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党领导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主要特征及现实启示

2022-02-16 08:46于天洋
大学教育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边区延安中国共产党

张 铮 于天洋

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塑造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历来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肯定。延安时期是党领导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向党的中高级干部以及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广大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边区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大学等多所高校,并开展了一系列成效斐然且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了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培养了大批思想觉悟高、政治信念强的革命战士,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人才基础和群众基础。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P275)。回顾并总结延安时期党领导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其有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延安时期党领导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每当革命和建设的重大关头,我们党总是结合不断发展的实际,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这是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2](P425)延安时期边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进步,不仅巩固了党的政治基础,还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大众化进程,造就了一大批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干部,为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储备了人才。恰如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P9),延安时期边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从理论上来看,延安时期党领导的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毛泽东同志指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4](P1094)。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边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提出“干部教育第一”的政策。而边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党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是有力保障。

党对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战略高度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抗战爆发后,随着党和军队的工作范围逐渐扩大,中国共产党需要大量兼具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人。为此,我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先后创办了以“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与“鲁迅艺术文学院”等为代表的多所边区高等学校,以培养革命事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二是中国共产党为边区高校提供政策、组织、资金等各方面支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规模浩大而又历时持久的工作,必须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才能完成。首先,中共中央对开展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通过《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等文件,对高校的教材、课程、教学制度、培养目标等做出明确规定。其次,边区政府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按时发放高校的教育经费,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物质基础。三是党的领导干部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抗日军政大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和关心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亲自为其题写“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为了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中央领导经常去高校做演讲、做报告,关心、引导青年学生的成长。

(二)科学的教学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离不开科学的教学内容,唯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更有说服力。为提升延安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首先,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组织了大批学者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展开研究和讨论,很多研究社会主义的学术团体纷纷建立,马列主义的经典文献、普及读物、研究著作也大量出版发行。延安马列学院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所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为主的干部学校。在这里,学员们比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思想上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毛泽东在延安期间也撰写了大量的文章,批判了此前在中国革命中普遍存在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左”倾与右倾机会主义等方面的思想错误,纠正了当时流行的很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和错误观点,引发了高校学生的关注和讨论。边区高校通过加强马列主义理论的研究与学习,在坚定学生共产主义信念的同时,也从源头上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

其次,中国共产党有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本土性。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作为一种产生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必须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国情相结合才能科学地认识中国问题、指导中国革命。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5](P534)为此,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路径。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来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如延安马列学院的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在强调学生学好理论基础的同时,鼓励学生集体讨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国内问题;另一方面,重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将其与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高等教育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又率先扬弃旧的文化、不断创造新的文化。”[6](P194)中国共产党在边区的高校教学中重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历史文化教育相结合,如延安大学开设中国通史、中国革命史、国文等必修课,延安民族学院除将各民族历史作为必修课外,还举办中国历史、民族问题等相关讲座。

再次,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性。延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加紧侵略中国的步伐,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国成为我党各项工作的核心,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反对日本侵略的重要武器。为此,党领导的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围绕中心任务作出适时调整,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宣扬爱国主义,通过批驳“亡国论”与“速胜论”等错误思想,积极宣传人民战争理论,鼓舞人民群众对日作战的斗志和信心。同时,为了配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领导下的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注意缓和阶级矛盾,加强社会团结,争取结成最广泛的抗日同盟。而在抗日战争结束后,由于国民党撕毁和平协定,发起内战,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时期边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变为揭露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批判旧社会的黑暗,呼唤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总体而言,延安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围绕着当时社会主要矛盾而展开的,回应了人们关心的时代突出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党员以身垂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举措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执政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对社会风气的引领作用。在儒家政治思想中,“君子德风”“子帅以正”等政治理念都对执政者提出了“行为世范”的道德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充分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以身作则、争当表率、身先士卒的合理元素,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实行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的原则,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改进党的作风,以加强和提升革命队伍的纯洁性和自律性。一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边区成立了一系列干部学校,通过培训,不仅提升了党员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素质,也使广大干部提升了思想政治水平,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二是延安时期边区高校响应党的号召,大规模开展了整风运动、学习运动等一系列教育活动,通过整风学习、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了广大学员和党员干部,极大地推进了党的作风建设。三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注重在广大学生之中挖掘模范人物,积极选树榜样,宣传其先进事迹,并积极吸纳他们进入党组织,为党注入新鲜血液。

