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秋实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中,对记叙文的讲解与考察往往在字、词、句、篇上着力较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思想、内容、主题方面的考察,再具体到每一道题上,更多的是针对“本篇”文章内容的讲解以及答题模板和“套话”的总结和练习,给人一种“自古华山一条路”的答题之感。
殊不知作为文学作品,其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是多层次、多角度、多含义的,至少包含表层含义、基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几种。尽管出题人给出的参考答案似乎“确定”而“唯一”,但通过系统考察和分类,这些参考答案的出处和特征并非从文章传统的“表层”分析中就能得出,而需要对文章进行“切片式”的“萃取”与“透视”,帮助一线教师和考生在阅读现代文原文尤其是记叙文时,能够“有的放矢”“有迹可循”,把“丢分点”“得分点”牢牢握在手中,掌握文章和答案共同指向的“规律”,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内涵、总结自己的“答题攻略”作基础性引导和方法论参考。
辞海对“先验”做如下解读:“在康德哲学中,意为先于经验,但为构成经验所不可或缺的。”康德认为,客观物质世界只能给人们一堆杂乱无章的感觉材料,而知识的构成则全靠用人的头脑里固有的一些先天形式(包括感性的先天形式即空间与时间以及知性的先天形式即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来加工整理,因此,先天形式与后天经验是构成知识的根本要素。
从教学本体论出发,“先验”一词或可通俗理解成“先天”。而“感性”即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获知事物的性状。进而,我们可以得出所谓的“先验感性论”相当于先天有认识事物的能力,不用后天学习。即人天然地具有认识世界的生理性功能。因此,广大考生如果做阅读题想得满分,这也是大家先天具备这样的实践性、可能性和必然性,需要大家科学认识、熟练掌握、谨慎对待。据此,我们做题时一定要带好三样东西:直观、感性、感觉。
在阅读题中,记叙文通常会出现多个人物,在中心思想一类题型的作答中,很多学生不容易获得满分,很大程度上是对该类型题的答案特点和考察重点了解不清,这种题的核心要素是考查考生对作品的“直观感悟”,答题要点是文章中“出现几个人,就会产生几对关系,就有几个矛盾,就对应几个答案。”得分点第一要素,就是要揭示几对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产生的原因。
“但直观只是在对象给予我们时才发生,而这种事至少对我们人类来说又只是由于对象以某种方式刺激内心才是可能的。”也就是说,直观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刺激我们的感官、必须走心才能让我们产生直观印象,才算是被我们感知。因此,答案只答“直观”的内容是片面的,是不完整的,是得不了满分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答完直观看到的“直接关系”的同时,还要把这个“人物”内心通过“什么方式”、获得“什么刺激”而产生的这种“直观印象”,这种“方式”和“刺激”的动因答出来,这些是考生们容易忽略的得分点。
试举例说明。
2018年广东省中考有一篇记叙文阅读,题目叫《笔下犹能有花开》,第18题: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结合全文概括。(5分)
第⑨段是全文的最后一段,画线句子是全文的最后一句。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这道题很明显是中心思想题,运用“直观印象”即可答出第一分,就是指“老太太画的画”。可是后面几分,考生的思路就杂乱而无序,很多学生喜欢按小学时的“套路答法”——表达了对XXX的喜爱之情。很难答到“题眼”。而用矛盾法、关系法、外中内答题法就很方便、快捷、准确,规律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
首先,相由心生,以老太太为参照物,“所画之花”是外在,其必然是内在心性的反映。如此美之花,答案一定不止实际看到的物质载体的花,而是心灵的映射,内心情感和追求的“客观对应物”,即心态的外在表现。所谓心态决定姿态、姿态决定状态,所以这第二分必然要由表及里地描绘主人公老太太的内心情态,将第一分的“实体花”做一个“本质还原”,描绘出“花一样的心情”。
至此未完,很多学生只从老太太的角度去答,可能只能获得2分左右。这时候就要考虑矛盾法,也是“直观”的内涵和外延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即直观在“对象给予我们时才发生”,而且它一定是“对象以某种方式刺激内心”才会产生,这样我们不仅需要把老太太自己内心中的“刺激”揭示出来,还要把除了老太太之外的人物与花产生的关系和情感一并揭示出来,才是“笔下犹能有花开”的完整含义。在本文,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作者“我”。答完了老太太的“内”和“外”,我们开始揭示作者“我”的感性认识与直观感觉,从“我”的内外分别作答,又能成功收获2分。
最后一分我们不要忘记,题目就是中心、就是线索、就是答案,用题目造一个句子,第五分也收获囊中。最后我们看一下参考答案:①老太太画的花;②老太太的心未老,像花一样年轻;③深化主题,“我”的愿望是希望像老太太一样,永葆身心年轻,八十八岁笔下犹有花开。
内容、结构、主题、外中内,有几个人物就有几种答案,每个人物都从外、中、内作答,围绕贯穿全文的线索(题目),一丝不漏,规律清晰。
在运用“直观答题法”时,我们提到了“感性”的概念,即需要用感性认识的结果来对“直观发现”进行补充,才能获得更多的分数。给感性下一个定义:“通过我们被对象所刺激的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这种能力(接受能力),就叫作感性。”
