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
初中教育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它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需要充分意识到数学教学对初中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积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目标与小学有所不同,不再只是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算术技巧等数学基础技能,还要学生学会应用数学基础工具,更要熟练地把握数学知识,从中培养数学思维。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教学目标,遵循符合初中生年龄阶段的学习规律,保证个性化教学的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帮助学生以最高效的方式提升数学思维。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技能进行理性分析与正确选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固化,则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多样化教学资料的选择,注重新型教学方法的使用,努力提升初中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从而促进初中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由于初中数学教学难以避免地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固有的传统教学理念一时很难扭转,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阶段。尤其是在初中高年级,随着中考的临近,认为中考是改变命运唯一出路的思想在教师与家长群体中都显现出来。因此,教师为了提高分数,在初中数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会持续地给学生施加重重压力,进行填鸭式的数学知识灌输。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严重缺乏对初中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教育资源一直存在分布不均的问题。有相当多的地区中学教学资源比较落后,数学的师资力量、教学材料都非常有限。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在这些学校里,大部分的数学教学过程还是与几十年前一样,主要依靠数学教师的板书书写与口头讲述,对学生进行单方向的输出,学生可以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比较少,而且教材与教学方式方法都显出老化。教学资源的严重匮乏,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短板。由于教师让学生只能机械地了解数学知识,很难将课本上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关联,更难以运用数学思维开展发散性思维训练,因而这些问题都会给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性思维与能力带来一定的困难。
为了提高初中生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的训练水平,首先要让初中生完全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能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数学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能力,还可以选取能够引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容易找到的教学资源和练习内容,从实际的案例和实践应用着手对高中数学抽象知识点的掌握,以便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形成一种基本的具体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通过教材为学生营造数学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时,真正处于切实可见的环境当中,从而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掌握,也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现代数学学习的诱人之处。这些方式都有助于培养初中生快乐掌握数学知识的习惯,并给予他们对数学进行更深入探究的勇气。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往往已经认真努力地学过,投入到数学复习和操练过程中的时间和精力似乎也都够了,该下的功夫好像都下足了,但成绩却依然没有提升。这一类学生,通常都是使用了不合理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在学习方式上,这类学生对于获取数学知识时的依赖性太重,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非常薄弱,如果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就不能产生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探究的学习力量,只能机械地掌握教师传授的非常有限的知识点。由于初中生的数学知识还比较有限,思维理解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束缚,教师在发现学生遇到数学问题时,要及时提出有效的建议并进行具体指导,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如果使用不合理的学习方法,即使学生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用于数学这门科目的学习,也是不可能得到预期成效的。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指导再跟不上,学生就会失去对数学这门科目的学习兴趣,导致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足,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很难形成。
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与数学思维效率,与其所处的学习氛围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与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丰富的互动与交流,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教师与每位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从而帮助学生进入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
在选择练习题时,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能再依赖题海战术,而是要更多地注重做题质量,就是说不要盲目攀比一味做更多的习题,而是要注重对习题特点的理解,以提高做题品质。要通过每一种习题的解答,让学生掌握一题多解的技巧,并开拓学生在各种题型中的思路,让学生大胆提出对解题思路的质疑,在习题训练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进行关于“三角函数”问题的教学时,教师便可给出相应的探索式题目:假如在山顶要修建一座正方形的院落,假设四个顶点为ABCD,在建筑周围没有其他较平坦的地形,这时如何测定AD和CD?教师可以直接给出问题。假设此时测定人的身上就有皮尺和测角仪两个测定工具,测定人就必须选择一个测量精馏塔地基位置的方法。基于三角函数的方法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找到最佳的测量和计算的方法,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学到的三角函数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类似问题,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三角函数、掌握三角函数并运用三角函数,从而真正实现现代数学在解决处理实际问题方面的有效运用。除此之外,还可以进一步训练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在学生掌握足够的数学知识点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对数学经验灵活运用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理潜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为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现对初中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这对教师的初中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