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水平和注意力水平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负性内隐情绪的调节作用

2022-02-15 10:40孔庆祖刘露瑶麦迪娜麦麦提依明朱凯圆
关键词:自控力攻击性负性

孔庆祖,刘露瑶,陈 璐,麦迪娜·麦麦提依明,朱凯圆,韩 岱,2

(1.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2.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浙江 杭州 310015)

0 引言

攻击性是以某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伤害其他个体,使得其他个体受到破坏性影响的心理和行为倾向[1].既往研究证明,攻击性行为作为现在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正常发展,而且会影响其正常同伴关系的建立,从而产生学校和社会适应性问题,已成为儿童社会化成败的关键指标之一[2-3].既往多数学者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反应,具有生物学基础,观察学习也是儿童习得攻击性行为的重要机制[4].近些年随着认知心理学发展,一些学者提出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外界信息输入激活了个体的内在认知加工模式 (如敌意认知、愤怒等情绪及关系亲疏等)并最终导致攻击行为的产生[4].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消极和不稳定的情绪调控功能障碍是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5-7].目前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生成机制中认知和情绪调控功能所起的作用是相关研究领域的一个焦点.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常见的精神疾病.ADHD患儿常常出现对立违抗障碍等攻击性行为问题[8].还有研究发现ADHD儿童表现出高度的情绪不稳定性,且其与攻击性行为高度相关[8].ADHD的核心病理基础是注意力障碍和自控力障碍引发的多动问题[9].但是关于注意力水平和自控力水平与儿童的攻击性表现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情绪是多维度结构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内隐和外显两种情绪调控过程.内隐情绪指个体在无意识水平和无主观意图控制的情况下改变自身情绪反应的情绪活动过程[10].有研究表明3岁时儿童的负性内隐情绪会预测7.5岁时的攻击性行为倾向[5].值得注意的是,和外显情绪调节相比,内隐情绪调控不需要消耗自我控制能量来进行有意识的努力就可以自动完成情绪调节[10].因此,对于自控力水平较低的儿童,内隐情绪是他们最重要的情绪调控过程[11].

为了弄清楚内隐情绪调控功能、注意力水平和自控力水平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次研究主要探讨了以下假设是否成立:1)儿童自控力水平可以预测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2)儿童注意力水平可以预测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3)自控力水平与注意力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能预测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4)自控力水平在负性内隐情绪的调节作用下对攻击性行为产生显著影响;5)注意力水平在负性内隐情绪的调节作用下对攻击性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2019年抽取杭州某小学一年级入学新生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共招募到160名新生(男生77名、女生83名),年龄5~7岁(平均年龄6.32±0.68).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正常或矫正视力正常.被试均为正常儿童.在对该研究有详细解释后,所有受试者和其父母自愿参加并提供了对研究内容和伦理的书面同意.所有方案均经杭州师范大学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

1.2 心理量表评估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包括两个部分共128项问题,由父母填写,由于被试均为5~7岁儿童,故去掉社会能力部分和性问题参数,获得14个参数(违纪行为、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学校能力、行为问题、内化性行为、外化性行为、社交问题、思维问题、焦虑/抑郁、躯体主诉、注意、退缩、攻击性行为).选择攻击性行为作为分析指标.SNAP评定量表(Swanson, Nolan and Pelham Rating Scale, SNAP)是由Swanson等[12]编订.本次研究采用SNAP-Ⅳ中文版本的父母版[13].量表包括26个条目,每个条目按“完全没有”~“非常多”予0~3分.量表的注意力缺陷和多动冲动分别作为注意力水平指标和自控力水平指标.

1.3 内隐情绪实验

本研究采用点探索实验范式进行内隐情绪倾向评估.从中国面孔表情系统 (Chinese Faci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 CFAPS) 中选取消极面孔图片和中性面孔图片各40张(男女各半).每张情绪面孔图片统一制作成像素为260×300亮度、对比度一致的TIF文件.实验采用两种试次(trail):trail_A(中性面孔和中性面孔组合)和trail_B(中性面孔和负性面孔组合).实验包括2个区块(block),每个block包含60个trail_A和60个trail_B.运用E-Prime2.0心理实验专业软件编制程序,所有实验材料均采用电脑屏幕呈现.实验中被试头部与屏幕距离50 cm.首先要求被试注视屏幕中央的注视点“+”,持续时间为500 ms;之后在注视点左右两边同时出现情绪面孔图片,持续时间为500 ms;图片消失后,在左边或右边图片呈现处出现一个探测刺激“+”,要求被试迅速对刺激在左或在右作出判断(左边按E键,右边按F键).被试按键后或被试2 000 ms未做出反应则进入下一个试次.前8个试次为练习实验.整个实验约8 min完成.电脑自动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1.4 统计方法

使用 SPSS 20.0 进行描述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分层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各变量原始得分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正态分布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指标不符合正态分布,故用四分位数表示各变量的数据分布情况.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自控力水平和注意力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r=0.668,P<0.01).自控力水平(r= 0.510,P<0.01)、注意力水平(r= 0.412,P<0.01)都与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而负性内隐情绪指标与注意力水平、自控力水平和攻击性行为都没有显著相关性.