实践证明,党员的言传身教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道德素质、政治觉悟和人格魅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引领力。边区高校通过对共产党员特别是对党的干部实行高标准、严要求,使共产党员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模范和标兵。高校中党员及干部通过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起到了“行不言之教”的良好效果。共产党员崇高的思想境界、热忱的政治情怀、可贵的道德品质以及优良的工作作风得到了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仰,起到了引领社会风尚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四)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

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撑。从受教育者自身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塑造其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党在延安边区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真正坚持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其一,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与历史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教育必须把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人来培养,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7]。中国共产党把为人民服务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作为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群众观念,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延安时期各高校不仅向学生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教育,同时还注重培养学员在实践工作中树立群众观念,使学生明确自己是为谁服务,并自觉拥护人民政权。

其二,关心人民群众生计,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生存权是最根本的人权。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改变人民群众贫困落后的生活面貌,通过发起大生产运动、减租减息、劳动竞赛等方式纾解民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特别注重对群众利益的保护,毛泽东同志就曾强调,要“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8](P1273)。因此,在延安时期,边区高校不仅向广大学员传授理论知识,还组织学员发展生产,支援抗战,与人民群众同生活、同劳动。抗日军政大学有句口号是“劳动也是一门课”。鲁迅艺术文学院则坚持“把社会实践放在艺术实践的同等地位”。边区高校学生们通过帮助农民开荒、种地和秋收以及发动减租减息斗争改善农民生活,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增进了对人民群众的热爱。

其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教育。《陕甘宁边区战时教育方案》中指出,教育工作要“照顾到群众的‘自愿与需要’……在工作中来启发群众的自觉与自愿”[9]。中共中央强调高校教育要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的民主的方法,坚决废止“注入的、强迫的、空洞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就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育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均提出摒弃国统区高校“党化教育”的纯灌输教育方式,主张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按照从具体到抽象、由近及远等方法启发学员思考,给予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加以指导、鼓励辩论,由此实现教学相长,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性,这比填鸭式教学更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延安边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这种方式重在启发人民觉悟,使受教育者产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和内在动力,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二、延安时期党领导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在1935~1948年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等数所院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革命工作者,在开展马列主义理论和党的政治理论学习,实现广大党员干部革命化与知识化的同时,还通过戏剧、宣传画等方式,让党的理论和主张走向群众,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考察延安时期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可以发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这些特征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底色。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要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毛泽东同志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10](P284)延安十三年,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的同时,也注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最新成果及革命斗争实践中孕育产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推动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逐渐走向科学化。

其一,思政课教学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最新成果。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P9)延安时期,党中央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出版和发行工作。中国共产党1938年创办的延安马列学院,下设编译部专门负责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译介到中国。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大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著作和普及读物先后出版发行,为当时延安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教学文本和参考读物。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边区高校的共同必修课,不仅在课时安排、师资队伍上得到保障,而且成功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向互动。例如,抗日军政大学、延安马列学院等多所学校开设了《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鲁迅艺术文学院每周的政治必修课为6个课时,即使以培养军事干部为目标的抗日军政大学,政治课程也占到总课时数的30%以上。这一时期,不仅新民主主义基本政策教育成为边区高校思政课重要教学内容,而且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党的领导人亲自为学生讲课。例如,毛泽东在陕北公学作《青年运动的方向》和《中国宪政运动》的报告,及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入课堂教学。

其二,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紧密结合。“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0](P109)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了解国情的重要性,并在延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41年,党中央发布了两个倡导调查研究的决定,旨在号召全党通过调查研究加深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认知。其中突出强调不仅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也要了解中国的国情是什么,把具有普遍性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与具有特殊性的中国现实相结合。党中央领导人深知,在艰苦的抗日战争环境下,脱离根据地实际需要的抗战教育,将成为空中楼阁[11]。因此,边区高校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抗战需求,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明确目标就是为革命服务。这一时期,多所学校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以及游击战争、农民运动,开设政治军事形势等课程,在帮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走进乡村、走进基层政府,通过调查研究巩固理论知识、增长见识才干。中央党校组织学员到延川县开展调查研究,并撰写出《延川县禹居区三乡的阶级关系及人民生活》的调查报告。基于这一时期注重科学调查研究的正确工作作风和科学认识方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逐渐科学化。

