力等。总之,中小学通过开展演讲教育,对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教育与培养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

2.教师维度的价值

(1)加强教师核心素养,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核心素养是指教师在接受和参与教师教育、从事教育教学以及投身教研等活动中所形成和发展的,使其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教师职业要求,并能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具有统帅作用的专业修养。[14]演讲教育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更广泛的知识涉猎、更出众的演讲水平、更清晰的思路逻辑、更丰富的教育思想等。一个具有较高素养的教师,不仅会深得学生的欢迎与喜欢,更能得到家长的支持与拥护、同事的尊敬与佩服、领导的满意与信赖以及学校的重视与认同。在教师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发展的自主性、多样性与持续性,在对学生进行演讲教育的同时,教师与学生实现教学相长。教师通过学习和讲授演讲知识与技能,可以持续优化教师知识与能力结构、丰富教师授课方式与方法、提升教师教学与教育水平和提高教师综合能力与素养;通过创新融入演讲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与活力、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与压力、减弱教师心理疲劳与障碍及提升教师满意与幸福指数;通过举办主题演讲教育活动,可以积极推动教师师德与师风建设、影响教师专业态度与动机、强化教师教育理想与信念并助推教师职业与专业发展。总之,我们要借助演讲教育的力量,来推动教师从新手教师到熟手教师再到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与进阶。

(2)增进师生交流情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信息交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基本人际关系,也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社会关系之一,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是教育教学产生效能的必要条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良的师生关系,则会给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造成非常消极的影响。在师生朝夕相伴的校园生活中,如果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对话,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成长与发展都将无从谈起。而影响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教师,教师通过自身演讲水平的提升,可以更具人格魅力,加深学生的喜爱和尊敬程度,使教师在学生们面前更有光环、更受欢迎、更被认同、更具威信。教师与学生通过共同参与演讲教育活动,可以有效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情感交流、提升师生幸福指数,最终产生共振效应,形成尊师爱生、民主平等、互惠互利的主体间性对话关系,从而有效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稳固与发展。

(3)激发课堂互动热情,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枯燥,教师“一言堂”的固化思维忽略了学生发表意见和参与讨论的意愿,剥夺了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学习的机会,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大幅衰减,逐渐形成沉闷冷淡的课堂气氛,影响最终的教育教学效果。在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势下,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课堂活力,丰富教学模式和互动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课堂成为学生追求知识的互动空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都应该成为教学的辅助力量。因此,可以围绕教学内容,以“演讲”为载体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比如将热点演讲视频融入课程,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用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形式进行课程的导入,不仅能提供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时间与表现的机会,更能充分激活学生的积极参与情绪和互动热情。通过演讲教育和课堂教学的融合,借助“演讲”这一工具来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艺术、打破传统教师独白的框架,共同构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全员参与课堂,让师生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让课堂充满活力、智慧、情趣、热情,使教育教学灵活化、情景化、生活化、多元化,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与质量。

(4)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强化班级高效管理。班级文化建设一个是动态的、变化的、持续的过程,它不仅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更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体现着班级独特的个性文化特质,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塑造与品格培育[15],具有制约和示范、凝聚和导向、激励和创造等教育功能。在班级文化建设与班级管理中,通过将演讲教育融合渗透到师生学习、生活与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不仅能有效地激励班级全体师生团结凝聚、统一思想,而且能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了解与学习、共同进步与成长,更是对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和班级的高效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将演讲教育融入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可以建设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生态,比如用学生优秀的演讲稿与演讲精彩瞬间的照片,来装饰教室的文化展示空间;用不拘一格多姿多彩的演讲课程和演讲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空间;用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思想融合的演讲内容,来升华学生的思想精神空间;用演讲特色班级文化,来点亮学生健康、个性、自由、幸福的成长空间等。在学校教育中,让演讲教育成为班级特色文化扎根、生长、开花、结果的土壤,充分发挥隐性的浸润力量和教育功能,让每个个体都能在这片特殊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华与营养,待时机成熟定会看到花团锦簇、百花齐放。

