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簧管中国作品风格与演奏分析

2022-02-14 09:04沈阳音乐学院彭天明
艺术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单簧管谱例乐句

沈阳音乐学院/ 彭天明

一、中国单簧管作品风格特点

中国单簧管作品指的是含有中国传统音乐素材、体现中国传统音乐特征的新音乐作品,包括原创、移植及改编三个类别。单簧管的高音区嘹亮明朗,中音区音色纯净,富于表情,清澈优美,低音区浑厚,低沉而丰满,让创作手法把音色和音乐内蕴运用到时中国单簧管音乐中,也成为一大特色。

首先单簧管加入民间作品。原创类作品是作曲家采用较为抽象的音乐动机创作音乐主题,借鉴国外作曲技法,将传统音乐的因素加以提炼,或巧妙地汲取传统音乐因素而创作的中国作品,如贾达群先生的《回旋曲(为单簧管与钢琴)》。移植类作品则是根据传统民族乐器独奏曲移植的单簧管作品,如倪耀池先生移植的板胡独奏曲《河北花梆子》,由于此类作品用传统的手法写成,深受国人欢迎。改编类作品指的是采用比较完整的传统音乐素材,运用西方传统的作曲技法加以发展而创作的作品,如第一首中国单簧管作品《苏北调变奏曲》,具有开拓性意义。张梧先生等一批作曲家、演奏家运用现代作曲技法结合中国传统民歌资源,创作了大量的单簧管小曲,如《苏北调变奏曲》《新疆舞曲》《迎新春舞曲》等等。中国的单簧管演奏者们不仅可以选择西方传统单簧管曲目,还能吹奏富有中国民族风格、典雅精致的中国单簧管作品。

其次是中国传统曲式加入单簧管中。植根民族文化创新单簧管作品,在曲式的选择上,作曲家会根据音乐发展的需要采用较自由的曲体。这一阶段为单簧管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融合做了进一步的尝试作品材题来多是自于民间生活,演奏难度又低,最适合用来推广、普及单簧管艺术。例如作曲家辛沪光根据西北民歌改编的《回旋曲》,运用了欧洲古典和浪漫时期的作曲技法写作和声与织体,在乐段中间贯穿具有民族特色的变奏曲式。这一阶段中国单簧管的总体特点是曲目短小,创作风格上开始结合中国传统民歌元素,但还不够成熟。

最后是民族乐器技巧的运用。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在演奏方法与技巧上都有创新和突破。作曲家们向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学习,吸收传统哲学思想、借鉴古典诗词的精髓,创作了《易》《晨歌》《回旋曲》《山月》《四季掠影》《随想曲》等单簧管佳作。《随想曲》的引子旋律平缓绵长,非常考验吹奏时的气息控制能力;主题部分的装饰音使旋律更具西北特色;随想部分则充分利用了单簧管乐器音色丰富、技巧多样的特点,展示了速度、力度、情绪的强烈变化。《四季掠影》的4个乐章是作曲家根据古典诗词而创作,利用单簧管宽广的音域和多变的音色来表达古诗词中对四季的描绘。这一时期单簧管作品的总体风格比建国之初的作品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中国单簧管作品演奏分析

(一)“腔音”特色——《晨歌》

《晨歌》是作曲家陈其钢的作品。是中国第一首采用民族风格作曲技法的单簧管作品(单簧管与钢琴作品)。这部作品在其特殊的民族调性中展现了现代作曲技法的模式。例如通过紧张度递增、递减使和声线条自然而有逻辑,中段打破了以小节为单位的重拍循环节拍。作曲家还给出了具体的演奏指导,以启迪演奏者更好地演绎《晨歌》。在稍慢速度的行板乐段,表达了内心深处激动昂扬的思想情感。此段包含两次高潮,一为第8小节的超高音e3,一为第11小节的低音E,均采用了长音以及强力度等素材。