其三,区分不同受教育群体选择组织不同教学内容。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对象构成相对复杂多样,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正如林伯渠曾经指出的:“边区是一块文化教育的荒地,学校稀少……识字者亦极稀少……平均起来,识字人口只占全人口的百分之一。”[12]另一方面,除了党员和部队战士之外,还有为数众多的来延安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这种复杂的人员结构显然为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面对这种客观情况,边区高校采用了“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选取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于有一定文化水平但出身于小资产阶级的知识青年,主要启发其政治觉悟,鼓励他们摒弃小资产阶级的立场,用自己的知识为劳动人民服务。对于党员干部则重在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引导并帮助他们直接阅读与研究马列基本著作。针对妇女则重点讲解妇女解放的道理,批判压迫妇女的腐朽思想。毋庸置疑,这种因材施教法在提高不同受教育群体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的同时,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安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二)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机构趋向系统化

抗战初期,延安边区缺乏实施正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社会条件。为了满足抗战需要和学生的知识需求,党中央提出“打碎旧的一套”的教育改革口号,强调“必须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开展真正与人民、实际相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针对不同人群开办了很多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阶梯性的高等教育院校,建立了为长期抗战服务的高等学校教育体制。同时,我党还通过一系列政策逐步完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的构建,从而大大提高了陕北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一方面,筹办高等教育院校。通过系统梳理和深刻检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可知,在中共中央抵达陕北之前,延安边区尚未出现一所高等院校。在整个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多所高校,初步建立了高等教育体系。当时的延安高校一般被划分为三类:一类是培养党的高级理论干部的大学;一类是主要培养团级以上军政干部的大学;一类是专门培养文化、科学和技术人才的大学。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新性建立的高等教育制度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与体制机制的系统化提供了制度前提和根本保障。在各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专业课知识,系统学习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还要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时刻关注和讨论中国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毛泽东同志亲自关注和指导的延安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成为其他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样本。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一环。延安时期,中央政治局决定将高等院校由中央有关部门归口管理,同时为高校配备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干部,以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在党的指导下,各校普遍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边区多数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由校长根据中共中央的教育方针制定和规划学校教学,承担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逐层落实。抗日军政大学在创立之初就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并设立政治部全面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转变学生的思想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旨在使他们成为讲政治、懂军事、爱人民的优秀指挥员。陕北公学按队、班进行编制,队指导员具体负责党的支部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学员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鲁迅艺术文学院,毛泽东同志曾在讲话中号召广大师生“不但要抗日,还要在抗战过程中为建立新的民主共和国而努力,不但要为民主共和国,还要有实现社会主义以至共产主义的理想。”[5](P123)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延安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展开,不但显著地提高了广大学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也有力地提升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思想政治水平,很多学员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了政治可靠、业务过硬的革命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由此可见,无论是高等教育院校的筹办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建立,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机构走向体系化和系统化。

(三)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呈现多样化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边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灵活而恰当地采取了多种方式,如十分重视发挥先锋模范的典型示范作用、学习竞赛活动的激励鞭策作用和文学艺术教化的熏陶感染作用等,以此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学员和群众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

