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江 徐世长 曾令冬 王姿迪
进入新时代,中国梦成为每个人的向往,共同富裕再次获得人民的广泛关注。一直以来,党和政府把改善民生、增强社会福祉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正式步入小康社会,这为在“十四五”时期承接新的历史使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①打下坚实基础。新时代共同富裕将紧紧围绕新目标展开部署。为此,党中央在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中针对新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局面和新问题作出指示,提出“尽管规划建议的时代背景在变,但始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②,体现了新时代共同富裕更加注重人民利益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有助于发挥公有制为主体的优势,强调收入公平分配在推进共同富裕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新时代共同富裕之路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持续推进经济发展,不断积累财富。财富增长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因此应在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二是促进分配公平,注重收入调节。财富的持续增长离不开公平分配的协助,合理的分配制度有助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激发市场活力,调动劳动者和要素所有者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社会财富的增加提供持续动力;三是积极发挥财政的合理分配功能。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手段,在平衡不同群体间的收入问题、缩小贫富差距上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形成以服务民生为福祉的财政制度,将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保障。
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要求重点“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研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做好金融稳定发展工作问题”③。与会人员围绕共同富裕、分配制度、税收制度、收入调节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再次将“共同富裕”的话题推上议程,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财政是政府发挥资源配置、宏观调控与分配收入的基础保障和核心手段,在推动社会财富持续性增加、促进财富合理分配等方面的作用更是效果明显。在新时代,通过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增强民生福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因此现代财政制度在促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将肩负新的历史使命。
1、现代财政制度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到“现代财政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④,把现代财政制度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高培勇(2014)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提出新时代财政需将财税体制的属性由经济体制逐步向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分支转变,并强调现代财政将是国家治理的新突破口,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进行现代财政建设。陈龙和吴波(2020)的分析中提出地方税体系是地方治理的基础,构建地方税体系时要以推进国家治理为目标,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提出在中短期要将模式和共享税优化作为重点方向,地方差异性的专属税则作为辅助功能,将地方税制建设从地方治理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文峰和文旭初(2021)认为预算改革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在新时代要加快预算改革进程,形成良好预算机制,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2、现代财政制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财政制度的支持,基于当前经济形势比较严峻,需要财政多方发力,增强经济动力。许多学者对此展开丰富的研究。吴建瓴等(2014)基于城市拆迁、农村征地、土地整理等多方调研,围绕我国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展开分析,提出土地财政实质上是地方政府的一种专营制度,这种制度在一段时期为保持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肖炎舜(2017)把我国经济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并分析财政政策在这四个阶段对生产要素的影响,提出人力资本将在供给侧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要鼓励创新,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促进生产资源获得高效配置。李娜等(2018)通过利用1995—2016年52个国家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和改进的随机森林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财政总支出和一般公共服务、经济事务、文化娱乐、宗教和教育等支出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仅在一定区间内显著存在,健康、环保和社保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则具有持续显著的正向影响,不存在区间差异。
3、现代财政制度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是由市场决定的,但由于市场存在失灵的情况,这就需要财政的介入,实现资源配置更加高效。一些学者也强调了财政的资源配置效用。杨志勇(2014)在研究中提出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必须致力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要积极引导市场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提升市场主体积极性,在市场配置为主体下发挥财政的统一协调功能。程国琴(2018)从参与式预算视角分析,指出现代财政制度作为国家“有形之手”应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合理协调,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效,财政资金的投向直接影响资源的配置。张强(2019)在分析70年财政制度变迁时,发现1994年之前的社会资源配置由政府占主导地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随后以市场经济为主,结合财政分配,资源配置效率得到一定提升,进入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资源配置更加高效,现代财政更加注重公平与效率,进一步优化资源合理配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远景目标⑤;国务院在2021年6月10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宣布共同富裕示范区落地浙江;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对实现共同富裕作了充分的部署。以上信息充分说明,新时代党和政府更加关注全体人民的幸福,致力于提升民生福祉,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直努力着。基于上一部分分析发现,现代财政在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优化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都能发挥显著的积极作用,且这些积极作用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帮助全体人民过上共同富裕生活已成为党和政府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我国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不断扩大,现代财政更加致力于提升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此,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将对促进共同富裕发挥关键作用。