表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矩阵Tab.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atrix of each variable

2.2 主效应和交互作用的两步分层回归

为进一步探讨自控力水平、注意力水平、负性内隐情绪与儿童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攻击性行为为因变量,以自控力水平、注意力水平、负性内隐情绪及其之间的交互作用为自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使用最小二乘法,自控力水平、注意力水平和负性内隐情绪作为主效应在步骤1中输入,在步骤2中输入自控力水平、注意力水平和负性内隐情绪之间的交互作用.具体而言,以下回归方程分两个层次进行分析:Y1=α+β1X1+β2X2+β3X3+β4X1X2+β5X2X3+β6X1X3+ε(Y1=攻击性行为,α=截距,X1=自控力水平,X2=注意力水平,X3=负性内隐情绪,ε=随机扰动项).根据既往文献,当注意力水平取平均值时检验自控力水平的主效应,反之亦然[14].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以攻击性行为为因变量的假设检验的标准化结果(n=160)Tab.2 Standardized results of hypothesis testing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 as dependent variable (n=160)

在分层回归的两个步骤中,每个步骤的方差膨胀因子波动率指数都低于2.70,这表明多重共线性不会影响假设变量的权重[15].模型第一步中,自控力水平能显著预测攻击性行为(P<0.01),假设1成立;而注意力水平没有显著预测攻击性行为(P>0.05),假设2不成立.假设1和假设2的结果在第二步中评估完整模型以检验假设3、4、5时表现为部分显著.具体而言,自控力水平的主效应、自控力水平×注意力水平的交互作用项(P<0.05)、自控力水平×负性内隐情绪的交互作用项(P<0.05)和注意力水平×负性内隐情绪的交互作用项(P<0.05)都能显著预测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第二步中包含的交互作用项解释了第一步以外的显著差异(P<0.01).如图1所示.

图1 自控力水平、注意力水平与攻击性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Fig.1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self-control level, attention level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3 讨论

攻击性行为已成为现在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问题,对其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认知加工和情绪调控功能是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机制中的焦点问题[4-7].但自控力水平和注意力水平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负性内隐情绪调控功能在其中的作用也尚未发现.因此,我们做出本研究来探讨其中的关系.

实验结果发现,自控力水平能预测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注意力水平不能预测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但自控力水平和注意力水平的交互作用与儿童攻击性行为显著相关.由此做出合理猜想,自控力水平才是预测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宋玉红等的研究结果表示,高校大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内隐攻击性,但在自控力的监控作用下很少表现出攻击性行为[16].另有研究表示,一个人是否产生攻击性行为取决于攻击性和自控力的比例,当攻击性大于自控力时,才会产生攻击性行为[17].有效地说明了自控力水平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由此推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是由自控力水平较低引起的.因此,针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可以从提高其自控力水平入手.

实验结果还表明,负性内隐情绪会提高自控力水平对攻击性行为的预测力.并且注意力水平在与负性内隐情绪的共同作用下,也会对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由此推论,负性内隐情绪在自控力和注意力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情绪一致性效应认为,当个体处于负性情绪时,会优先注意消极刺激,进一步引发负性情绪,从而加剧对消极刺激的注意偏向,形成恶性循环[18].据此推论,个体的负性内隐情绪调控机制同样可能使得个体产生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进而优先加工外界的负性信息,而认知加工模式的错误激活会导致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4],所以负性内隐情绪在注意力和攻击性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张芹等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冲动个体在负性内隐情绪下表现出自控力不足从而更易产生攻击性行为[19].顾雨婷等在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类似研究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20].另有研究表明,自伤者在负性情绪下难以抑制冲动性行为,即负性情绪使得自控力下降[21].又有自控力水平可有效预测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力说明了负性内隐情绪对自控力水平和攻击性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综上,负性内隐情绪使得个体优先加工负性信息,产生认知加工模式的错误激活,进而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且负性内隐情绪降低了个体的自控力,从而产生攻击性行为.因此负性内隐情绪在自控力和注意力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因此对于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来说,调节其内隐情绪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干预办法.

本研究发现自控力水平较低是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为有攻击性行为儿童的干预指明了方向.但也存在以下不足:样本代表性需进一步提高,应当增加一些小学高年级学生样本.本研究只考察了认知加工和情绪调控功能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以后的研究应当综合其他理论,如观察学习,对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机制作进一步探究.

猜你喜欢
自控力攻击性负性
11招,提升自控力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读《做个有自控力的小孩》有感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留守高职生的控制欲、攻击性和焦虑、抑郁的关系调查研究
自控力自控力是有限的
希望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