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静 方燕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电图室 (四川 宜宾 644000)
内容提要:目的:分析运动平板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20年3月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接受运动平板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对两组受检者的运动心率、运动率及运动时间、两种检查方式的精确率、灵敏度、特异度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心率、运动时间及运动量均较低(P<0.05)。运动平板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精确率、灵敏度、特异度较高,24h动态心电图精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相比较低,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的诊断上,运动平板实验的诊断精确率、灵敏度、特异度较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依据。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因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进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会影响患者生命[1]。依据相关的临床研究证实,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基础,也是确保临床疗效的重要内容[2,3]。临床以动脉造影检查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该法具有创伤性,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诊断的依从性,对其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进行检测诊断[4]。临床实践证明,无论是运动平板心电图还是24h动态心电图都有很好的临床使用价值,在诊断冠心病方面它们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6]。本次研究特选取本院健康体检者和冠心病患者共100例作为样本,主要对两种检验方式的精确性及临床价值进行比较,具体详细研究情况如下。
选取2017年3月~2020年3月到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5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女28例,男22例,年龄41~75岁,平均(57.0±2.4)岁;对照组女30例,男20例,年龄42~78岁,平均(57.0±2.7)岁。纳入标准:所有受检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确认书;因胸闷、胸痛等临床症状被疑诊为冠心病者;对照组没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排除标准:可疑冠心病患者存在基础性疾病;患有精神类疾病及意识障碍的受检者;难以配合医务人员完成检查工作的受检者;曾有明确心肌梗死病史以及急性ST段抬高为标志的心肌梗死患者;有冠状动脉搭桥或介入病史。两组患者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选取的100例受检者均进行运动平板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冠脉造影检测检测,冠脉动脉病变评价标准:管腔直径为50%~74%轻度狭窄,不低于75%为重度狭窄。详细情况如下。
运动平板心电图(Treadmill 2.0型运动平板心电图检测机):检查前3d,告知患者停用可能干扰本次研究的药物,检测前2h,嘱咐患者禁食、禁酒、禁烟等,依据计算公式,当患者的心率靠近其最大心率的85%时,实行心电图检测,时间点选取在运动立即结束时、运动中及运动后1、3、5min,针对5个不同时间点受检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运动结束评估的标准:①受检者出现心绞痛等显著临床表现;②受检者的心率达到规定范围值;③受检者的收缩压下降程度多于20mmHg;④受检者的心电图显示心律已严重失常;⑤受检者难以持续维持运动。
阳性判定标准如下:平板心电图在以下情况下考虑阳性结果:①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同时进行心电检测,心电图ST段出现改变情况,无论是在运动中还是在运动之后,心电图的这种改变都考虑冠脉病变,改变的标准就是会有0.1mV以上下移情况,下移可以是水平性也可以是倾斜性下移,心电图这种改变呈动态,时间需要持续在2min以上。②运动中患者的症状也是参考标准之一,如果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也考虑为阳性。③患者在进行平板试验时还会发生许多其他心脏症状,最多见的就是可能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当出现心律失常已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时需要停止实验。同步记录的心电图有可能会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室性早搏、房颤、各种传导阻滞等情况。④运动过程中患者有可能会出现血压下降,此时血流动力学有可能也会受到影响,表现为阳性,必要时需要停止进行检查。应用美国BMS动态心电图监测仪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受检患者需要停用影响心脏的药物72h。出现以下结果时考虑患者血管有阳性表现:心电图同样有ST段动态改变,一般表现为水平性或是倾斜性下移,也有可能为上抬表现,心电图上指标为上抬超过0.1mV而下降超过0.05mV,上述动态表现持续时间超过2min。因为动态心电图检查时间较长,有可能有众多因素对结果产生影响,故需要排除,如体位变化等。
24h动态心电图:选择美国BMS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在对患者实施检测前3d,告知患者停用可能干扰本次研究的药物,使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对受检者的日常生活及临床表现进行详细记录,若有需要,可适当延长记录的时间。阳性判定标准如下:使用心电图于运动时或运动后进行检查显示结果为ST段水平性或倾斜性移动,降低幅度>0.05mV或上升幅度>0.1mV,移动时间>2min。