一些学者针对财政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展开了分析。邵鸿烈(1998)将财政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职能概括为财力分配、资源配置、政策引导和体制保障,财政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主要体现在满足社会需求和使人民获得充裕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上。马正其(2012)提出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财税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缩小居民贫富差距、城乡和区域差距等方面。杜江和龚浩(2020)指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要积极发挥财政在经济增长和财富分配中的作用,逐步迈进后小康社会阶段,围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合理制定财政政策,通过构建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白彦锋(2021)提出要将共同富裕机制内嵌于现代财政制度之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高财政统筹能力;处理社会公平问题,兜实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个人所得税制要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和创造所得,加大对资本利得等消极所得的税收调节力度;要加快完善我国间接税制,与直接税“同向同行”健全共同富裕的税收调节机制。
综上可知,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财政要紧紧围绕人民的利益在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上发挥建设性作用。在新时代,我国更加注重民生福祉,在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养老和住房等方面的财政支出不断加大。具体表现在2012—2018年间,教育支出由2012年的21242.1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32169.47亿元,增幅为51.44%;医疗卫生支出由2012年的7245.11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5623.55亿元,增长了115.64个百分点;保障和就业支出则实现了114.63%的增长,到2018年实现27012.09亿元。这是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奔向中国梦,实现共同富裕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持续的提升,表明现代财政支出力度不断向民生倾斜,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对提升民生福祉具有基本的保障功能。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新时代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已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现代财政将在共同富裕中发挥积极作用,但构建怎样的现代财政制度才能更好地发挥这样的作用以达到最佳效果是本文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目前,我国财政收入水平相对固定,而财政支出需求却不断加大。同时,在2020年我国大力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率也由原来的2.8%提升到3.6%,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这是为稳住我国经济基本盘,有效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作出的努力。在此背景下,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优化与完善财政制度,保持财政的可持续性,显著提升财政资源使用效率,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使财政在促进共同富裕上有持续的动力。
我国已基本明确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方向,《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改革目标确定为建立统一完整、法制规范、公开透明、运行高效,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可持续的现代财政制度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全面透明、科学标准、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并将“提高效率”扩展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建立现代财税体制要“加大预算公开力度,提高财政透明度,深化绩效管理改革”⑧。此外,学者们也针对现代财政制度的建设展开了丰富的研究。周克清、马骁(2014)在研究国家治理与现代财政制度建设作用中提到,财政收入支出的法治化、财政决策的民主化是构建现代财政制度的关键,同时强调财政在兼顾效率时也应更加注重公平。段炳德(2016)通过分析政治代理模型和中国省级数据来研究现代财政制度,明确提出促进收入分配平等和社会公平,提高政府透明度和治理效率应成为构建现代财政制度重点关注的内容。李建军、冯黎明、尧艳(2021)从税收制度的视角分析提出,现代税收制度应是民主的、法治的,追求税收公平,注重提升效率,强调征管高效,服务于国家发展和提高人民福祉。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在国家方案、报告和规划建议中都明确提出现代财政制度的建设应更加体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和绩效优化。虽然学者的研究都基于不同视角,但都强调要构建民主化、法治化,注重效率提升的现代财政制度。因此,新时代的现代财政制度建设也应围绕这些方面展开,这也反映出现代财政制度与促进共同富裕是同向的,即要通过现代财政制度兜实民生基本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和提升治理效率等。
现代财政制度的建设对中国实现共同富裕至关重要。以往的研究表明,现代财政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缩小城乡与区域收入差距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经济增长与贫富差距的缩小最终将体现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上。
作为提升国家治理能效的重要手段,现代财政可以同时实现在供给端和需求端的调节作用,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其内在逻辑表现为,现代财政制度的顺利构建是促进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
现代财政可通过加大对短板性产业创新研发等的财政投入,以及通过税制改革减免相关企业的赋税方式,调动经济实体的主观能动性,助力中国制造业摆脱低端锁定困境,促进经济在数量与质量上的增长;现代财政还可以通过减免中低等收入群体的税赋,优化三次收入分配,促进各类型消费占比,降低基尼系数,优化消费结构,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般认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研发创新(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以及开放共享(王雄飞等,2018)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2012—2019年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变化趋势与相应年份研发创新(R&D)经费支出、货物进出口总额变动情况基本一致,由于受到国际局势变动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中国的产品进出口数据在部分年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2015—2016年)和缓慢的增加(2017—2018年)的现象,但从总体情况看,进出口数据仍然表现出与财政收入一致的增长趋势,说明财政收入增加对社会研发创新、开放共享等都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变化幅度不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说,由于经济增长的必然需求以及新能源战略实施的时滞性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整体仍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是在大多数年份(2013—2016年,2018—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率有所下降,说明现代财政政策仍然在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现代财政制度有助于提升社会研发创新投入并促进商品的进出口,对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即现代财政制度有助于中国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以及开放共享的实现。现代财政制度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影响间接说明其有利于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
