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策略探析

2022-02-15 14:57王李娜
西部学刊 2022年24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教材活动

李 莉 王李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曾经特定的节日活动逐渐变得日常化,节庆气氛逐渐淡化,许多节庆活动所承载的丰厚文化价值也被人们忽略。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肩负着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重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节日文化是一种综合、复杂的历史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和劳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岁时节庆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积淀下来并世代相传的。中国传统节日数量众多,如春节、元宵、龙抬头、社日、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1]。除了大家所熟知的传统节日外,还有彝族的火把节、回族的开斋节、傣族泼水节等极具民族与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丰富的节日通过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表达与传承,体现了各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旨趣、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也积淀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内涵[2]。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功能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美德,张扬良好的社会风尚。例如,寒食节由纪念介子推而来,表达了对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流传最广的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些历史人物既是中华儿女立身处世的榜样,也是民族精神与品格的典范,更是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3]。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承载着华夏文明,是中华儿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春节的普天同庆、清明节的祭祖踏青、中秋节的团圆赏月、重阳节的敬老登高等都是人们对于民族文化认同的体现。中华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如清明祭祖扫墓感恩先辈,重阳登高望远敬亲孝长。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传承优良美德,维护社会安定与树立良好社会风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利于促进青少年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在传统节日文化中对青少年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思想价值观。例如,结合过春节发压岁钱的习俗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结合清明节扫墓祭奠活动引发他们对于祖先、烈士的纪念缅怀情感;结合端午节引导青少年思考传承爱国精神的时代意义,等等。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古人智慧、民族精神等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青少年只有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感悟到其中的文化意蕴,才会接纳认同,才有可能发自内心地主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学生应该具有文化自信,要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青少年在多样的节日庆典活动中领略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文化内容,有助于他们深入体会其中积淀的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节日文化资源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传统节日文化资源

从教材的内容组成看,传统节日文化元素主要蕴含在初中语文教材的范文系统中,如《阿长与〈山海经〉》《灯笼》《故乡》中都有对春节习俗的介绍;《游山西村》《社戏》都提到了社日;《满江红·小住京华》开篇就写道“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后的望月抒怀;《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辛弃疾在中秋夜的即席即兴之作等。此外,传统节日文化在单元导读、课下注释、课文旁批、阅读提示等助读系统中,在问题探究、课后习题等练习系统中以及积累拓展、知识链接等知识系统中均有所体现。例如,《社戏》一文在单元提示中介绍了本单元所要学习的传统文化,在预习提示和课下注释对“社戏”这一节日进行了说明;《灯笼》一文在课下注释中介绍了元宵节的一些禁忌,在阅读提示中介绍了灯笼的发展历史及其与元宵节的渊源等。语文教材不是专业的节日文化教学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不会以传统节日文化体系为标准,因此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节日文化分布较零散,没有系统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恰当援引、灵活运用、巧妙引导,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去感受和体会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蕴。

(二)语文教材中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教学价值

发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节日文化资源,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师主动提升个体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其文化底蕴。教师应该熟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流变,了解传统节日特定的风俗活动,深入思考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着的民族精神等,在此基础上主动发掘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大胆开发、精心设计,丰富教学内容。而这一过程也有利于丰厚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师的学科育人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报是隐形的、长期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饱读诗书,真正受到传统文化滋养、熏陶的语文教师,他的教学自然会卓尔不群”[5]。对学生而言,在语文学习中积累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学知识,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使之能汲取更多的文化营养逐渐内化为自身精神力量,主动地进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语文教师要聚焦课堂,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融入对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介绍,能够引起学生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社戏》的时候,链接相关“社日”的知识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在社日到来的时候,人们会举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并和文本中的好戏,好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们品读文章。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阿长要在正月初一早上“惶急地看着我”,“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期盼着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还给我嘴里塞一点冰冷的福橘。问问学生知道哪些春节的习俗,自己在过春节的时候会不会遵从这些习俗。在品读《天上的街市》的时候,让学生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有关七夕节的传统习俗等。

语文教师要拓展视野,合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唤起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自觉意识。语文教师应开放视野,寻找契机,从课内走向课外,在更为开放的视野下鼓励学生去了解和感受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通过诗词文了解相关的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可以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如朗诵比赛、作文竞赛、课本剧演出、黑板报评比等,让学生在其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习和获取传统节日文化知识;还可以在传统节日中给学生布置相关的观察、感受、体验、思考类活动,让学生在各种传统节日中亲身体会传统节日习俗,如端午包粽子赛龙舟、中秋吃月饼赏月亮、重阳登高祈福,除夕团年守岁等,体会其中积淀的自然观、人生观、伦理观等精神内涵,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蕴。