谱例1:《晨歌》

结合谱例1:作品是五声性的民歌主题,由不规则的起、承、转、合四个乐句构成。第一、二乐句,旋律线条委婉优雅、舒缓柔美。第三乐句采用重复性的创作手法。演奏中,应使气、指与舌奏等方面密切配合。气息控制力是管乐演奏艺术的魅力之一,演奏全曲的高潮、乐段中的重点乐句、每一乐句的重点之处,以及在高音、超高音、弱奏、强奏等关键点时,巧妙地运用气息,将为演奏锦上添花。在主题乐段中,应在第三乐句稍事强调运气,第四乐句则最要突出重点,在旋律线条的上行走向应适当加快运气速度,下行走向则适当增大气流;同时,舌根保持不动,舌尖轻触哨片,既要使发音清晰,又不可过分强调颗粒性。运指要轻松自如,使重点乐句清晰明了而又活泼流畅。同时还可运用循环换气法克服气息难点,除了在第6小节第3拍,曲子标出一个极为短暂的换气口外,演奏者可在吹奏第5 小节b2 音时,以及第8 小节以极强的力度停留在超高音e3 上时,使用循环换气法。尤其是在第8 小节,应储备充足的气量,完成由极强至极弱力度的长音E上。演奏时明确钢琴和单簧管的分工,使坚定有力的节奏熟稔于心,再使节奏精确而富有活力,紧密地与钢琴相辅相成。在第10小节作曲家采用六连音的变奏,运用五声音阶的特性,使曲调丰富多彩。采用了单簧管赠音、打音、飞指等演奏技巧。同时也结合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常用技法,例如腔音、花舌、循环换气等,在演奏的风格上要展现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及明朗大气的情感。在演奏技法方面擅长运指。尤其颤、叠、赠、打等,只有在演奏中国作品中掌握这些技巧,才能有利准确地把握作品风格。

(二)循环换气方法——《二泉映月》

中国二胡名曲阿炳的《二泉映月》家喻户晓。作品的深刻性在于,它所表现出的不仅是阿炳的个人遭遇,也是劳苦众生在吃人的旧社会的遭遇。单簧管《二泉映月》乐曲运用了接字(鱼咬尾)的传统音乐发展手法,使音乐产生千言万语倾诉无尽的艺术效果。然而,正是由于接字的创作手法,以及作品倾诉不尽的音乐内容,使气息控制力成为管乐演奏此曲的最大难点。单簧管版本的《二泉映月》却全曲由一声长叹开始,第一主题a(1 小节第3 拍至第5 小节第2 拍)采用了低音区,表达压抑低沉的抑郁心情。第二主题b(第5小节第3拍至第11小节第2拍)音区升高,节奏多变,表达作者的倔强性格以及对旧社会的愤然控诉。

谱例2:《二泉映月》

结合谱例2《二泉映月》的呼吸训练是最基本要素。但其实质无外乎两点,一为吸气深入、自如、快速。二为呼气饱满、均匀、持续。吐音与吸气、呼气、姿势、咽喉、舌头、口腔内肌肉等。技巧的完成就是复杂的技能能够高度协调,才能形成良好的舌奏。气息控制力是管乐演奏艺术的力之一,循环换气是20 世纪新技法,目前已在推广。对于不少现代音乐,只有演奏者善于运用循环换气技法,才能较为完整地呈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我们应掌握循环呼吸法,才能做到既不间断呼吸,又能补充足够的气息而完成乐句,从而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 《二泉映月》即为慢板速度,当我们演奏此曲时,如果速度太慢,则缺乏阿炳性格中倔强的一面;而为了表达他倔强的个性,又易使速度过快,失却了乐曲的悲剧特征。因此,演奏时,可在慢板范围内使速度有所变化。吹奏长音、一般应呼出80%的气量,以便有余力换气。在换气时,应花2秒时间,第一秒用来吸气,使气量饱满而充足;第二秒做发音的准备,使舌、口、气三者准备就绪;第三秒精准灵敏地发音,使音色饱满而集中。一般而言,谱例a 句性情平缓,谱例b 则情绪激昂,运用混合式呼吸法(胸腹式)集中了胸、腹式处,吸气最深,肺活量最大,既能最大幅度地减少体力消耗,又能达到吸气快速、吐气悠长有力的要求,是管乐专业界认为最科学、最值得提倡的呼吸方法。《二泉映月》中对呼吸运用技巧的展现是建议在b的高潮处适当加快速度,做到张弛有序,而又不失慢板之韵味。运用混合式呼吸法(胸腹式)集中了胸、腹式的长处,吸气最深,肺活量最大,既能最大幅度地减少体力消耗,又能达到吸气快速深人、吐气悠长有力的要求。

(三)民族技术特色运用——《红军哥哥回来了》

《红军哥哥回来了》由张长城曲、邸晓嫣移植完成,此曲是20 世纪50 年代末,是由板胡演奏家张长城根据陕北民间音乐的素材创作而成。五声性的民歌主题,由不规则的起、承、转、合四个乐句构成。第一、第二乐句,旋律线条委婉优雅,舒缓柔美。第三句采用重复性的创作手法,具有转折与强调意味,第四乐句为主题乐段的重点,采用了连续密集的连断音技法(软吐音),表达出百姓欣慰舒畅的内心情感。此曲是西北地区民间音乐曲调。《红军哥哥回来》乐曲综合运用了颤音、倚音、腔等技法。使音乐的变化丰富而多彩。表达了抗战时期百姓与红军之间真挚的军民鱼水情。全曲为ABA 三段式。音乐素材常以商、徵、宫三个音构成的“双四度框架”为骨干音。作品中的偏音可根据情绪的喜怒哀乐而进行微升、微降等变化,从而塑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

