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卉,程 震,韩文婷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山东泰安271000)
外周静脉留置针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静脉输液工具和给药途径[1],该技术也是《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中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临床操作[2]。通过静脉留置针输液几乎应用于儿科全部患儿,适用于补充液体、血液制品、输注治疗药物等,是维持水电及酸碱平衡、及治疗疾病的生命血管通路,是患儿康复的保障。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困难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低年资护士对该操作心存忌惮。如何提高她们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建立快速安全的静脉通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操作型技巧直接观察评量(DOPS)作为一种具有教学功能的临床技能评价模式,已广泛用于评估实习医生和住院医生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可帮助教师直观了解学生的操作流程,并及时给予相应的评定[3]。然而,目前DOPS主要应用于临床技能评估,但在护理领域中应用相对较少缺乏[4]。2020年8月1日~2021年6月30日,我们将DOPS评价应用于我院30名儿科低年资护士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相关培训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8月以后入职的35名新护士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工作积极,沟通交流良好。根据标准最终纳入3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全部为女性,其中本科26名,大专4名;年龄(23.5±1.2)岁。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
1.2 方法
1.2.1 测量工具 经过文献复习,全面学习并掌握DOPS评价重要知识[5],同时结合我院制订的静脉留置针操作规范,并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433-2013中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要求,结合文献报道[2,5-6],设计出符合本研究的静脉留置针操作技能DOPS评价量表,并发给带教老师和护士,便于低年资护士自主学习。该量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基本信息:低年资护士姓名、考核老师姓名、患儿姓名、操作项目;②内容的掌握情况:操作目的、对患者的全面评估、相关的理论知识;③沟通技巧:与患儿家长沟通情况,并获知情同意;④穿刺前评估:患儿评估、穿刺部位选择、留置针选择;⑤基本技能:是否完成操作、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⑥操作能力:穿刺手法正确,动作规范、流畅、轻柔、准确到位;⑦需要时及时寻求帮助:检验团队协作意识;⑧专业素养:操作中处理恰当,不对患儿造成额外的伤害,爱伤观念;⑨总体表现评价;⑩教师反馈意见:考核过程中记录低年资护士操作时的优、缺点和改进建议。DOPS评分量表各条目均采用9级Likert评分法进行评价:1~3分为未达操作要求,4~6分为符合操作要求,7~9分为操作优秀。得分越高代表操作能力越强。
1.2.2 考核老师培训 选择儿科2名护士长、1名专职教学秘书组成考核团,首先对DOPS形成性评价中相关知识进行细致培训,内容包括DOPS的概念、价值、实施方法及评分要点;其次进行模拟运行;最后将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完善后正式实施。
1.2.3 具体方法 实施静脉留置针操作技能DOPS评价前,由带教老师进行讲解,并对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要领进行演练,低年资护士通过模拟人练习后,再进入临床实际操作,并进行集中考核并记录成绩。利用DOPS形成性评价实施静脉留置针穿刺技能培训,包括组织低年资护士观看全面操作视频、上级带教老师演示穿刺技术、下级护士进行练习等,在培训中期通过1次静脉留置针穿刺DOPS评估及反馈,其中评价内容包括1.2.1中项目。具体内容如无菌观念,消毒的方法及范围,进针手法、角度、速度等[7]。考核老师进行直接监督和评价相应操作,并即刻填写DOPS量表分数,即时反馈操作中优点、存在不足及改进建议,并填写反馈意见表。培训3个月后,进行集中静脉留置针操作DOPS评价并记录成绩,与实施DOPS评价前成绩进行比较。最后考核老师与护士面对面交流,双方对本次DOPS评价进行评估打分,满意度评分采用百分比记录。
1.3 观察指标 培训3个月后,考核教师对护士进行静脉留置针操作DOPS评价。①综合能力:包括穿刺知识掌握情况、穿刺前后交流沟通技巧、穿刺前病情评估、穿刺技能、是否及时寻求同事帮助、专业素养及总体表现评价;②实操能力:包括穿刺前血管评估、无菌观念、进针手法、送针手法、固定方法及其熟练度;③受训护士对DOPS评价方法的反馈意见。综合分析数据后带入下一次评估中。