(二)提升教师实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能力

语文教师要具备发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能力。语文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教材中选用的文本材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具体案例。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精心设计并创造性地利用。语文教材的范文系统中存在着显性的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如《孔乙己》一文中提及的中秋、年关、端午,《水调歌头》中作者在中秋之夜“作此篇兼怀子由”等,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对相关的传统节日文化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解读课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自觉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积极性。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知识系统和实践活动系统中也蕴含着传统节日文化的元素,如《社戏》、《灯笼》等文章在预习提示、课下注释中就介绍了文中出现的传统节日,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身边的文化遗产”中专门提及传统节日文化等,语文教师也应该深入发掘,合理运用。

语文教师要具备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能力。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语文教材中有的篇目与传统节日紧密相关,如《水调歌头》就是词人苏轼在中秋之夜的望月抒怀,其中既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又表现了词人仰望明月抒发的人生感悟,体现了词人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注意处理好重音和停连,把握好语调和节奏,用外在的语音形式表现对这首词的内在意蕴的感受和体味。教师还可以把其他吟咏中秋的诗词和本首词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诗人笔下的景和情,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中秋,总是能引发人们的念亲人盼团圆的内心情感。有的篇目只是提及了传统节日,如在《蒲柳人家》里,只是在故事中提到了“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传统节日并不是小说的主要内容,教师则可以用拓展介绍的方式略作介绍。对于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中所涉及的传统节日文化,可以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以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活动主题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在课下去观察、实践、阅读、研讨等,在课内进行展示汇报,引导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中感受和体悟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

语文教师要具备拓展语文教学资源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能力。语文教师可以节日为契机举办相关的主题活动,如端午节举办以爱国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中秋节举办以盼团圆为主题的征文比赛、重阳节举办以尊老敬老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比赛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在意蕴。建议学校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根据传统节日的特点装扮校园,或者开办“传统节日文化周”,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相关节目或作品的展出。例如,在端午节之际创办“端午文化周”,学生可以表演屈原的舞台剧,可以制作龙舟模型,可以进行包粽子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浓厚的氛围中体会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三)拓宽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渠道

语文教师可以组成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和实施共同体,互相配合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教师的个人素养、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教学感悟,是因人而异的,如果能博采众长,那么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会更加彻底、形式也会更多样。例如,擅长做课件的教师,可以设计制作相关的课件分享给所有教师;组织能力强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传统节日相关活动;写作能力强的教师,可以撰写相关的文章分享给学生,让学生从教师作品中获得方法与启迪。教师之间还应该互相借鉴与学习,可以举办同课异构、教学观摩课、教后反思与研讨活动等等,分享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集众人所长,全面提升教师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能力。

语文教师应该打破传统节日文化渗透的学科壁垒,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贯通和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应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成为常态化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由散点式转变成贯通式。例如,和历史老师、地理老师形成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合力,在历史学科学习到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时,讲解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传统节日;在地理学科学习到不同区域时,讲授不同地域在传统节日时的特色饮食文化等,促进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同时也增强了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连贯性与衔接性,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从而将其内化为精神力量和自身素养。

(四)利用和开发课外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资源

语文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家庭资源的加入会让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更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营造家校共通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可以使语文教育教学更加灵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家长一起了解和体验节日文化习俗,将观察、体验和感受通过图片、影像、语言等多种形式在班级展示,可以举办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班级活动,如迎新春写春联写福字,元宵节猜灯谜做花灯,端午节缝香包缠丝线包粽子,还可以邀请家长为学生举办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的讲座、报告等。教师要善于营造家校共育的和谐育人环境,发挥家校合力,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意义,体验传统节日习俗,感受传统节日氛围,通过亲身参与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

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依托本地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可以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更具地域特色。在很多传统节日时节,街头闹市甚至社区都会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如春节期间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年货,大街小巷的迎新年的欢快的音乐。有的地方还会举办庙会,很多住宅小区会在小区门口或者单元门口贴春联挂彩灯,学生走出家门能够体验到浓浓的年味儿,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能够激发学生留意传统节日文化浸润下的人们的生活样貌。不少文化场馆会在传统节日之际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旅游景点也会推出一些相关的主题活动等,学校也可以提前联系好相关文化场馆工作人员,策划研学活动,带领学生深度体验和感受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节日文化盛宴。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途径。中小学语文课对文化传承起着关键的基础性作用,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心田发芽①。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之中,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来源,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熟悉传统节日文化的习俗,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弘扬美德,塑造品质,培育精神,在继承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注 释:

①参见人民教育2021年05期 锐眼·灼见。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教材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