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土壤学”课堂理论教学质量的讲授策略

2022-02-15 08:15亮,袁红,盛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7期
关键词:土壤学讲授课件

张 亮,袁 红,盛 浩

(湖南农业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引言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土壤学”是农林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农学类基础主干课程之一,教学对象涵盖了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植物保护、农学、园林园艺和生态学等专业,“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农林类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不言而喻。目前,国内农林类高等院校“土壤学”课程的教学仍然以书本教材配合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由于教材版本更新慢、课件理论内容单调枯燥和任课教师授课水平差异等影响,仍存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较差、听课专注度较低的弊端,制约了新时代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成效[1]。

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有句名言:“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一直是关乎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双一流”专业建设、线上与线下智能化科技发展进步的背景下,找到适合本科生学习且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是农林高等院校土壤教学工作者的迫切需求[2]。由此,笔者结合课堂讲授经验,探讨如何在“土壤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以期为打造魅力课堂、增强“土壤学”课程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一、坚持课程思政,强化品德魅力

课程思政注重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培育的双重功能,对本科生正确“三观”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3]。课程思政是教育工作者的顶层设计要求,理应置于教学目标的首位。“土壤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符合自然科学学习的一般规律,注重学生对土壤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将土壤学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对培养本科生的理想信念、政治信仰、社会担当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土壤系统分类授课时,应既为学生讲授诊断层、诊断特性等专业知识,又告诉学生“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编制”项目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而这项成果是在全国26家高校和科研单位400多人的共同努力下,历经10余年完成的。《中国土系志》丛书是新时期我国土壤分类的标志性成果,体现了创新不仅是引领发展的动力理念,还是党和国家重视基础科学发展的鲜活事例。在土壤培肥授课时,列举我国近年来在土壤质量监测管理,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与业绩。让学生明白,在人口增长与退耕还林还草的双重压力下,政府已具有百姓食有所安的战略格局。“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不仅是师德师风的要求规范,还是学生从师求教的先决条件。

二、注重服饰仪表,规范语言表达

教师注重外在仪表,不仅可以带给学生美的视觉感受和精神感染,还有益于师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从而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研究表明,不同的穿衣风格、颜色及服饰搭配等对人与人之间确立信任、增强吸引力及好感度具有一定的影响。考虑到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正确的审美观,教师衣着整洁得体,仪表朴素大方,既能体现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健康的审美观,又能反映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

规范的语言表达要求授课教师在平时授课时规范普通话的发音及语速,并能正确传递土壤学知识,便于学生听得懂、看得明、记得牢。教师要避免用方言,掌控语速和声调,并使课堂知识的传递表述与书本内容相符,保证学生能够听得懂。合理的语速和音调,能够让学生在“查阅书本—记录笔记—聆听知识”之间游刃有余。正确的知识传递,能够增强本科生对教师专业能力的信服度,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三、制作精美课件,突出色彩动画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土壤学”课堂讲授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其中以PPT课件讲授最为普遍。与传统板书教学模式相比,电子课件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讲授效率,但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色彩单调、毫无音频动画、文字烦冗的课件,精美的土壤学课件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合理设计重点、难点等知识内容,还要求任课教师注重文字凝练与精简,突出色彩与动画。这不仅能增强“土壤学”课堂教学的视觉魅力,还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随着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制作一套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已成为高校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尽管多数任课教师能够用鲜明的色彩突出重点、难点知识,但动画和视频在土壤学课件设计中的应用程度还有待提升。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土壤学教学中充分挖掘视频动画渠道,甄选视频动画素材。例如:央视《走进科学》栏目曾专门针对土壤做过《土壤的秘密》的节目,内容涵盖土壤发生发育、土壤酸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与侵蚀等,可供教师选用并添加到土壤学教学课件中。

四、媒体吻合书本,基础结合前沿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获取课堂知识的学习模式主要为“书本—课件—笔记”,即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预习—课堂聆听捕捉重点难点—笔记记录关键信息。该学习模式的良性循环,对于推进教学进程和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课堂讲授时较好地把握多媒体课件内容与书本内容的吻合度,尽可能实现课件页码的切换与书本排版的一致性,方便学生查阅知识内容并快速记录笔记,避免学生把时间浪费在“抬头看课件、低头翻书本”的学习模式上,从而减轻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教材是本科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工具,也是教师拟定教学大纲的重要依据。然而,当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将土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发展前沿有效地融入课堂讲授过程中,对于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大有裨益。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受内容、篇幅及出版时间的影响,教材能够为学生提供的专业认知多为基础框架性知识,与专业的发展格局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不利于一流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部分学生具有读研甚至未来从事科研的规划,他们对最新的学科动态和科学进步有着强烈的渴求,结合基础与发展前沿的课堂,将极大提高此类学生的学习欲望及学习效果。