3.学校维度的价值

(1)弥补演讲教育缺失,丰富特色学校建设。在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影响下,“学校特色化建设”在相关政策文件、学术研讨及办学实践中频现,多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把打造特色学校或特色课程列入教改或课改日程,以求营造个性化、多元化的学校教育氛围,打破我国基础教育“千校一面”的教育模式,这是各国近三十年来教育改革“注重个性教育”的大势所趋。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首次明确提出学校要办出特色,尽管已经历过多元发展的小高潮与回潮,但总体上,我国新时代的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诉求仍在,这也导致学校进行特色化建设和发展的空间犹存。在当前追求教育公平和教育优质的政策目标下,特色学校建设被认为是有助于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内涵发展、促进教育热点问题综合治理的“一举多得”之策。[16]在当今多元开放的社会格局中,演讲的作用与日俱增。演讲教育在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教师育人目标达成、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等多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并没有广泛开展演讲教育,更没有专门的演讲课程,因此中小学应着力推行演讲教育,来弥补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演讲教育的缺失。这一举措不仅可以作为“双减”后学校“课后服务”的一个重要补充内容和组成部分,更可以丰富特色学校和特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2)优化学校文化氛围,激发学校整体活力。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具有统率师生信念、规范师生行为、激励师生进取、优化学校氛围的教育作用。学校文化建设需要精心策划、细心培育,无论是继承前人成果还是推陈出新,学校文化建设都是一个长期、动态、连续地对师生进行教育的过程。[17]学校教育中的“文化”不应只是校园内可以看到的,更应被作为动词来理解,因为真正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是变化的、动态的,是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指向未来的文化。[18]学校文化具有多种层面,尤其是精神文化当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会时刻体现在全校师生的思想、感情、行为和学校各项活动之中,比如山东省潍坊市育才学校的演讲教育文化,通过《快乐演讲》课、演讲文化艺术节、演讲与全科教学的融合等不同途径和方式,全员、全程和全方位地将演讲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演讲的魅力、语言的力量,更能使学生因演讲而更加尊师孝亲、团结友爱、睿智豁达、志存高远。在学校推行演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用“演讲”来扩展学校文化建设路径,并从学校文化的视域来改善校长管理行为、体察师生内心感受、充分调动师生激情,以发挥全员的能动作用、优化学校文化氛围、激发学校整体活力、促进学校更加全面高效地管理。

(3)促进家校社协同共育,互通多维教育磁场。家校社协同共育是新时代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与必然选择。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师生教学场景和教学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尤其是“双减”之后,学生在家学习的时间大幅增加,家校社共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家校社合作共育,指向的是学生完整的人格[19],能给孩子一种完整健康、饱含价值感的生命历程[20],而共育的实现需要借助一定的平台和载体,来拓展共育空间、畅通交流渠道,方能发挥多维合力,增强育人功效。学校还可充分利用社会有益演讲资源,比如邀请校外教育学者、演讲名家等到学校为师生及家长做专题演讲,进行智慧的分享与交流、心灵的洗礼与交融。从整体上来讲,当前社会力量进校园演讲,在形式和内容上鱼龙混杂,需要学校从严审核与把控,但不可否认其教育功能和价值。通过演讲教育活动,设计家长师生三方有效交流与互动的环节,在既简单又复杂的家校关系处理上,以演讲互动、体验与沉浸的方式,表达出彼此的想法和内心的情感,有效助力学校实现家校携手共建和谐教育平台的共同愿景,达到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理想目标。

(4)拓展德育实施路径,助推素质教育进程。长期以来,“素质教育”已成为推动各种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词之一,其内涵就是要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生动地、可持续地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正着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素质教育体系,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学校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德育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一种优秀道德理念的培养。自新课改以来,倡导德育回归生活成为德育理论研究的新潮流,“回归生活”体现了德育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但生活德育在实施中也存在着很多误区,比如简单化、形式化、极端化,甚至是一刀切的现象。[21]而生活化、实践化和个性化的演讲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比如演讲理论/训练课、名家演讲作品赏析、学生演讲展示讲评、各学科融合微演讲、各类主题演讲活动等,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可以让学生时刻参与体验。演讲教育对每个学生成长与个性的尊重,蕴含着打破传统固化德育模式、实现多元个性化的新时代教育基因。演讲教育符合我国新课标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随着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演讲教育必将成为“立德树人”的有效实施路径,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助燃剂,来加速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演讲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我国中小学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演讲教育环境,广泛推行并真正落实演讲教育,以充分发挥其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价值和推动作用。

