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红
【摘要】《不易居》中写道:“现今还有谁会照顾谁一辈子,那是多沉重的一个包袱,所以非自立不可。”由此可见,自立教育的重要性所在,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不论是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还是从综合能力提升上来说,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是一个尤为关键的核心内容。因为学生已经摆脱了幼儿时期的稚嫩,思维、意识、认知等各方面的初步觉醒,预示着其开始走向独立成长道路。而如何采取有效的德育措施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立性特征已然成为热议话题。本文以天恩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促进我校特色自立教育成长评价体系构建的具体策略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自立;评价;成长
一、小学生自立的重要性研究
人作为独立个体存活于世,其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充斥着“自立”,今天的成长就是在为明天的自立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其实就是对他们的终身幸福负责,因为教师不能陪学生一辈子、家长不能陪孩子一辈子,小树苗总有一天要成长为参天大树、要自己撑起一片天。如果学生在生活中不能自理,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不会整理居室环境,每天邋里邋遢、浑浑噩噩;如果学生行为不能自律,那他就无法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有效把控,不守规矩、不懂感恩、自私自利将成为他的代言词,给别人带来麻烦不说,还有可能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如果学生的学习不能自主,那么他就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所在、不清楚学习对自己有哪些益处,成绩不好断送了自己的学业不说,在日后成长过程中更是无法跟进知识变化的步伐,逐步被社会遗弃、淘汰。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那么在干任何事情前都会倍感无力,在日后职业发展道路上畏手畏脚,无法直面挑战,容易半途而废,到最后一事无成。我们所说的“自立”不是简简单单的独立,而是要以一种以“人人为我”的自信去面对挫折与挑战,以“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去服务他人与回馈社会。对生长在安逸时代中的小学生而言,衣来张口、饭来伸手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他们最缺乏的是自立,也最需要自立。在此背景下开展自立教育并制订相应的评价体系,以引导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自立教育成长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一)过程性原则
传统的教育评价多遵照成果性原则,而学生能力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他们会做出很多选择、付出诸多努力,单以“成果论英雄”并不适合。
为此,在自立教育成长评价体系构建中,我们积极提倡全部教师采用过程性评价原则,从“结果为导向”转为“过程为导向”。教师注重观察学生成长发展过程,将学生的日常表现、阶段性成果等融入其中,通过观察过程中的评价分数变化来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引导策略,针对“不同基数底数”学生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避免“一刀切”式的学生行为评价方式,为后续教学开展奠定重要基础。
(二)多方评价原则
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多以教师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方式过度依赖评价体系、过度倾向教师主观意志。同时,教师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完成各项评价工作,评价效果差、评价范围有限。为此,教师要思考更客观、更有效的评价模式。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自立能力并非专业化、理论化很强的内容,所以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放权”,让更多的学生乃至学生家长都参与进来,让学生在相互评价、彼此协作中意识到自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着力提高自立能力。基于此,教师可采用小组互评、师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综合性评价方式。在采用小组互评时候,教师需要细心计划、耐心组织,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互评路线,避免因小学生顽皮、散漫的特性影响到评价活动展开,逐步启发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及他人评价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生成自我评价行为意识,养成自我评价行为习惯,常常审视自己的行为并进行深刻反思;在采用家长评价时,教师可借助网络技术优势创造高效便捷的沟通渠道,尊重并重视家长对学生课外生活的评价,彼此互通有无,为学生成长打造一片天。
三、自立教育成长评价体系构建内容
(一)生活自理
生活自理主要对学生的生活习惯、生活技能把控进行合理评价。在具体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多多寻求家长的帮助,毕竟学生在校期间多为学习,而居家时间中才有更多生活性内容。所以,教师要和家长一同讨论该评价体系内的相关内容,如,早上几点起床、会不会赖床;能否自己洗衣服、洗得干不干净;会不会自己叠衣服、叠被子这样的基础性内容,其重点对学生生活技能水平进行评价。此外,还要展开生活态度评价,如,能否主动洗衣服、能否主动做家务等,去观察学生在劳动意识领域中的变化,在技能、态度两方结合下对学生自立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为后续教学工作开展提供助力。除此之外,在校内也要设置相应的评价内容,如,自己座位周围的卫生是否干净,体育课后能不能主动洗手,课桌上的文具、书本是否摆放整齐等都可成为切入点,采取校内、校外齐头并进、双线管控的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自理意识与自理水平。
(二)行為自律
行为自律是需要的考察的重点内容之一,首先最基础的内容是以校规校纪、班规班纪为标尺,看学生是否会做出犯纪律、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在记下该行为并扣除相应的分数后,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做出该行为后的心理意识反馈,并思考如何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有效引导。其次,要以加分的形式去激励学生用高标准、高要求严格约束自身,如,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为班级提供服务的要给予嘉奖;主动调节同学间的关系,努力使其往好的方向发展的要给予鼓励;为班级建设建言献策、提出可行性策略的要给予肯定,诸如此类的内容都可以成为额外加分项。在减分、加分的双向驱动下,学生的求胜欲被激起,在做事情前就会认真考虑该行为落地后对自己所带来的影响,并在服务集体、崇尚奉献的大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调整个体与集体间的关系,对良好班级氛围建设有良多裨益。
(三)学习自主
自主学习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在评价中,我们要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两方面入手,学习态度可以从课前准备工作是否到位,如下:这节课的书是否提前摆上课桌、课上的听课状态等。学习方法可以经验交流会的形式呈现。以组内互评的方式选择出掌握方法最好、学习效率最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分数加成。通过这种的方式,一是为了起到经验沟通、交流效果,让学生能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二是为了发挥榜样作用,凝聚以学习为主题、“好”学生为主体的向心力,掌握好方法的“好”学生能在得到组内同学与教师的认同后坚定不移地阔步向前;而其他学生则能在榜样的驱动与引导下紧跟步伐。
(四)能力自信
学生能力自信评价的内容可从多方面入手,如,课堂上能否积极发言、课堂活动参与度、自我展示能力等。在该评价项目中,教师不仅要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机会进行细致观察,还要为学生不断创设新的机遇,让每个学生都有勇气站在人前,去尽情地表现自我。通过对学生的自我展示过程进行评价,发现其在能力自信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策略予以解决,以适当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信感。
(五)心灵自强
心灵自强是对学生的自我认知进行评价,可通过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去了解学生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如,是否能战胜自己、是否存在能力不足、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自己的成长期待是什么等,在评价中引导学生达到一种心理平衡状态,为其个人修养与思想境界提升助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打造特色小学生自立教育成长体系构建的意义与价值,相关工作者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打破传统观念束缚、思考新对策是学校德育改革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陆生宁,徐大群.德育评价与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以南京市芳草园小学阳光儿童卡为例[J].江苏教育,2018(4).
[2]李雄辉.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德育工作实践探索 ——以增城区新塘镇白石小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2).
[3]周晓玲,周福生,谭鸿鹆.构建学校自立文化 美化学生精神家园——成都双流区实验小学(东区)自立文化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1(11):70-73.
[4]吴魁荣.成长需要历练——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和自主能力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0(15):14-15.
[5]李玲玲.小学高年级学生自立人格与父母依恋、同伴依恋的关系研究[J].北方文学,2018(29):105-106.
责任编辑 黄 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