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柄文 高子涵
1.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2.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随着文化政策的不断出台,国家对高校大学生美育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各高校要明确艺术教育的管理机构,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鼓励高校开展学生跨校选修公共艺术课程和学分互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一片沃土,应让高校学生从中汲取营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民族绵延五千年历史不断绝的重要支撑,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党和国家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内容,因此,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流融汇的过程中,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本次研究选择景泰蓝作为非遗进高校的路径和效果研究代表,其主要原因是北京景泰蓝作为“燕京八绝”之一,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元首政要。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设立有珐琅工坊,并有老师开设相关课程。综上,决定以珐琅工艺在二外的传播为例进行研究。
二外的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珐琅艺术设计是本次研究的主要调研对象,理念是将设计理论和工艺实践相结合,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全面的要求,课堂中常提到要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且在设计作品时注重情感表达。设计题目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敦煌莫高窟壁画等。学生从传统图案、文物、国内外的艺术作品中寻找相关题材,并且和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在工艺实践环节,学生独立完成作品的制作,并结合各种工艺技法进行创新,实现在学习和传承过程中的再创作和思考。课程结束时,学生进行成果汇报,同学间通过交流相互学习。总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实现了从工艺学习到设计实践的跨越,课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获得了对美的感悟。
笔者参加了两期珐琅艺术设计课程,对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感到非常有成就感。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能够满足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以及拓展内容的延伸。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指引学生在作品中完成自我表达。部分学生开始着手组建学校珐琅艺术创意社团,以增加工艺技术和运营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自发性的学习,迅速地自我成长,并依托珐琅社团的组建、运营和管理,利用第二课堂面向更多师生传播珐琅工艺。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珐琅工艺的传承人、传承方式及历史和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提升珐琅工艺的设计和制作能力、珐琅社团的运营和管理能力,珐琅社团的创始人通过以下方式深化珐琅工艺的学习和实践,并将所学内容运用于珐琅社团活动和校园珐琅体验活动的开展中。
北京艺术基金景泰蓝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立足北京联合大学教学资源,紧紧围绕景泰蓝的创新人才培养,融合学界和业界资源,将现代教学模式运用到非遗传承中。授课内容有珐琅理论相关知识、珐琅设计的构思,并前往熊氏珐琅厂完成设计作品。项目结束后,学员设计的作品在北京联合大学博物馆进行展出。通过这次培训项目,笔者从讲座中了解到当下市场和企业的革新与适应性改变,从结项作品的设计制作中提升了设计能力和工艺技术,到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的观察学习积累了经验。
作为项目调研者和金属工艺的学习者,笔者在指导老师的推荐下前往云南鹤庆新华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实践。鹤庆新华村是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北部的白族村落,该村早在明朝就开始加工民族首饰等工艺品。当地村民曾经为了讨生计而离开家乡从事工艺品制作,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结识其他民族的工匠,如今带着成熟的手艺和稳定的客户群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在村中不乏清华美院、武汉地大等学校的学生老师在进行社会实践和学习,许多工匠的作坊都成了高校的教育实践基地。调研期间,笔者走入多家工匠的家或工作室中,和当地工匠讨教工艺技术,参观原材料工厂,还帮助一户匠人填写文件申报非遗传承人。新华村的工匠热情好客、为人朴实,对前来学习的师生团体以开放的态度传授工艺,体现出对传统工艺的责任担当和文化自信。