三、基于PDCA的实施框架构建

1.PDCA的含义

PDCA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处置)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管理过程也按照P-D-C-A四个阶段进行,且周而复始地连续衔接、环环相扣、持续改进、螺旋上升。[22]循环模型是管理学中的通用模型之一,最早由统计质量控制的奠基人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Shewhart)于1930年提出,后经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充实完善和推介发展,因此也被称为“戴明环”。

2.演讲教育中PDCA的运用

在中国知网检索“PDCA”相关文献,至2022年3月31日,共有2.07万篇与之相关,其中教育类包含2 593篇,占比为12.53%,主要以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领域为主,在基础教育领域只有140篇,在教育类当中仅占比5.4%。当前,结合PDCA循环理论对基础教育进行的研究,大多局限于课程教学方面,且处于探索尝试阶段,而国外已经开始运用PDCA循环理论进行教育教学及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等方面的问题研究。[23]因此,下面将基于PDCA循环理论,尝试构建我国中小学演讲教育的实施框架模型(如图1),以便对演讲教育进行更进一步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

(1)演讲教育计划阶段(Plan)。首先明确“5W1H”(Why、Who、When、Where、What、How)是深入实施演讲教育的重要前提。此阶段需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并进行现状调查及问题归因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人财物地时”保障制度、演讲课程与活动实施方案计划、演讲组织协同制度、明确演讲教育育人目标及进行演讲师资团队建设等,为演讲教育的实施做好充分的计划与准备。

(2)演讲教育执行阶段(Do)。按照既定的制度、方案与计划,落实演讲教育各项具体内容。在执行过程中,需注意要选择合适的教育途径、采用恰当的教育形式、实施贴切的教育内容,因此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针对性地采取应急对策,及时对演讲教育途径、形式及内容进行适切调整。同时要时刻关注并记录学生对执行过程的适应性和意见反馈,以备评价和改进阶段参考。

(3)演讲教育评价阶段(Check)。评价阶段应及时对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评价及反馈。通过对记录的“时间点”“控制点”“管理点”等关键信息的分析评价,检查实施过程与结果是否符合既定要求和达到预期效果,并总结已经出现的问题或潜在的隐患。此外,评价阶段需再次确认“5W1H”,而且不仅要检查(Check)评价,还需沟通(Communicate)交流,最终完成评价和反馈。

(4)演讲教育改进阶段(Act)。在PDCA循环模型中,改进阶段既是结束又是开始。该阶段要对上一阶段总结、评价和反馈的问题或潜在的隐患进行深入思考、探究,及时对成功经验和纠正措施进行整理并进行标准化,对于改进效果不显著的措施以及出现的问题或隐患进行归因分析。不仅要处置(Act)结果,还需改善(Aim)优化,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改进计划、方案及对策。

此外,根据PDCA循环模型的特点,还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演讲教育的实施过程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即在一个循环过程结束后,针对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轮循环予以持续改进;第二,演讲教育的实施过程又是一个大环套小环的过程,即PDCA大循环中每一个阶段或环节又都是一个PDCA小循环,可以实现局部的持续循环优化。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演讲教育相关文献的梳理与思考,对“演讲”和“演讲教育”的概念进行了明确区分与重新界定,同时围绕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维度探讨了演讲教育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结合PDCA循环理论尝试构建了中小学演讲教育的实施框架模型,为中小学演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对中小学演讲教育的探析以及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实施框架模型构建,均处于探索尝试阶段,需要进一步考虑、调查和研究的问题众多,比如当前中小学演讲教育的实施现状、问题归因及实践策略等。笔者也将会继续丰富相关理论基础、充实现状调查研究并持续完善实施对策,以对中小学演讲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尽微薄之力。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圆我教师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