数据来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R&D经费支出以及货物进出口总额数据来源于2011—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来源于英国石油公司2021年发布的第70版“世界能源统计报告表”(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当前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中国面临劳动收入份额较低、基尼系数较高、中等收入群体有待扩大等问题,而现代财政制度的有效形成与实施有助于中国建立完善的收入分配体系,缩小城乡与地区收入差距,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财政在促进中国形成完善的收入分配体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二次分配的环节上,具体可通过收缴社会各部门税收形成公共预算收入,利用直接税、政府转移支付等财政工具,作用于居民收入体系中,形成对城乡、地区、体制内外歧视性分配的矫正作用,助力形成完善的收入分配体系,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
一般认为,直接税的征收与政府转移支付都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农村居民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几乎为零,所以直接税对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只体现在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上,这导致与政府转移支付相比,直接税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较小,政府转移支付成为促进居民收入分配更为有效的财政工具。
分析近年来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与城乡居民收入比变化情况(如图2)可知,随着人均转移支付的不断增加,2013—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比逐年缩小,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人均转移净支付上升程度更高的2013—2014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得也更多;而在人均转移净支付提高较为平缓的2015—2017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速度也更慢,因此,可以认为政府转移支付这一财政手段有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即现代财政是形成完善的收入分配体系的重要方式。
图2 2013—2019年人均转移净收入与城乡居民收入比情况
现代财政制度的有效实施是促进社会公平,完善各类社会福利,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前文的分析指出现代财政在促进居民收入分配公平效率上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公平除了体现在居民收入上,还体现在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正如现代财政通过直接税、政府转移支付等手段实现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调控一样,现代财政还可通过将税收等预算收入运用在经济、文体教育、医疗卫生、国防、公共福利等方面,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能效。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存在东中西部差异大、沿海与内陆地区发展水平不均等现象。201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显示,在中国的省级行政区中,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达到了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发达地区),而甘肃、青海、贵州、云南以及西藏则处于中等人类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其余地区为高人类发展水平(中等发达地区)⑨。
这种发展指数的差异(也即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差异)与各地区的财政支出情况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如表1所示,以2017年数据为例,除部分省份(西藏)由于其他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外,其余省市自治区人均财政收入越高,人类发展指数也越高,说明现代财政的有效实施有助于优化财政收支体系,进而提升对区域内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改善居民生活。
表1 2017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人类发展指数与人均财政收入
从以上三点分析可以得出,现代财政通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收入分配体系以及提升政府供给公共产品能力三个方面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从以往中国发展的数据可以看出,现代财政对共同富裕目标的达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财政透明程度的提升,社会公众参与监督与约束政府行为的热情不断增强,这使得现代财政可以更好地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新时代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应紧紧围绕提升财政透明度展开,新《预算法》的实施是推进财政进一步公开透明的一大标志。因为财政透明度的高低直接影响财政效率的高低,最终通过现代财政制度作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这将是构建现代财政制度的重点工作。
如图3所示,文章根据《中国财政透明度评估》报告数据,将31个省级行政区财政透明度数据加以平均计算后发现,2012—2018年间中国财政透明度整体水平较低,但具有明显的稳步上升趋势。具体来说,2012年省级财政透明度平均得分为25.53,即有74.47%的政府财政信息不能有效公开;到2018年,该数据提升到53.49,未能有效公开的政府财政信息占到总体信息的46.51%。省级财政透明度平均得分在7年间提升了109.52个百分点,表明政府整体财政信息披露工作稳步推进,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说明通过推动政府财政信息公开,加强预算监督管理,进一步提升财政效率,仍然是新时代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工作。
图3 2012—2018年省级财政透明度平均得分
分析图4可知,2012—2018年广东和北京财政透明度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广东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北京,且从2015年开始,二者财政透明度差距不断扩大;再看2012—2018年两地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发现,广东与北京的预算支出的差距也呈现扩大趋势;结合财政透明度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数据发现,二者的上升方向和增长幅度存在一定相关关系,即财政透明度越高,预算支出越大,其背后的逻辑可能是财政透明度的提升,促进公众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使得财政制度更加民主,预算支出更加合理,加速了现代财政制度建设进程。
图4 广东、北京财政透明度、预算支出趋势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我国财政透明度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新时代通过提升财政透明度,推动政府财政信息披露工作的顺利推进,提高财政使用效率,仍然是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且必然的环节。
构建现代财政制度要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基本目标,以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提升民生福祉为重要任务。经济发展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社会价值的公平分配则是共同富裕实现的关键,只有处理好“蛋糕做大”和“蛋糕分配”的问题,才能在新时代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现代财政制度要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和绩效管理,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基本保障。
