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聪聪 李彦昭
1.贵州大学美术学院 2.广州南方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
《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1269—1354年),中国元代画家,原名陆坚,字子久,号大痴道人。黄公望出生在南宋,蒙古族战败南宋之后建立了元代,在元代,汉人的社会地位最低,在官场上自然很难有机会崭露头角。对于当时尚且年幼的黄公望而言,因深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并没有排斥元政权,相反怀揣着热切参政的欲望与远大的政治抱负,渴望能够在政治上一展身手,有一番作为。然而,元朝前期废除了科举制度,南宋的汉人(以下简称南人)处于社会最底层,黄公望为南人,按规定不能当官,即使当吏也要依靠他人引荐。黄公望在元代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并没有放弃仕途,而是到处结交文人,渴望他们能为自己提供帮助。黄公望共有两次为吏的经历,最后一次被人牵连遭受牢狱之灾。黄公望出狱之后已年过半百,入仕的熊熊烈火被现实扑灭,他对官场彻底失去兴趣,儒家自然也不再成为他的追求。黄公望在出狱之后思想上发生了重大转折——放弃仕途加入了全真教,全身心钻研绘画,成了一代宗师。金元之际在北方兴起的全真道,是道教的一个新生派别。它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以“三教合一”“性命双修”“功行双全”“全真而仙”为基本教理,杂糅儒、释、道三家理论对传统道教的教理、教义做出根本性的变革,构建出了新的道教理论体系。全真道的三教合一思想在其创教祖师王重阳的修道初期即已显现出来。六朝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中虽然都曾出现过不少“三教归一”论的宣扬者,但他们倡导“三教归一”往往以本教为最高。重阳祖师则完全开放,打破门户之见,鲜明地举起三教一家、三教平等的旗帜实行三教联合的传教路线,使全真道的三教合一理论呈现出鲜明的特点。[1]全真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充盈了黄公望的精神修养,“儒释道”间的相互吸收、相互糅合给他的艺术创作也带来了无限的灵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古人评说他的画有仙气,人也如神仙,后人评论云:公望“于月夜槕孤舟,出西郭门,循山而行。山尽抵湖桥,以长绳系酒瓶于船尾,返舟行至齐女墓下,牵绳取瓶,绳断,抚掌大笑,声振山谷,闻者以为神仙云”[2]。这股仙气是受到道家思想的滋养之后,结合他对世间万物的观察与理解反映在画面上而产生的独特气质。黄公望在加入全真道后便拜赵孟頫为师,开始潜心画画修炼画技,值得一提的是,赵孟頫为元代初期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在书法上创“赵体”书,成为“楷书四大家”之一。他把文人擅长的书法融入绘画的笔墨线条中,增强了绘画的写意性,在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之后,他强调“书画同源”的审美通感,由此提倡以“写”代“描”的画法,并对黄公望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说,《富春山居图》中的任何一个线条都是“写”出来的,就像在写书法似的起笔、运笔、收笔,这也是黄公望能创作出《富春山居图》的重要一点。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 浙江省博物馆/藏
黄公望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年轻时渴望在官场上有所作为,遵循儒家提倡入世,有所作为的思想。如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3]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处处体现的都是积极入世的精神,是黄公望前半生为求仕途四处奔波的主要原因。黄公望出狱后加入全真教成为道士,态度上的巨大转变主要是受到了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金刚经中有一句话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4]意思就是虚幻的本性是空的,只有空才能容纳一切,如果性不是空的,一切都不会有。佛法讲究“破执”,众生之所以六道轮回,就是因为执着。只要“破执”,就可以超越轮回,获得解脱。这就为黄公望突然放弃追求仕途有了一个解释。再看道家思想,道家讲究的是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庄子《逍遥游》里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5],也是在告诫人们不要过于在乎名利,不要被外物所牵绊,其中“圣人”是老庄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是为黄公望的突然转变有了强有力的解释,既然无法改变元代的社会现状,就放平心态,顺其自然不去强求。黄公望最后致力于绘事也和道教思想有关,道教强调万物顺“道”而生,应“道”而行,人类应和自然和谐地结合,这是“天人合一”的思想。黄公望投入大自然,描绘着自然山川并在其中顿悟是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引导,把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无间”“我将无我”之化境,接受大自然给予他的无限灵感和心理上的慰藉。
“儒释道”分别从不同方面给予黄公望启示,而在全真道所崇尚的“三教合一”这种新的道教理论体系的滋养下,使他对三家融会贯通,得到了一个更高维度的思想升华。他拿起画本和墨笔游历四方,融入大自然,寄情山水之中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二
