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红菊,樊玉霞,李红梅
(湖北省荣军医院 湖北武汉430000)
支气管哮喘属于呼吸系统高发病率疾病,该疾病病程较长且治疗、护理难度较大[1]。相关研究指出,如果仅在哮喘急性发作期加以治疗并给予护理干预,无法有效延缓疾病病情发展,因此,需要采取规范化且长时间的护理措施,以控制哮喘发作的频率与程度,降低其复发风险。如今,伴随护理模式不断转变与创新,临床护理工作逐步认识到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疾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行为转变阶段模式针对行为变化过程与对象需要,提出人在行为转变这一方面是具备复杂、连续、渐进等特征的环节,并将此环节分为5个具体阶段,在不同阶段中对患者各种需求给予充分满足,由此促使其亲身感受到此种护理模式的科学性与可行性[2]。对此,本研究旨在应用行为转变阶段模式对哮喘患者预后转归、心理弹性、情绪障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探索。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将2016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收治的148例哮喘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7年7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148例哮喘患者作为研究组。①符合支气管哮喘临床诊断标准[3]者;②年龄18~79岁者;③知晓研究内容且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支气管疾病或严重器官功能障碍者;②处于急性发作期者;③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者;④生活无法自理者。中止与脱落标准:①入组后存在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未根据研究方案进行试验的病例;②入组后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并发症,无法继续接受试验者;③受试者失访、中途自行退出或未完成全部试验过程,影响结果判断,均视为脱落。对照组男99例、女49例,年龄(66.81±6.45)岁;病程(11.52±3.47)年;合并症:高血压45例,糖尿病22例。研究组男94例、女54例,年龄(65.24±5.03)岁;病程(11.15±2.94)年;合并症:高血压49例,糖尿病19例。对照组脱落9例,研究组脱落7例,最终对照组139例、研究组141例纳入本研究。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住院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出院饮食、活动休息、用药及复查等相关内容教育。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实施行为转变阶段模式,具体方法如下。①前意向阶段:护理人员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信息,并请患者填写行为转变阶段模式调查问卷,详细评估其对哮喘疾病基本知识掌握与用药依从性情况,向患者讲述行为转变阶段模式对疾病预后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②准备阶段:护理人员与患者主动保持沟通交流状态,构成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其能够完全配合护理工作,告知患者哮喘临床缓解期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方式对病情控制、预防复发等作用,告知患者可采取自我护理管理与监测方式进行长期干预。③行动阶段:组织哮喘患者与家属的交流活动,每个月统一组织开展活动,如遇特殊情况可通过微信群视频会议方式进行交流。患者与家属相互自我介绍并进行初步交流,消除陌生感;科室医生与护理人员共同配合开展30 min的健康教育,向每例患者发放哮喘疾病健康知识手册,亲身演示正确吸入技术操作;护理人员向患者进行交流并提问,了解患者共同存在的疑惑,及时加以解答;指导患者与家属共同制作哮喘监护日记,对患者媒体服药情况、微信群内健康管理互动等表现进行记录;护理人员依据每例患者自身存在的不同与相同之处,进行合理分配管理,予以科学高效的针对性护理干预。④维持阶段:每月根据患者反馈情况评估其自我效能及护理依从性,对患者积极正确行为加以鼓励与支持,对错误行为及时予以纠正与引导,促使患者与其他病友间的相互认识与交流,共同分享疾病护理经验,根据患者康复情况进行方案调整,提升整体干预效果。两组均干预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预后转归:干预1、3、6个月后,依照哮喘控制测试问卷(ACT)[4]评估患者哮喘治疗、控制与预后,量表满分为25分,其中得分<20分表示哮喘控制不佳、20~24分表示哮喘症状得到部分控制、25分表示哮喘完全控制,分数越高说明预后转归越好。②心理弹性: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5]进行评估,量表包含能力评估、消极情绪调整、应对变化承受度、控制度与精神支撑,各项满分4分,共有25个条目,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弹性越强。③情绪障碍: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利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6]进行评估,包括情感辨别能力、情感描述能力与外向性思维3个部分,共有20项,分值为1~5分,分数越低说明情绪障碍越少。④生活质量: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使用成人哮喘生活质量表(AQLQ)[7]评估患者活动受限、哮喘症状、心理状况、对刺激反应及对自身关心,共有32个条目,各项分值1~5分,分数越低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2.1 两组干预后不同时间ACT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后不同时间ACT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CD-RISC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CD-RISC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TAS-20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TAS-20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干预前后AQLQ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AQLQ评分比较(分,
