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峰 陈迪祥 毛玉琦 张钦明 北京和睦家医院小儿外科 (北京 100015)
内容提要:目的:针对当前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疝气的疗效开展深入分析,判断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在临床上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小儿疝气患者100例设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出50例设置为观察组,给予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其余50例为对照组,给予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结果: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低于观察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生活质量量表结果低于观察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手术时间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切口长度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疝气患者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取得了更为理想临床结局,有一定临床价值,可以纠正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情况,降低其并发症的可能性,增强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充分发挥手术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手术后的治疗有效率。
小儿疝气是由于内外原因导致小儿身体内组织或者器官的移位,常见发生部位为脐部、腹股沟等[1]。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针对小儿疝气患者,可以消除症状,改善患者腹疼严重性,减少呕吐等不良症状的发生,降低小儿患者的生命威胁[2]。现列举2015年12月~2020年12月100例小儿疝气患者深入讨论。研究内容如下文。
在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处备案,研究人员收集2015年12月~2020年12月本院诊治的100例小儿疝气患者,在其同意参与研究的前提下,设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时间排序,单数50例设置为观察组,双数50例设置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2~5岁,平均(3.55±0.25)岁。观察组患者: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2~5岁,平均(3.56±0.24)岁。患者之间一般资料分析,发现统计学结果P>0.05,证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小儿疝气患者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障碍的小儿疝气患者;②知晓研究情况后,其家属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 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
对照组行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在麻醉医师麻醉后,在患者耻骨结节上外侧,取腹股沟皮肤腹横纹处切口,长约1.5cm。打开皮下脂肪及Scarpa筋膜,暴露腹外斜肌腱膜及腹股沟外环口。顺精索钝性分离精索外筋膜和提睾肌,此时可见疝囊,并将其与输精管和血管轻轻分离,止血钳夹住疝囊底部。还纳其内容物进入腹腔。2-0丝线缝扎疝囊,切断远端的疝囊。逐层关闭切口,将睾丸下拉至阴囊,防止医源性隐睾。
1.2.2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
观察组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
医护人员在手术前准备好硬膜外穿刺针1个、5mm 30°腹腔镜以及2-0 Prolene线2根。医护人员叮嘱患者在手术前禁食禁水,排空小便后入手术室准备手术。麻醉医师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全麻,患者保持头低足高平卧位。首先在患者脐上缘做5mm小切口并置入气腹针,建立气腹。脐部观察孔的皮肤切口要稍微小于5mm的Trocar直径,脐旁3mm的切口也要稍微小于3mm的Trocar直径,目的使皮肤卡紧Trocar,保证Trocar不易脱出。维持气腹压力为8~12mmHg(1mmHg=0.133kPa)。在患侧内环口上方做2mm小切口,刺入带线的硬膜外穿刺针,针尖首先沿着内环口内侧腹膜外穿行,逐渐穿刺越过输精管及精索(男性患者)并刺破腹膜进入腹腔,在腹腔内留置结扎线环,取出硬膜外穿刺针。置入另外一个Prolene线入硬膜外穿刺针,再沿着内环口外侧腹膜外穿行缓慢刺入腹腔。把新置入的Prolene缝线置入刚刚放好的结扎线环内。通过提拉线环将缝线提出腹腔在切口皮下打结。至此完成内环口的荷包缝合。术中需要重视手术视野的观察,避免损伤周围的血管,精索以及附近其他脏器。放净气腹,清点手术器械。逐层缝合手术切口。术中注意无菌操作。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为:疝气复发、膀胱受损、阴囊血肿以及手术感染。其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疝气复发+膀胱受损+阴囊血肿+手术感染)/总治疗人数×100%。
治疗效果则是根据患者病情情况,分析诊断的参数信息得到:完全痊愈为小儿疝气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退;治疗无效为小儿疝气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明显变化。治疗有效率=(总人数-无效治疗人数)/总人数×100%。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数数据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效果以n、%表示,行χ2检验,用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组间差异,如果P<0.05,则证明当前研究讨论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并发症发作情况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n=50,n/%)