五、师生活跃互动,善用比喻比拟

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多样的。有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强度、疲劳感,与授课时间及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当前,我国高校普遍以PPT课件为工具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为主,经过设计的PPT课件可以从文字和视觉角度进行知识传输,但如果教师的讲解过度依赖PPT,甚至有的教师照本宣科,就会导致学生“呆若木鸡”,课堂“一潭死水”,从而降低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夯实教学功底,在三尺讲台内外练就脱稿演说的本领,形成师生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造就活跃生动的课堂效果,缓解学生听课的枯燥感和疲劳感,提高学生的专注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受课程性质与内容的影响,学习“土壤学”前,需要一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知识储备。“土壤学”作为农学类的基础专业课程,面向的专业较多,学生的背景知识储备及其自身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需要善用比喻和比拟。例如:将土壤胶体“胶核—电层”构造比喻为地球的“球体—大气”构造,将硅氧八面体构造比喻为“美式橄榄球”,将同晶替代比喻为离子的“物竞天择”。比喻使枯燥的专业理论通俗易懂,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六、善问关联记忆,理论联系实际

“土壤学”课程各章节内容不是孤立的。新知识的学习与理解通常需要与旧知识进行关联。例如: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和生态具有重要作用。在学习土壤耕性、土壤质地、土壤污染的内容时,常会提及有机肥料的施用。这时需要授课教师以有机质作用作为引导,进行新旧知识的关联,在加深旧知识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新问题的理解。

“土壤学”是园林园艺、茶学、烟草、植保等农业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单纯、刻板地讲授土壤学知识,对于非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本科生而言较枯燥,降低了此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4]。因此,针对非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实际情况,授课教师宜从专业的角度积极思考,将土壤学理论知识与授课专业涉及的实际问题或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增强此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例如,茶学专业学生须知“为什么我国茗茶常产自江南?只缘南方土壤多酸性”;植保专业学生须知“土壤缺素会给植物带来非病原菌胁迫性的生理问题或外在表征”。

七、适度制造紧张,控制情绪舒展

课程考核是评判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呈正比,但影响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因素却很复杂[5]。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但无法保证在课堂的90分钟内注意力一直集中;一部分学生对课程毫无兴趣,也对成绩漠不关心,毫无注意力;一部分学生身体不适或心事重重,注意力自然减退。因此,授课教师可采用课堂随机提问或点名提问、声调突然性增强、与学生零距离、课堂批评等方法,适度制造紧张的课堂气氛,适度制造情绪变化,可能收到“头悬梁、锥刺股”的效果,保持学生注意力。

八、鸡汤增强斗志,换位产生共鸣

“鸡汤”常被隐喻为心灵或精神上的给养,可解惑,亦可励志。就课堂学习目标而言,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可分为三类:主动求索型(目标明确,追求技能或高学分)、无感被动型(不喜课程,只为满足学分要求)、躺平不屑型(混日子,挂科也无所谓)。主动求索型的学生目标明确,学风优良,学习效率较高。无感被动型学生认为不挂科即可,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时常不求甚解,学习效率较低,知识掌握普遍不够理想。躺平不屑型学生不在乎课程是否挂科甚至能否顺利毕业,毫无学习效率可言。

无感被动型与躺平不屑型的学生多数对自身缺乏长远规划,普遍存在认知迷茫的状态,即不知为何学习,不明学习何用。因此,授课教师须换位思考,分析学生出现此状态的成因,或现身说法,或多引用身边实例,通过适度的“鸡汤”,鼓励学生坚定目标,激励学生找寻自我,从而使课堂风貌焕然一新。

九、温故方能知新,量变产生质变

子曰:“温故而知新”。无论是“矿物—岩石—风化—母质—土壤”,还是“黏土矿物类型—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肥力”,或是“土壤胶体—吸附解析—土壤电荷—土壤酸碱与氧化还原”,“土壤学”的课程内容总体上呈现连贯性。新旧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遵循量变产生质变的哲学道理。因此,授课教师可采用课前抽查、课上提问、课后作业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这有利于学生巩固专业基础,理解新知识,提高综合水平。

十、传统结合科技,有效交流答疑

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课堂教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搜索引擎、公众号、短视频线上智能搜索平台或播放工具,正逐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6]。与传统线下教学相比,基于大数据的线上平台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灵活生动的明显优势,并与线下教学形成互补。近年来,诸如“土壤观察”“土壤时空”“老尹说土壤”等一大批土壤推广公众号陆续开通,这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很多课本外的土壤知识,甚至是土壤学发展的前沿知识。短视频线上平台能够提供丰富的土壤知识视频(甚至是名家讲坛),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土壤学知识。学术检索引擎具有强大的专业知识分拣功能,是学生获取土壤学经典专业知识乃至前沿成果的有效工具。

《礼记·学记》有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一门有魅力的“土壤学”课堂,不仅应注重师生在课堂内外的探讨与交流,还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授课教师抛砖引玉、认真答疑。如此,方能体现教学之道,实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增长知识、共同成长。

结语

2022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具有重大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一国家安全的重要决策部署。加快“懂地知技”的高质量农业人才培养工作是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我国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需求。专业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而专业教学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从教与学的二元关系出发,在强化教师自身素养的同时,采取灵活、多元的课堂讲授策略是促成“土壤学”魅力课堂的有效手段[7],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集中课堂注意力、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从而强化土壤学专业人才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土壤学讲授课件
《土壤学报》2019年度优秀研究论文
《土壤学报》2016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揭晓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2016年环境土壤学研究热点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