北京珐琅厂是国内生产经营景泰蓝最大的专业企业,是行业范围内唯一一家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和全国景泰蓝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调研过程中社团成员不仅参观景泰蓝博物馆,了解艺术作品,还进入车间和正在制作的工人交流学习。充分达到了本次活动的目的:带领社团同学拓宽视野,吸收传统工艺的养分,激发创作活力。
通过建立高校师生与传统工艺企业的联系,珐琅社团为日后的运营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知识储备和管理经验。其中,北京艺术基金景泰蓝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对课程的设置有明晰的安排,对作品的设计强调个人情感表达和突出思想内涵。在民族民间金属工艺田野调查中,发现工匠在手工技艺、工具的开发和使用等方面有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工匠在设计、工艺、商业经营上的见识和思路,也可以为珐琅社团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内容。
同时,在建立高校师生与传统工艺企业联系的过程中,大学生走进开设有相关专业的其他高校、工匠聚集区和珐琅工艺企业,在同这些群体的交流学习过程中,也为对方带去了活力和新的思考。与这些群体之间建立友好联系,能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接触,快速学习对方的工艺,并且从匠人或企业的发展经历中感受传承非遗的责任感,在自己未来的设计与规划中体现出传承与创新。
在项目进行前期准备时,珐琅社团创始人通过调研,了解到选择珐琅课的学生普遍希望在课程之外有更多时间进行工艺创作。而第二课堂主要体现在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能够培养学生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被认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因此,在核心价值观指引、学校社团联合会支持、专业授课教师指导、学生群体有现实需求的情况下,成立了二外学生社团——珐琅创意社。社团的管理基于学校要求和工坊安全守则进行,社团在制订方案的过程中,向学校其他优秀社团学习,结合本科教育中的管理学知识,摸索出一套适合的管理办法。社团的根本使命是加深非遗和高校的联结,通过举办社团活动,邀请相关专家或非遗传承人举办讲座等,不断完善社团功能性建设,加深联结。
社团旨在为公共选修课——珐琅艺术设计的学生提供手工艺创作的课外时间,向更多的师生宣传珐琅工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团成员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团联合会组织的各类活动,多以参与者和志愿者的身份为活动出力。
在2019—2020 学年,社团参与了本科生教育评估工作的珐琅特色展示环节,作为志愿者服务于评委和教授,为他们讲解珐琅工艺并示范操作。另外,社团成员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校级文化活动“摩洛哥文化节”中,带领外国嘉宾体验和感受非遗的魅力。
社团还自主举办了珐琅工艺体验活动,为了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负责活动策划的社员提前设计并准备好必要材料,使当天的活动顺利进行,甚至还吸引了一位非学校的社界珐琅爱好者参加,并且活动后相互建立了友好联系。
此外,珐琅社团还参与到了校社联灯光节的活动中。活动展示了学生的艺术成果,增进了学生组织之间的凝聚力。珐琅社团在活动中展卖社员作品,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关注。同时,社团将所得交给制作作品的社员,鼓励激发他们的创作活力。
二外在今年还启动了文化创意工坊,并在校庆期间用于开展校友珐琅体验的相关活动。过程中对于珐琅工艺体验角的建立,笔者作为定制实验器材的师傅和老师之间的联系者参与其中,以建成一个具有完整功能的小型工坊,达到在有限空间中容纳多人一起使用的目标,同时要符合安全规定,进行统筹设计。笔者联系相关师傅定制器材设施以及珐琅制作的原材料。指导老师为了实现工艺上的拓展,定制了木墩、铁砧等各类工具。
该项目建成后,珐琅角的功能为展示珐琅工艺并为社团进行日常活动提供了场地,也将社团做出的部分作品作为商品售卖,另一侧是学校的文创产品商店,展柜中陈列有水杯、吉祥物毛绒玩具、纪念章等校园文化纪念品。两者相互结合,形成整体面貌。社团学生制作的过程中使用校园元素作为制作主题,同时也在建校55 周年的校庆活动中制作以校花海棠为主题的珐琅作品;文创商店摸索制作出了一系列二外题材的珐琅底板,为珐琅角开展体验活动提供了便利。
至此,项目从意义上完成了实体落地,让珐琅工艺这个非遗项目成为学校展示的一部分。学生通过手艺拓展校园文化,制作具有二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
第二课堂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认识了珐琅工艺,较充分地发挥了其传播作用。从近一年的运行效果来看,社团的建立确实加强了学生层面非遗和高校间的联系,反映了学生自上而下的需求,也证明了通过成立社团来达到珐琅工艺在二外的传播是切实可行的。
社团对先前积累的经验进行了利用与发挥,由于经验缺乏依然存在问题,社团的制度建设有理论与现实的差距,社团的现状只满足了基本的运营需求,依然蕴含着很大的潜力与后劲。同时,在探索非遗进高校的路径中,笔者认为,成立社团的做法未必是最优解,随着理念的不断加深也会对其他方式发起探索。
在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国家通过法规政策,引导大众重视非遗,还以艺术基金的形式举办培训项目,为将来非遗纳入正规化教育做好准备。高校应响应政策号召,将非遗带入校园,通过建立工艺专业教室等方式给予教师和学生实现非遗进校园的必要支持。企业与工匠作为工艺的拥有者和传承者,应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工匠也可进入高校学习深造,利用网络媒体等宣传方式,建立和高校之间的联系,同时提高自身影响力,带动大众关注和认识非遗。
笔者以高校学生的身份研究分析了非遗进高校的路径和效果,相信随着广大教育和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一定能全面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