第一,重视模范、典型的教育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毛泽东同志特别重视党员干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认为“干部教育第一”,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可以提高全党的思想政治水平,进而引领全国的社会风气。毛泽东指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4](P812)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十分注意从群众和基层士兵中发掘模范典型,如被毛泽东同志亲自撰文纪念并号召全党学习的白求恩和张思德,如在群众中涌现的劳动模范赵占魁和吴满有。这些来自基层的模范典型往往具有高度的感染力和可模仿性,能产生较为良好的示范效果。延安边区高校通过基层典型模范的选树,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高校学生学习效仿的热情,形成了人人争当模范的良好社会风气。除了正面典型之外,我党也极其重视反面典型的警示意义。在边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党也引导师生对好吃懒做、好逸恶劳、酗酒赌钱的“二流子”等行为和现象展开批判,警示和呼吁广大学员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边区高校通过这些正面模范与反面典型的鲜明对比,不仅起到净化学校风气和社会风气的良好效果,同时也丰富了我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第二,通过竞赛激发学习热情。勇于学习、善于学习和乐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优良传统。延安时期,党中央在边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就曾巧妙地通过学习竞赛的方式来调动广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号召全党要积极开展学习竞赛:“我希望从我们这次中央全会之后,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看谁真正地学到了一点东西,看谁学的更多一点,更好一点。”[5](P533)随后开展的“五五”学习节推动了延安学校学文化、学理论的高潮,各高校运用体育活动中的竞赛形式,在个人、班级、社团组织之间开展学习竞赛,实行“比学赶帮超”,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解决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重大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生动写照。学习竞赛不仅激发了高校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和砥砺奋进的精神状态,更塑造了党内纯正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工作环境。这种以竞赛激发学习热情的方式在提升延安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使其愈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第三,重视文学艺术的教化效果。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文学艺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行不言之教”的功能。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也充分鼓励文艺工作者走进边区学校、走向讲台、走近广大学员,提倡文艺为革命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文艺作品要始终蕴含人民性。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组建的鲁迅艺术文学院,其主要任务是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使其创作的文艺作品能够在满足人民文艺需求的同时寓教于乐,发挥鼓舞广大群众团结一致、顽强抗敌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的思想感情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语言[4](P851)。陕北公学组织的“陕公流动剧团”,不仅使用当地方言开展创作和表演,而且用文艺形式开展党的理论宣传和教育,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相关思政理论的认识。这些蕴含着政治性与人民性的文艺创作,具有符合生活实际、艺术感染力强和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寓教于乐为边区建设和革命事业注入艺术活力和前进动力,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好形式。

(四)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呈现立体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全方位、全过程、全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协同和相互促成的有机实践过程。党领导的延安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从多个方面、多个维度和多个环节有序展开和良性推进的,并不是单纯依赖于教育机构的推进和驱动。党在延安边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除了学校课堂外,还重视工作实践和联结社会力量,并强调学员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使得延安时期党领导边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呈现出立体化的鲜明特征。

其一,学以致用,将工作实践纳入教育过程。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所获得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比较表浅,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应仅仅体现在试卷和理论上,更应该体现在实践和活动中,体现在生产生活和革命工作的方方面面。“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10](P181)课堂之余,中国共产党组织边区各高校参加大生产运动,学工学农,还组织学生到边区各级政府进行实践锻炼,参与协助边区选举等具体工作。这就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走出学校和课堂,在劳动实践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得以继续发挥作用。延安时期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为全党在学以致用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立体化提供了丰富经验。

其二,齐抓共管,发挥全社会的教育功能。毛泽东同志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13]同时,毛泽东同志也反复阐明,要把党和军队办成一所大学校,要重视社会这所“大学校”,使之成为培养人、教育人的场域。“学校以外是一个大学校,那里的东西多得很,学之不尽,取之不竭……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从学校里来的,而是在大学校里学的。列宁也是在学校外面创造了列宁主义。”[14](P99-10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致力于消灭剥削压迫,批判旧社会的不正之风,构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这种社会环境似乎是天然地特别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翻身解放的劳动人民也往往会自觉接受和大力宣传党的政治理论和思想主张,使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个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也恰恰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之下,思想政治教育从边区高校扩展到全社会,进而从社会各个方面渐次展开、齐抓共管,并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得到认同和强化。

其三,重视学习反馈,形成常态的自省机制。延安时期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经常能够及时地反馈给学校和党组织。在延安整风学习期间,中国共产党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建立了一种制度化的自我反省机制,也实现了个人思想状况的常态化反馈,使党组织能够及时把握高校学生的思想动向,察知其思想问题。《中共中央关于继续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中指出,“自我批评是马列主义政党的不可缺少的武器”[14](P489)。边区高校在开展整风运动过程中,十分重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如陕北公学创造的生活检讨会制度,要求学生们每星期以班组为单位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其优势在于,在既严肃又活泼的学习氛围中,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参与交流与讨论,帮助思想上有问题的学员迅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纠正缺点,从而推动形成了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三、延安时期党领导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边区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一套符合中国特殊国情的、带有鲜明时代特色且行之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原则和工作方法。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和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人才储备。当前,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客观态势,我国也正处于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日益地接近,这种复杂的发展境遇和现实走向尤其需要扎实而稳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党的各项事业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引领。虽然中国的社会面貌已与延安时期有了巨大差别,但党领导的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探索出的一般原则和有益经验仍然值得我们切实遵循和充分借鉴。