2.1 30名护士实施前后综合能力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30名护士实施前后综合能力评分比较(分,
2.2 30名护士实施前后实操能力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30名护士实施前后实操能力评分比较(分,
2.3 低年资护士对DOPS评价方法的反馈意见 培训3个月后即时发放调查问卷共30份,反馈回收30份,回收率为100% 。采用DOPS后,30名低年资护士认为自己在“提高技能实训效果”“对自己静脉留置针穿刺要领有全新的认识”“体现医患人文关怀”等方面均有提升,95%以上的护士认为DOPS方法切实可用,5%的护士建议增加模拟训练次数。
低年资护士作为护理的新生力量及未来护理专业发展的关键群体[2],在儿科护理队伍中占比最多。低年资护士需要的临床护理能力是将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应用于临床实际操作所需的技能,称为实践能力,这是护士业务水平的具体体现[8],同样是培训效果的集中体现。儿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知识面广,内容丰富,病种庞杂,操作精度要求高,且患儿病情变化快、易出现突发不良事件,其工作技术性强、职业压力大,要求儿科护理更加趋向专业性、综合性、实操性[9-10]。有文献报道显示,目前儿科聘用的护士、尤其是低年资护士与其他专业相比,在临床护理、专业发展、科研能力、继续学习等多方面较为薄弱,结果导致临床胜任力有所欠缺,亟须通过切实有效的培训模式加以改善[11-12]。
实施切实有效的统一培训模式是监测培训效果的必须保障,而培训模式的建立依赖于科学精密的评价方式和工具,这也是监测培训效果的保障。目前传统的护理评价模式多为培训计划实施后的总结性评估,是一种事后评价方法,为了获得对培训质量的整体性评价,然而会对执行过程中对培训的评估存在滞后性,缺乏评价-反馈-改进过程,对后期学生培训目标的针对性也不够强[13]。有报道显示,DOPS评价克服了上述终结性评价中存在的只注重结果、评估时效性差、测定模式单一、缺乏综合能力评价等不足,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护理教育教学的发展和需求。DOPS评价是由英国皇家协会设计的一种综合的新型临床操作技能培训和考核方法,迄今为止,已应用于全世界多个国家对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考核测试中,旨在全面提高住院医生的临床技术能力[2,14]。此种形成性评价又被称为过程性评价,可以即时、动态、多次在对学生教学(培训)的过程中反复实施全面的系统性评价,其中反馈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特点,旨在强化和改进教学效果,也是形成性评价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15]。该系统性评价方式可以及时找出培训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明确需要改进的方向,并采取修改计划,故该培训计划备受推崇。
儿科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护理单元,对护理人员技术操作的要求很高,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我科积极探索,通过实践将DOPS形成性评价与静脉留置针穿刺术结合在一起,该方法通过“评估-反馈-改进-再评价”的循环培训,可以调动低年资护士的学习积极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DOPS评价3个月后,30名护士综合能力各项得分均高于实施前(P<0.01)。通过考核,培训老师发现部分低年资护士存在以下问题:①对穿刺部位评定位欠缺,留置针穿刺部位选在四肢,影响血压监测;②静脉留置针型号选择不当,型号稍大,导致外周血管条件差的患儿穿刺失败;③对脱水、甚至休克的急诊患儿,不能沉着应对,穿刺困难,延误输液时机等。对以上问题,考核老师填写在DOPS表上,及时开展培训讨论会,对综合到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如在静脉留置针穿刺、进针方法上,老师示范纠正的操作要点,在患儿脱水、血液黏稠、穿刺困难时,可以双人合作,助手轻轻回抽使针腔产生少许负压,则容易看的回血进而顺利置管。通过反馈和交流,护士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操作中的缺陷,并针对相应的不足、薄弱环节进行反复的强化练习,掌握正确的留置针操作技巧和方法,提高了实操成绩。因此,实施DOPS评价后,30名护士留置针操作能力得分均高于实施前(P<0.01),但在部分操作技术上如无菌观念、留置针夹板固定法等,实施前后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需要进一步培训。但值得注意的是,该评价模式的应用仍需要持续质量改进,改进方法包括考核评估中某些得分比较低的项目需要进行针对性地分析讨论,发现培训过程中的错误及时纠正,并调整教学重点和培训策略,将“评估-反馈-改进-再评价”反复循环,形成培训过程针对评价的闭环系统,使临床带教更加个体化、全面化,使临床护理培训质量不断提升[16]。同时,带教老师也表示、通过DOPS评价使自身的带教能力、教学技巧和综合能力同步得到提高,体现了教学相长的理念[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