谱例3:《红军哥哥回来了》

结合谱例《红军哥哥回来了》是以E 商、A 徵、D 宫的“双四度框架”展开,#C 为偏音变官,是典型的西北小调中的苦音,演奏时应使其微降,比#C低,比C高,谱例中用记号“↓”方能准确地表现出浓郁的西北民间音乐特色。因此,在作品中还原C 改为#C,并加以“↓”表示微降的苦音。谱例3是如歌的行板。在演奏时首先运用古典主义的演奏法,使音乐富有弹性与活力;其次,准确清晰地完成多种短音组合,而不应受节拍重音的影响。不仅要完成颤音、倚等运指技法,还应学习“苦音”的演奏,控制微降变宫的音准。舌奏是此曲演奏中的技术难点,其中单吐、双吐、花舌等演奏技法的综合训练,应该引起演奏的充分重视。在演奏时应该区别连线、吐音、保持音等三种舌奏法。应使气、指与舌奏等方面密切配合。例如在演奏全曲的高潮、乐段中的重点乐句、每一乐句的重点之处,以高音、超高音、弱奏、强奏等关键点时,巧妙地运用气息,将为演奏锦上添花。如,主题乐段中,应在第三乐句稍事强调运气,第四乐句则最要突出重点。在放线条的上行走向适当加快气速,下行走向则适当增大气流。同时,舌根保持不舌尖轻触哨片,既要使发音清晰,又不可过分强调颗粒性。运指轻松自如,能奏步调一致,密切配合,使重点乐句清晰明了而又活泼流畅。

三、发扬单簧管作品中国风格特点

单簧管艺术对中国来说是一种外来文化,就如同钢琴以及现在年轻人喜爱的嘻哈音乐一样,如果我们将单簧管教学完全西化,最好照搬西方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那单簧管终将被时代淘汰。

首先中国单簧管艺术的民族化传承就是要充分发挥单簧管的乐器性能,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音乐语言巧妙结合,赋予单簧管作品以中国民族文化的格调,表达作曲家、演奏家对社会、对自然的真实体验,对崇高精神的永恒追求。中外音乐史证明,外来乐器要在本土顺利发展,必须要实现其民族化,单簧管也不例外。纵观历史,我国曾引进过琵琶、箜篌等乐器,其中的琵琶民族化、本土化进行得非常顺利和成功,所以在今天已经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族乐器。而箜篌则慢慢失传了,就是因为没能融入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箜篌作为一种陌生的外来乐器只能弹奏一些民众难以理解其精神内核的陌生乐曲,自然会与大众有很强的隔阂与疏离,导致箜篌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逐渐被放弃和遗忘。

其次我国的单簧管教育需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创作和创新上要符合单旋管本身的特征规律,还要适合中国民族化的文化。推进民歌和戏曲音乐改编和借鉴同时,也是为推进民歌和戏曲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让作品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和发展历程,让音乐融入到文化中,熟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特点,掌握中国民族管乐器演奏技法,同时努力学习外国单簧管创作和吹奏技术,并将中外音乐文化融合一体,能够熟练地运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阐释、形成自身特色、演绎西方单簧管作品,这才是中国单簧管教学正确的教改方向。

最后是培养单簧管高素质创作人才。音乐是需要演奏能力和乐句的感觉,同时技巧形成是有规律性和阶段性,这些都是教育培养的目标,因此专业性,系统性是很重要的。全国各大艺术院校陆续开设了单簧管专业,为单簧管创造人才和演奏人才提供平台,系统知识体系会让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单簧管学习,同时在作品创作时能掌握多层次、针对性、客观性的理解作品民族性,这样才会出精品,出人才。

四、结语

单簧管作为从西方引进的乐器,在中国已经发展了上百年。从最初的好奇和观望,到如今的遍地开花、争相学习,中国单簧管艺术在过去的百余年中获得了巨大进步。在21世纪全球化的风潮下,包括单簧管在内的音乐文化也难以避免的走向全球融合之路。在这种背景下,要坚持中国单簧管音乐的民族化特色,我们就必须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重视单簧管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以爱国主义精神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深入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创作水平、演奏能力、鉴赏能力等各方面的修养。只有单簧管作品创作和吹奏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才能使中国单簧管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绽放更加强烈的光芒。

猜你喜欢
单簧管谱例乐句
一生为客恨情多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20世纪末单簧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行走的流沙
——为单簧管、小提琴、钢琴而作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单簧管的演奏与教学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武侠意境交响化:阿镗《神雕侠侣交响乐》本体论
浅谈单簧管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