前面从黄公望的经历分析了“儒释道”对他思想上的影响,其必定也会反映在《富春山居图》这幅画作之中。缓缓打开《富春山居图》,跌宕起伏的山峰映入眼帘,远处的山峰向后延伸消失在云雾缥缈之中,近处有平缓的坡地和雄伟的山峰形成截然相反的对比,坡地上的松树、其他树木和枯枝姿态各异,似乎赋予了它们生命一般。平静的水面上渔夫悠闲地在船上垂钓,怡然自得,好似作者向往的安逸生活。好的画作有节奏感,会让人赏画的时候情绪随着画面而产生波动,让观者意犹未尽。“儒释道”的思想在《富春山居图》中体现在画面构图(儒)、阴阳关系(道)、画面留白(佛)中。
(一)画面构图(儒家)
构图被视作“画之总要”,晋代顾恺之把构图布局称之为“置陈布势”,谢赫在画论中把构图称之为“经营位置”。[6]中国画的构图会受画家的思想影响,如“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富春山居图》的布局方法采用了横卷的方式,山水布置疏密得当、层次丰富、主次分明。巧妙的布局使画面呈现出融洽之美,这就体现了儒家的“中和”思想。《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认为当人的道德修养能达到致中的境界后,世界万物才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的境界,我们能从《富春山居图》中感受到和谐之美是黄公望儒家哲学思想在画面上的映射。从画面上分析,《富春山居图》描绘的是富春江两岸秋天的景色,境界阔大,有山峰、松石、树木、村舍、渔夫等诸多物象,安排如此多的物象却没有堵塞沉闷之感,整体布局疏密得当,繁简适宜。还有画中山峰的布置繁简适中,山峰和树木的比例也适宜,都反映出儒家“中和”的思想。[7]
(二)阴阳(道家)
道教认为,“天地、日月、昼夜”乃至“男女、肺腑、气血”等皆分阴阳。万物的产生和衍化也都离不开“阴”与“阳”,《老子·道德经》中讲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的阴阳思想在《富春山居图》中的笔墨关系等技法中有所体现。画中作者采用干笔淡墨勾出树木的轮廓,同时融入了湿润的线条,笔墨浑厚华滋,干湿巧妙融合。山石用干笔淡墨大致勾画轮廓,形是轻松灵活的,画中的山石层层递减,形成一种脉络关系。画山石运用的皴法为长披麻皴,一波三折,焦墨润墨相互交替运用在一起,并将各种技法熟练而巧妙地运用在一起,其所有用笔的浓淡、干湿、松紧包括所有具有对比性的一切概念都可统称为阴阳关系。姜澄清老先生在《中国画学术语精诂》中阴阳这一章节讲得非常详细:“阴阳将审美、题材、光、体甚至笔法都包罗无遗。经长时间的发挥,凡一切相反相成的对立因素,都可以以阴阳去论述。因此在接触阴阳之说时,便应细为审辨,以免误解。在审美论中,如刚、柔、动、静之类皆属;在空间关系中,但凡内、外,上、下之类皆属;在技术论中,凡虚、实,润、燥之类皆属。”《富春山居图》中许多地方都包含了“阴阳”关系,小到线条,大到整幅画里面包含的所有矛盾关系,皆可归纳为阴阳关系。[8]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万物由“道”所生,皆有阴阳的对立属性。《庄子》认为阴阳交感相和,而生万物。阴阳关系的存在使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充满了生机和气息。
(三)空寂(佛教)
空寂是佛教思想的专业术语,其大意为:谓远离诸法相之寂静状态,空寂的美学内涵为超越世俗,去感受一种超现实的存在,淡化世俗带来的失意与悲伤,从而追求精神的富足。细读《富春山居图》,有一种隐隐约约神秘的气息,这种气息是带有佛教意味的空寂意境。黄公望一生结交过许多禅师,其中无用禅师与他最是要好。众所周知,《富春山居图》是无用禅师希望黄公望为自己创作一幅长卷而诞生的,也为禅宗山水画,更少不了禅学思想的注入,所以“孤、静、空”等佛性能在画中体会到。说到空寂的意境,有一首诗能让人感同身受其氛围,如唐代常见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虽然诗中描绘的景物和《富春山居图图》所描绘的并不一样,但都有空寂的意境之美。《富春山居图》空寂意境的渲染离不开空(留)白,画面中天和水都用大量的空白去表示,这些留白不仅仅是造境的艺术方式,更是对“空”性的一种表达,“空”是佛教对世界上一切事物最本质、最简要的描述,虚空在佛教中指一切万物本体不存在,但能感受得到。禅家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画中的留白像是一种语言诉说着作者所感悟到的心灵清净,经论说:“毕竟空即是毕竟清净,以人畏空,故言清净。”这种“空”净化着观者的心灵,那虚实缥缈之感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空寂之美体现了黄公望想要超凡脱俗、净化自我的精神追求,也体现了他对的佛教思想的领悟。
三
“儒释道”三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虽然所提倡的方向有所不同,但亦有相通之处。其相通之处在于:“儒释道”三家都推崇“天人合一”,也即天地万物和谐统一,一方面,画中山与山、树与树之间都是遥相呼应的,彰显着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和谐共生。另一方面,画中点缀在山水间的房屋、在江面上怡然自得垂钓的渔夫,都反映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这也是“儒释道”三教在《富春山居图》中“合一”的另一种解释。通过对黄公望生平的了解和对《富春山居图》的探析,发现一幅巨画的完成定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作为支撑,黄公望在“儒释道”三教中找到了最佳平衡点,达到三教的和谐,并把这些思想大胆地反映在《富春山居图》中:儒家“中和”思想与画面布局、道家阴阳论与笔墨技法以及佛教“空寂”与画面意境的结合,才诞生了如此精彩绝伦的旷世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