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旺 曲靖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9-12 岁的儿童在篮球的学习过程中呈现两类情况,对于篮球运动较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堂上拥有较高的热情,对于篮球运动缺乏兴趣的同学在课堂上呈现消极的态度。同时,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传统体育教学法的基础上融合体育游戏,取代传统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是必然的趋势,9-12 岁的儿童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对外界事物的新奇程度高,接受能力强,但此年龄段的儿童性格稳定较差,注意力易分散。本次研究主要通过游戏教学法与传统体育教学法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共选取47 名9-12 岁的学生,进行为期约12 周的篮球教学实验,并在期间设置4 次篮球半场跑篮的成绩测试。通过实验,论证游戏教学法在篮球教学活动中更优于传统体育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篮球技术的提升与兴趣的培养。同时,将体育游戏与传统体育教学法相互结合,相互提取其中优点,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帮助。
本文采用实验法进行理论的探究与实践的研究,通过对已有47 名零基础的9-12 岁的儿童进行采用游戏教学法的实验组与传统体育教学法的对照组的划分,并在为期12 周的篮球教学中设立4 次篮球半场跑篮的成绩测试,对两组学生的成绩进行数据对比,得出哪种教学模式更加适合此年龄段的儿童。
1.甲组(对照组)
进行传统的篮球体育教学,如:热身操、球性练习、基本功练习、基本技术练习、分解练习法等。
2.乙组(实验组)
在为期12 周的教学活动中除了日常的篮球教学环节外,设立相应的篮球游戏,如:阵地争夺、运球接力、捕鱼游戏、躲避球等体育游戏,对学生进行篮球教学。
本次寒假班共计24 节课,其中进行4 次篮球半场跑篮的测验,开班测试安排于第2 节课,第一次测试为第10 节课,第二次测试为第20 节课,结课测试为第24 节课。
测试采用篮球半场跑篮为实验测试方法,从篮球场右侧中场标准桶出发上篮后运球至左侧中场标准桶,再从左侧标准桶上篮,教练员记录学生成绩。
图1 半场跑篮流程
在为期4 次的半场跑篮测试中,初次测试的成绩相对差距不大,第一次测试与第二次测试的成绩会开始体现出差距,而结课测试时,采用游戏教学法的甲组成绩会优于采用传统体育教学法的乙组。
对甲组与乙组进行4 次半场跑篮成绩测验,并将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对照组(小游组)跑篮成绩
表2 对照组(小熊组)跑篮成绩
采用传统体育教学法的对照组共分为两个小组进行教学,主要原因是小组授课教师的个人能力所导致,两位教师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进行游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对照组的人数也较多,所以分为两组。
表3 实验组(胖子组)跑篮成绩
通过对实验组跑篮成绩初步观察后发现,其成绩进步情况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偏差部分需要通过后期计算获得。
1.数据的清洗与整理
将为期12 周共计24 节课的4 次的测验成绩进行登记,并将其导入Excel 表格中,进行数据的整理与清洗,首先计算甲组与乙组的各阶段测试成绩的平均数、最大值与最小值;最后再将甲乙两组各阶段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重复数据筛选后发现,无重复数据,说明数据的可信程度较高,可用于之后的实验分析研究。
2.开班测试
第一节课后使学生有一定基础和对篮球技术动作产生一定的球性球感的认知后,在第二次课开展开班测验。
开班测试对比,如表4 所示:
表4 开班测试
通过对比后发现,甲组开班测试的成绩比乙组要低,但相差不大,甲组学生跑篮成绩最高值为82.1 秒,而最小值为44.23 秒,跨度相对于乙组,相对较大。分析后发现,导致这种原因的结果为甲组的同学平均身体素质与篮球跑篮技术优于乙组。
3.第一次测试
第一次测试的时间为第10 节。
第一次测试对比,如表5 所示:
表5 第一次测试
通过对比后发现,甲组与乙组第一次测试的平均水平相差不大,甲组为46.44 秒,乙组为46.42 秒。但甲组跑篮的最好成绩比乙组差,最差成绩却比乙组好,说明第一次测试并不能体现出两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差距。
4.第二次测试
第二次测试的时间为第20 节课。
第二次测试对比,如表6 所示:
表6 第二次测试
通过对比后发现,第二次测试有明显的差异,乙组的平均成绩,最好成绩,最差成绩均比甲组的成绩要好。说明第二次测试时,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异开始有所体现。
5.结课测试
结课测试的时间为最后一节课。
结课测试对比,如表7 所示:
表7 结课测试
通过对比发现,结课测试的成绩情况与第二次测试的成绩情况基本相同,但两组的最佳成绩之间差距并不大,甲组为22.07 秒,乙组为21.86 秒。但平均成绩与最差成绩,甲组都高于乙组,说明乙组的教学方法优于甲组。
通过对每次测试之间平均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观察后,进行对比分析。
将各次测试平均成绩转化为折线图体现,如图2 所示:
图2 平均成绩
将各次测试最大值成绩转化为折线图体现,命名为最差成绩,如图3 所示:
图3 最差成绩
将各次测试最小值成绩转化为折线图显示,命名为最佳成绩,如图4 所示:
图4 最佳成绩
通过对图2 至图4 的观察后发现,甲组与乙组开班测试与第一次测试的成绩除最佳成绩以外,平均成绩与最差成绩相差不大,说明前两次测试因学生之间的自身条件所直接导致的测试结果影响测试成绩占主要原因,并不能直接体现出教学法之间的优劣。而第二次测试开始后,甲组的平均成绩、最差成绩与最佳成绩明显低于乙组,说明从第一次测试到第二次测试这段时间,学生之间的自身条件间的差异因教学法的不同发生了变化,自身条件导致的成绩优异因数开始变小,而教学法的优劣开始体现。而结课测试的成绩更加证明了这一结果。
通过对本次结果的分析研究后发现,传统体育教学法与游戏教学法之间存在着优劣之分,前两次测试因学生自身条件的原因,并不能明显体现两种教学法之间的差距,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后发现,从学生的篮球半场跑篮技术技能角度出发,游戏教学法更适合9-12 岁儿童的篮球教学,有利于他们半场跑篮技术的提升。因此,在篮球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游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篮球技术的提升。相比于传统体育教学法而言,体育游戏教学法能更有效地提高9-12 岁儿童篮球基本技术技能以及培养其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同时,此年龄段的儿童的兴趣的产生与结束常呈现出“倒U 型曲线”,即快速的发生和急速的衰退的情况。将游戏教学法融入篮球的教学活动中,不止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素质、技能技术的提升,还能有效的延长兴趣衰退的进程,为他们终身体育奠定夯实的基础。本次实验研究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期成果,但历时实验周期内的教学计划因与春节假期相冲突,导致实验的过程不稳定。同时,对实验数据的采集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而导致的结果,并未对其身体素质在各阶段发生的改变进行数据的记录;也并未将两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活跃程度进行数据化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