上文所举的例子,老太太的画是“表象”,深深打动了我就是“刺激的方式”,触发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就是“获得表象的能力即接受能力”的结果,也就是作者感性认识直接作用(当然也需要理性的思考和文学能力的综合运用)。而答案中出现的作者对自身的希望以及老太太年轻心态对自己的触动和感染,归根结底就是把作者的“感性认识”通过理性、逻辑的方式完整地表达出来,就是这道题的难点与重点。
综合直观答题法,我们不难发现:感性应该是内在的,外中内的内,直观应该是外在的。被对象就是外在事物所刺激,就是内心的情绪,也就是全文的中心。另外,我们还应认识到,感性认识不论怎么刺激,获得的信息和观察也都是“表面化的”“不深入的”“不彻底的”,也就是得不了满分的。值得注意的是,对象或曰客体,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变动不居”的,是时刻变化的,所以产生的刺激也是要随时调整并总结规律的,情节是发展变化的,是文章前进的内在动力,当然表象也是变化的,所以答题也要把这种“变化”答出来,而不是仅仅把对象和刺激答出来,所以表象的不断变化就要求我们不能“刻舟求剑”,完全依赖于“延迟”的感性认识来“解释”和“展现”客体对象,而是要“永动式的”“生生不息”“随机应变”地跟随可视化对象作调整,实时监测,不断反馈。
再如,2018年河南中考卷,现代文阅读《父亲的长笛》,第10题“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这道题比广东省那道题多了一个辅助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我们称之为“道具人物”。答这种题一定要注意,有几个人物就有几对矛盾,就有几个答案,把彼此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准确、全面,即可不丢得分点。另外,切记注意审题,这种题的问法规律性很强,问“XXX的作用”,只要提到“作用”二字,大家一定要提高警觉,作用即代表从“内容、结构、主题”三方面、三个角度作答,方可不丢分。当然,有时问题会明确问“结构和内容”上的或“内容和主题”上的,需要大家根据具体问法作答。
这道题没有指出从哪些角度作答,只是笼统地说是分析人物的作用,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可被问题“牵着鼻子走”“就事论事”,错失了很多答题点。万变不离其宗,只要问题中有“作用”二字,我们头脑清醒,你问的是“一”,而潜藏着的答案是“三”,为什么呢?因为通过以上论述和学习,我们知晓,母亲是“直观表象”,而直观必然是通过对人物内在的“刺激”即感性认识才会产生效果,这种感性又浮现在人的身体感官(感觉)上,经历了一次从直观到感性到感觉的“正—反—合”的过程,所以你问我一个人的作用,我必然要从“直观”“感性”“感觉”三方面作答,不会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我们来看一下当年的参考答案:①交代了父亲腿残疾的原因,解开了前文的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父亲吹笛时,母亲陶醉的神态“格外柔美”,使得文章首尾呼应;③通过母亲的言行,表达了父亲对女儿无私的爱和宽容,使文章主题更丰厚。
结合以上论述,我们可知,“推动情节发展”是结构作用,“文章首尾呼应”是内容作用,“使主题更丰厚”是主题上的作用。这样,我们首先从思路上、方法上、战略上分清了题干分数的“分配方案”和答案出处的基本分类,做到了“心中有数”,对满分充满了“先验”的“可能性”。接下来我们运用“直观—感性—感觉”法对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和产生的矛盾关系进行具体考察,获得与参考答案无限接近的答案。
从母亲的角度来讲,“父亲腿残的原因”是外在的,是与母亲构成的“第一对矛盾”;“父亲吹笛时,母亲的神态”是“自身的”“中间的”,是母亲与自己构成的一对“自我关系”和“自我矛盾”,是文章的“第二对矛盾”;“母亲的言行”是母亲“内心的映射”是“内在的”,是通过母亲这个“他者”表现父亲和女儿之间的血脉之情,是文章的“第三对矛盾”。再结合文章具体情节作答,就能对参考答案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利于规律的总结。
1.进行学理性总结。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从学理上知晓:“借助于感性,对象被给予我们,且只有感性才给我们提供出直观。但这些直观通过知性而被思维,而从知性产生出概念。但一切思维必须无论是直截了当地(直接地)还是拐弯抹角地(间接地)借助于某些标志最终与直观、感性发生关系。”所以必须借助外中内理论来获得满分。
2.多做实践性探索。对于感觉,我们了解到:“当我们被一个对象刺激时,它在表象能力上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感觉。那种经过感觉与对象相关的直观就叫作经验性的直观。”在这里我们提出了“四分法”的概念,即所有的题型,我们都通过四个步骤来完成,即第一分答“表象”带给我们的启示,也就是“经验性直观”类型的答案,第二分从直观带来的“刺激”和“感性”角度作答,第三分从感性反馈到感觉的角度作答,被称为“感觉”性答案,第四分以题目为核心造句,对全文的线索和主旨综合作答。
3.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需明确“现象”的概念,即“一个经验性的直观的未被规定的对象,叫做现象”。所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外中内理论的学理基础,广大考生经常丢分,也是容易局限在“现象层”作片面分析所致。
总之,希望广大考生和一线教师,在对答案的种类、分类、规律的分析上,多做理性总结和实践性探索,使之规律化、规范化、条理化,为学生提供一条科学、有效的解题之路。此外,学生也需要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做题习惯探索出独特的做题方法,在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