(一)加强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领导地位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5]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历程中。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才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华民族才不断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和突破性进步。延安时期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步和质的飞跃更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不断实现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统一社会成员思想、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力量,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1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有效强化和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绝对不可以偏移和悖离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和组织保障,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方向性原则的根本保证。我们应该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在过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整体性水平不高、针对性不强、有效性弱化、创新性不足和协同性不够等多方面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折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存在着“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17],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18]由此可见,不断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领导,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不仅是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根本密钥,也成为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之举。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要与时俱进

教育的第一条基本规律即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就是“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6](P127)。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宝贵的理论品质。作为一种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19]。世界历史在不断深入演进,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也在变化发展,尤其是面对“两个变局”的客观发展态势,这些都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会随着时代前进与实践深入而不断扬弃、更新和发展。2019年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P375)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阐释介绍和传播推广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根本使命和重要任务,必须在观照现实中回答时代问题,回应人民关切。延安时期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生动表明,空泛而机械地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会产生良好教育效果的。社会适应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只有紧扣时代脉搏和现实客观要求,用发展着的理论来解答广大学生最为关切的社会发展问题、思想道德问题与政治修养问题,引领时代多样的社会思潮,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社会文明进步和人民群众日益丰盈的精神生活中收获良好反馈。这就要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特别是在教育内容上要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真正做到守正创新、立破并举。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注意教育工作方式的创新发展和转化更新。从延安时期的平面媒体时代到多媒体时代,再到如今的网络融媒体时代,传播技术的每一次更新升级在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诸如技术理性泛滥、工具理性膨胀和人文精神消弭等潜在风险挑战。一方面,传媒技术和智能科技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以更加生动、活泼和多样的形式开展;另一方面,更为复杂喧嚣的媒体环境和虚拟场域也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神貌相离、形神相异和内外相悖等负面现象,无疑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应重视根本内容上的创新,在教育方式上也应与时偕行,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扎实的党的作风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前提。显然,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教学是存在区别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项教育事业,更是一项政治事业,它所要传播的也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文化知识,还包含着政治价值和文化理念。若要让受教育者能够发自内心地真正认同并积极践行这些先进价值观念、道德理念和理想信念,广大的高校党员干部和大学生党员首先就要成为这些社会主流价值理念、思想观念和政治主张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践行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生动证明,党员同志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工作效应的有效途径和科学之策。如果自身作风不正不纯,那么无论怎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都必然是苍白无力的,难以取信于人民群众,甚至致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为继、流于虚无。“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广泛、生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20]。延安时期边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就,很大程度上与延安整风强调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只有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将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不断树立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信和高大形象,才能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发展和良性运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并下定决心重拳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大刀阔斧地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加强党的廉洁自律,取得了向上向善向好的实践效果,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全面进步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四)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21]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目的。习近平同志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P377-378)。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价值属性和根本发展旨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政治素质、道德涵养、思想修养和文化水平,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了解学生的现实关切,关心受教育者的利益和诉求,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来开展活动。其教学也应该坚持发挥学生独立性、创造性与自觉性原则[22]。当下社会环境不同于延安时期的特定历史情境:延安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构成相对复杂,除了一部分知识分子,还包括农民、士兵和基层干部。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体系也相对单一。相较而言,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则相对简单,不过当代很多青年学生都成长于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的环境,他们文化水平高、视野宽广、知识丰富、思想活跃,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然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受教育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没有变,对于共同富裕、全过程民主、美好生活、良善社会和美丽生态的追求也没有变。社会主义事业本质上是属于人民的事业,因此高校学生的利益和诉求,正是我们能成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正是由于抓住了学生对翻身解放、抗战救国的内在诉求,并对此展开了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取得如此辉煌的工作成绩。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借鉴这一成功的历史经验,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从受教育者的情感与立场出发,回应教育对象的现实关切与发展诉求。

猜你喜欢
边区延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走进延安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