当前受疫情影响,中国经济缺少新的增长极,GDP增速明显放缓,支出刚性持续增长,国家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图稳住经济基本盘,因此,现代财政可持续问题的解决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要鼓励创新财政,多样化支出方式,加强政府绩效管理,防止出现财政收支缺口过大引起财政风险。重点关注缓解地方政府债务,提升政府的资产管理和运作能效,提升政府的财政支出效率,同时,要注意在扩充财政可支配资源的基础上明晰财政责任和支出权限,保证财政支出的公开透明,建立财政资金使用全过程监督体系,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参与,促进财政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推进现代税收制度改革,增强预算透明度与管理能效,利用财政政策合理调节市场资源配置,建立有效的市场主体服务机制,完善营商环境,鼓励经济主体创新发展,从根源上提高财政收入。积极防范外部冲击,以稳增长和调结构为基本,围绕国家提出的各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地方优势与特色,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强化地方经济基础。深化市场改革,降低交易成本,夯实微观经济基础,重点关注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和低收入群体,促进企业融资便利化发展,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管控与我国经济发展基础联系紧密,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同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时刻威胁着当地经济发展,影响着当地民生福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潜在障碍。因此,要发挥现代财政制度的规范、约束和管控作用,防止债务风险。在具体管理地方政府债务时可以分区域和债务类型进行,对经济增速较低且债务率不高的省市适当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保证债务水平在可控范围内,促进经济合理提速;对负债水平偏高的省市适当减少债务限额,防控债务风险,实施积极有效的债务管控方法,促进政府举债的透明化,控制举债规模,完善预算约束体系,提升财政支出效率,充分发挥政府债务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构建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财政各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流,增强监督管理,提升债务风险的监测能力;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保证能在明确债务风险的情况下迅速启动应急措施。推进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与政绩考核挂钩,建立终身问责制,强调经济增长与风险防控同样重要,针对地方政府追求短期政绩而无视风险的行为给予严厉惩戒,引起各地政府对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促进地方政府举债更加科学、规范与合理化。
提升全体人民福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构建以服务民生福祉为中心的现代财政制度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现实要求,因此,在构建现代财政制度时应紧紧围绕改善民生、增强社会福祉展开。具体来讲,要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基础,提升物质、精神基本保障,以民生财政支出为主要工具,促进公平公正分配,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推动科学的民生财政支出体系建设,在政府过紧日子的背景下,要合理计划民生财政支出,持续提升支出占比,提升使用效率,让更多人民享受到真真切切的福利,公开透明化各项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不断优化民生财政内部分配结构。在就业方面,持续推进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发挥作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降低失业率,促进各类就业,推动稳住就业基本盘;在教育方面,落实好教育改革新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贫困生档案管理,保障资助政策落实;在社会救助方面,守住基本生活线,保障社会安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诉求;在风险管控方面,构建新型预警机制,增强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的管控能力,防范好包括公共卫生事件在内的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灰犀牛”等系统性风险隐患。
中国面临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为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共同富裕的目标,在新时代构建现代税收制度中,应注重增强税收的调节功效,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整体来说,要构建高效透明的税收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税收行政法律体系,保证税收管理规范化、程序化,提高税收征管水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效发挥收入政策作用,合理调节不同群体收入,缩减贫富差距。在直接税方面,发挥直接税的强激励和再分配功能,不断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合理明晰综合征收范围,根据财政在初高级教育、健康医疗、基本住房以及养老等主要民生方面的支出情况,实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制度,并不断扩大合理扣除范围。在资本利得方面,加强对财产消极所得、资本利得的税收调节,严格防范影视行业等高收入群体通过“虚假合同”方式逃税避税,加大对违法逃税行为的税制惩罚力度。在间接税方面,着力优化间接税制,加快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和下划地方步伐,使财税体制在推动包括区域和群体在内的共同富裕中发挥更大更强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加快推动我国消费税从货物税向货物服务税转变,恢复航空煤油税,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正是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之时,通过提升财政资源统筹能力,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尽可能缓解当前经济压力,这是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应尽之力。为了更好发挥财政资源的统筹能力,增强预算管理透明度是其重中之重,让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贯穿于财政资源统筹全过程,将进一步提升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具体而言,要充分细化预算管理规范,坚持控制取向,促进规则由“重指引”向“重约束”转变,防止财政资源随意支出,加强预算管理的法治化建设,以新《预算法》为基础,保证财政收支程序规范合理,实现财政收支透明化、公开化。提升预算一体化管理水平,优化数据治理,有效消除潜在风险,大力发展数字财政,加强当期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在下期预算编制中的运用,通过滚动预算将中期财政规划落到实处。积极探索国有资本的价值预算,实现国有资产增量与存量、一般公共预算与国有资本预算之间更高层次的统筹和良性互动,调剂好二者之间的余缺,进一步提高资金、资源、资产、资本的配置效率。提升预算管理效率,利用各类数字技术,破除部门信息屏障,增强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以财政自身管理的高质量支撑国家经济包括共同富裕在内的高质量发展。
注释:
①②资料来源: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③资料来源:中央人民政府网2021年8月17日新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
④资料来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⑤资料来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⑥资料来源: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6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⑦资料来源: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⑧资料来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⑨划分标准: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6的划分标准,人类发展指数在0.550以下为低人类发展水平,介于0.550和0.699之间为中等人类发展水平,介于0.700—0.799之间为高人类 发展水平,0.800以上为极高人类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