哮喘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与临床缓解期[8],对急性发作期患者若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会诱发多种并发症,哮喘急性发作期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而对临床缓解期患者采取高效预防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哮喘急性发作次数[9]。哮喘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治疗,在常规用药基础上结合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最大获益。
支气管哮喘在各种因素刺激下,呼吸道会发生阻塞而形成气流受限现象,吸入性制剂是临床用于治疗哮喘的常规药物,规范使用药物在改善哮喘患者预后转归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0]。然而,对吸入剂的正确使用方法、操作步骤等具体护理知识,长时间不规范用药也是引发呼吸系统相应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同时临床护理实践发现,患者在疾病早期对哮喘稳定期自我护理与监护意识较为薄弱,最终造成其预后转归干预效果不佳[11]。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6个月后,研究组AC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行为转变阶段模式通过初步收集患者个人信息,了解患者对疾病稳定期护理对预后转归的作用,依据患者自我认知程度,护理人员重点指出行为转变对疾病预后转归的积极影响,帮助患者深刻认识到自我行为转变的重要性,进而形成行为转变意识[12]。另外,行为转变阶段模式指导护理人员采取针对不同患者自身疾病、依从性等差异,给予结合自身特征的健康教育方式,首先强调疾病治疗效果与长期接受治疗的相关内容,使患者初步认识到疾病长期坚持治疗的重要性。其次护理人员通过亲身示范等方法指导患者掌握规范化自我护理行为技巧,帮助患者自我树立正确自我护理与疾病监护意识,使其形成自我管理理念,为疾病转归预后提供坚实基础。最后护理人员利用行为阶段模式向患者保持持续监督状态,最大限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配合适时激励与鼓励等话语,促使其长期接受治疗与护理。
相关研究表明,多数哮喘患者存在情绪障碍问题,疾病与情绪障碍间存在一定相互作用关系,情绪障碍会引发哮喘疾病发作,哮喘发作过程中患者自觉胸闷、咳嗽、呼吸困难,此类不适症状直接促使其心理情绪逐渐向消极方向转变,过度通气会造成脑供氧不足,此时患者会产生极为强烈的紧张、恐惧心理[13]。此外,肾上腺素、类固醇激素、茶碱类等药物会加重患者心理情绪异常波动状态,进一步加重情绪障碍反应,最终引发哮喘症状反复发作,两者形成恶性循环。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TAS-20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行为转变阶段模式将护理过程分为前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维持阶段4个部分,在每一阶段中指导护理人员利用专业化护理服务与心理开导,缓解患者负性情绪,进而在根本上避免情绪障碍与疾病发展的恶性循环。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CD-RIS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人员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不良情绪与生活习惯进行正确指导,适当宣泄消极心理。同时将行为转变阶段模式作为理论指导结合护理实践,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指导护理人员树立积极态度应对患者心理情绪变化,为建立良好心理弹性奠定基础。
有调查指出,合并不良心理情绪的哮喘患者,其发病率与病死率均处于较高水平,患者服药依从性、护理配合程度较低,增加患者住院治疗频率,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4]。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AQL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人员在初期对实行健康教育指导并充分掌握患者自身情况,通过培养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药物治疗等方式,有效预防护患紧张现象。另外,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护理人员在转变阶段模式的准备与行动阶段,制订针对性行为转变方案,在患者饮食、运动、休息、用药、疾病监测等多种方面加以正确引导,使患者建立完善的日常生活护理模式,在长时间跟踪随访后,使其获得较为满意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哮喘患者采用行为转变阶段模式,可改善其预后转归,提升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强化心理弹性,并减轻心理障碍,因此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