分析得到,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小儿疝气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比较(n=50,n/%)
对比两组小儿疝气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对比两组小儿疝气患者的生活质量(n=50,±s,分)
表3.对比两组小儿疝气患者的生活质量(n=50,±s,分)
组别 社会功能 躯体功能 情感健康 心理健康对照组 64.21±11.40 64.25±11.05 60.32±10.03 65.27±11.95观察组 77.32±14.85 73.65±13.20 75.36±15.28 78.26±17.95 t 4.952 3.861 5.819 4.260 P 0.000 0.000 0.000 0.000
对照组的手术时间高于观察组;对照组的切口长度高于观察组;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对比两组小儿疝气患者的手术指标情况(n=50,±s)
表4.对比两组小儿疝气患者的手术指标情况(n=50,±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切口长度(cm)术中出血量(mL)对照组 29.09±4.98 2.21±0.76 89.06±2.54观察组 16.75±3.12 0.36±0.12 37,76±1.99 t 5.876 6.987 9.998 P 0.000 0.000 0.000
不管是常规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腹股沟疝气的手术治疗中,都需要确定做到疝囊的高位结扎才能减少术后的复发。常规手术在分离疝囊的时候,在直视下看到输精管和精索血管,小心分离避免损伤。技术熟练的、有资质的外科医生都以保护好精索血管和输精管为手术要点。腹腔镜手术在腹腔镜头的放大效应下,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输精管和精索血管走行,疝气针在输精管和精索血管表面与腹膜间进针,能够确保输精管和精索血管不受损伤,不会被结扎到。
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有着较为成熟的医学理念,但是其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局限性,例如疝囊寻找困难、手术视野有限、操作过程可能会导致输精管受到伤害或者破坏腹股沟解剖结构等,导致在患者后续护理工作有很大的难度[3-5]。当前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逐渐成熟,被广泛应用在小儿疝气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有着卓越的治疗价值[6-8]。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是结合了腹腔镜技术以及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技术,将两种医学理论的有效融合[9-11]。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过程中,术者左手提起脐左侧皮肤和皮下,第一助手双手分别提起脐右上和右下的皮肤和皮下,打脐部观察孔时,不使用巾钳,可以减少4个针孔。硬膜外穿刺针外套管在腹膜外潜行时,可使用分离钳牵拉外套管走行方向稍前方的腹膜,以利于外套管在腹膜和输精管或精索血管之间走行。硬膜外穿刺针外套管在腹膜外潜行时,可使用分离钳牵拉外套管走行方向稍前方的腹膜,以利于外套管在腹膜和输精管或精索血管之间走行,所以操作人员一定要探查双侧。外套管一次带一条4号线的单线和U形2-0不可吸收线,完成内半圈后,将U形2-0不可吸收线从管腔内拖出,外套管后退至腹膜前间隙,不要退出腹壁,再完成外半圈,将4号线成U形拖出,将外套管退出,用U形4号线将U形2-0不可吸收线带出,可以打2个结,同时达到真正的腹膜外结扎。疝过大时,看内环口0点(天花板)进针位置时,调节30度镜的镜头角度;且对于较大的疝,可以考虑先行内环口缝扎,同一条线再行疝囊高位结扎,或者高位结扎疝囊前,要挤压阴囊内的气体,再结扎。相关研究证明,小儿疝气的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可以消除患者治疗过程中疝气复发、膀胱受损、阴囊血肿以及手术感染发生可能性,提升疾病治疗效果,提升当前疾病改善情况,实现病情的合理控制[12]。腹腔镜下的疝囊高位结扎术疗效确切,术后的患者一般恢复均比较顺利。医护人员一定要重视术后患者护理措施。但是对于这类患者,需要患者家属共同参与护理。术前主要给患者进食相对清淡的饮食,避免食用牛奶、豆、高糖类食物,以避免术中肠胀气,影响手术操作。术后则需要尽量避免患者哭闹,避免再次增加腹压。此外,作为家属也要协助医护人员观察手术以后的常见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包括术后的恶心、呕吐,术后的麻醉反应,通常6h以后可能逐渐消失。腹腔镜手术后患者可能会有高碳酸血症,因此家属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乏力、紫绀,应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手术以后有可能出现局部渗血、血肿,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可能有皮下气肿、阴囊气肿,上述症状均可逐渐消失、自行吸收,因此无需紧张。
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方法效果,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长度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可以为小儿疝气患者使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尽量争取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实现疾病症状的明显缓解,确保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抑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以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