①受检者的运动心率、运动率及运动时间情况。②两种检查方式的精确率、灵敏度、特异度。
数据资料收集后录入Epidata,选择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以%的形式表示,分别使用t检验与χ2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有意义。
和观察组相比,对照组受检者在运动心率、运动率及运动时间上均较低,两组数据经对比显示(P<0.05),说明组间数据具备统计学差异,详细情况见表1。
表1.两组受检者的监测指标对比(n=50,±s)
表1.两组受检者的监测指标对比(n=50,±s)
images/BZ_94_1287_520_2303_677.png组别 运动心率(次/min) 运动量(METS) 运动时间(min)对照组 140.21±10.36 7.21±2.28 6.10±2.01
通过运动平板心电图检测发现,确诊冠心病患者的数量为49例,诊断精确率为98.00%(49/50),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6.00%(48/50)、92.00%(46/50);通过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发现,确诊冠心病患者的数量为43例,诊断精确率为86.00%(43/50),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6.00%(38/50)、64.00%(32/50);两种检测方式的数据对比结果显示(χ2=4.891、8.306、11.422,P=0.027、0.004、0.001),说明两组数据具备统计学差异。
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近些年,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冠心病的发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压力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对于冠心病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挽救生命,早期诊断冠心病并及时给予治疗是提高疾病预后的关键[7,8]。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临床诊断的主要手段,但此种检查费用较高,操作比较繁杂,且具备一定创伤性,可能会导致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使用不是很广泛,患者接受度
不高[9]。动态心电图检查和运动平板心电图检查均具有无创、简便易行的优点,是用于诊断冠心病的常用方法,但二者由于各自诊断标准及机制不同,因此在诊断结果上存在一定差异[10,11]。24h动态心电图能够详细记录患者在运动及安静状态下的心电图变化状况,特别是ST段的反常表现,此种检查方式能够往复操作,没有创伤性[12]。并且检查时间较长,可对不经常发作的患者增加发现的机会,并且携带方便,对于心电图中ST段等指标改变可同步观察,并可进行全面监测[13]。患者一天中发生缺血的情况以及程度等指标,在动态心电图中往往表现更明显,可从中找到规律并进行分析,明确患者病因所在[14]。因此,动态心电图已成为了目前临床上冠心病的常规检查,应用广泛。
运动平板心电图主要是引导受检者进行一定量的运动负荷,增加受检者的心肌耗氧量,使冠状动脉在原有病变的基础上增加狭窄对供血的干扰,进而增重或导致心肌缺血,从而增加心电图ST段的变化,使受检者心肌缺血的表现比较明显,提升诊断精确指数,特别是早期不典型冠心病的诊断中更具备明显的临床价值。由于此种方式的操作比较简便,费用不高,故而被广泛使用在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上。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为可疑冠心病患者实施运动平板心电图检测后,其运动心率、运动率均较高,运动时间明显较长,并且检查方式的精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由此得出,运动平板心电图诊断的可靠性及有效性。在人们进行运动的过程中,心率可在人体代谢中产生变化,也可称之为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近年来该种情况受到临床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依据相关学者的研究认为,当患者进行运动平板试验之后1min心率变化可对心脏状况进行独立预测,并认为该指标可用来反映患者心肌潜在的缺血状况。当心率持续增快则反映迷走神经活性持续降低,进而也会减弱对抗交感神经活性的效果,使得交感神经活动中占优势,此种情况也会自主功能失调。研究发现,交感神经活性持续提升时迷走神经活性则会持续降低,同时会在较大程度上降低患者心脏稳定性,进而可引发心律失常,使得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度持续提升,最终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运动平板试验对于冠脉轻度狭窄患者假阴性率较高,考虑原因为冠脉狭窄不足以导致心肌缺血的发生;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于重度狭窄和轻度狭窄的误诊率均较高,考虑原因为冠脉血流量在静息时仍可维持正常,通过监测并不能发现心肌缺血。此外,本研究还显示,运动平板试验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高于24h动态心电图,表明运动平板试验在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上临床价值优于动态心电图,考虑原因为其可通过运动诱发心肌缺血有关。依据胡玉萍等[15]的研究可知,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2.90%、67.16%,明显高于24h动态心电图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的78.13%、51.11%,在准确率方面,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的准率为86.00%,明显高于24h动态心电图的68.40%,本研究与其研究结果相近,提示两种诊断方式分别具有不同的优势。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运动平板心电图在冠心病的诊断中的具有较高的精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完全值得使用和推广,但仍然需要加强对两种检测方式的进一步研究,并且不断提升操作技能,同时还需进一步对疾病进行研究,以便获得更加准确的检测诊断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