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真真 河南省新乡市中医院 453000
缺血性中风是临床严重的脑血管意外,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1-2]。因此,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及时采取有效干预,对改善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尤为重要。西医治疗机制较为单一,尚缺乏确切治疗手段。中医治疗中风历史悠久,中医认为,中风发病根本为“元气亏损”“络脉空虚”,发病关键为风邪入中,恢复期主要以调节阴阳、益气活血为主要治则[3]。另有研究显示,中风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样转录因子-1(STLT-1)异常高表达,可加剧氧化应激反应及内皮损伤[4]。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患者102例,探究自拟益气活血方联合针刺治疗效果及对血清HMGB1、STLT-1表达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女19例,男32例;年龄55~81岁,平均年龄(62.88±2.95)岁;病程0~6个月,平均病程(2.55±0.70)个月;体质量指数(BMI)18~27,平均BMI 22.09±1.76。观察组女18例,男33例;年龄54~83岁,平均年龄(64.05±3.29)岁;病程0~6个月,平均病程(2.61±0.74)个月;BMI 18~28,平均BMI 22.26±1.85。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2)首发中风;(3)病情稳定,意识清晰;(4)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有心、肝、肺、肾功能障碍;(2)发病前已有残疾;(3)合并呼吸、心力衰竭或其他严重疾病;(4)有精神病或癫痫。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次,口服,1次/d;注射用盐酸川芎嗪80mg+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银杏达莫注射液25ml+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益气活血方联合针刺治疗。针刺:选取四神聪、太阳、百会、风池,患者取坐位,采取快速提插捻转法,刺入后留针50min,1次/d,5次/周。自拟益气活血方:黄芪60g、防风15g、川芎16g、水蛭3g、鸡血藤15g、地龙15g、太子参10g、赤芍15g、当归12g、黄参15g、全蝎10g、牛膝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两组均持续治疗15d。
1.4 观察指标 (1)疗效。NIHSS评分减少≥90%,病残0级为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45%~89%,病残1~3级为显著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44%为进步;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将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计入总有效。(2)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采用LG-R-80A Viscometer型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北京中帝世勤公司)测定。(3)治疗前后神经损伤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B]及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样转录因子-1(STLT-1)水平。空腹抽取静脉血3ml,离心,分离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NSE、GFAP、S100B;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MGB1、STLT-1。
2.1 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6.331,P=0.012<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n(%)]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 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2.3 神经损伤指标 治疗后两组血清NSE、GFAP、S100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神经损伤指标水平对比
2.4 HMGB1、STLT-1 治疗后两组血清HMGB1、STLT-1均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清HMGB1、STLT-1水平对比
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加剧,中风发病率逐年升高[5]。随着医学发展,中风病死率逐渐降低,但存活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及神经损伤,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中风乃本虚标实之证,本即脏腑功能失调,标即瘀、痰、风、火,急性期多因标实之风结于体内,阻塞脉络,而恢复期病机关键在于肾虚引发气虚血瘀,治疗应以补中益气、活血化瘀为主。自拟益气活血方重用黄芪,以补中益气,益卫固表;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赤芍散瘀血留滞,凉血活血;鸡血藤行血通络;牛膝活血逐瘀;水蛭破血逐瘀通经;太子参益气生津,助黄芪益气固本培元;地龙善通络息风,助黄芪补气;当归能活血祛瘀,养血行气;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补虚通络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赤芍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抗血栓等药理作用;牛膝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水蛭有效成分水蛭素可抑制凝血酶与血小板结合,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川芎有效成分川芎嗪可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6-8]。针刺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措施之一,头针具有增加脑血流、改善脑循环、清除氧自由基、提高脑功能等作用[9]。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自拟益气活血方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疗效。中风患者神经损伤程度与最终结局直接相关,NSE、GFAP、S100B均是与神经损伤密切相关的因子[10]。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清NSE、GFAP、S100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自拟益气活血方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可减轻神经损伤程度。分析原因在于,自拟益气活血方中赤芍、水蛭、川芎等中药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脑部循环,促进脑组织神经细胞恢复,同时,针刺通过脑皮质刺激,改变神经细胞兴奋性,并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合成、清除氧自由基,保护神经细胞。
本文还发现,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MGB1、STL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HMGB1是单核巨噬细胞中的核蛋白,缺血缺氧状态可刺激HMGB1大量释放,通过结合细胞膜受体发挥促炎作用,并影响氧自由基生成[11];STLT-1参与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内皮损伤过程调控[12]。研究指出,HMGB1、STLT-1可能是中风的独立危险因子[13]。上述结果表明,自拟益气活血方联合针刺可能通过降低血清HMGB1、STLT-1表达,发挥减轻神经损伤,提高疗效的作用,但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论证。
综上可知,自拟益气活血方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可降低血清HMGB1、STLT-1表达,改善血液流变学,减轻神经损伤程度,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