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

2022-02-14 07:38李水生张丽霞谢志勇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2年18期
关键词:分级心肌梗死心功能

李水生 张丽霞 谢志勇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人民医院 于都 342300)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心血管危急重症,患者冠状动脉血液供给明显减少,甚至被阻断,情绪突然激动、暴饮暴食、劳动强度高等会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若不能在有效时间内开展高效的抢救,病情进展迅速,昏迷、心源性休克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骤增,部分患者还会因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而死亡[1~2]。为了有效挽救患者生命,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在患者可救治的“时间窗”内给予有效治疗,对延缓病情进展,降低病死风险意义重大,这就对院前急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3~4]。院前先急救后转运是指医护人员严格遵照正规系统治疗方案开展紧急抢救手段,为后期院内治疗提供必要条件[5]。本研究为观察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的影响,对比先急救后转运与先转运后急救两种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整体获益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急重症患者的高效急救提供新思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我院采取先转运后急救的3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对照组,其中男 18 例、女 12 例,年龄 40~66 岁、平均(53.25±1.85)岁,前壁梗死 11 例、后壁梗死 8 例、下壁梗死8 例、侧壁梗死3 例;合并症:原发性高血压20 例,冠心病22 例,糖尿病10 例,血脂异常22例。将同时间内采取先急救后转运的3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观察组,其中男20 例、女10 例,年龄40~70 岁、平均(53.29±1.88)岁,前壁梗死 13 例、后壁梗死7 例、下壁梗死8 例、侧壁梗死2 例,合并症:原发性高血压22 例,冠心病20 例,糖尿病8 例,血脂异常23 例。两组患者上述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6]中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内容,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梗死病灶;胸前区压榨性疼痛持续时间至少30 min;心电图示Q 波宽而深,ST 段呈弓背向上型,T 波倒置;肌钙蛋白、心肌酶高表达;发病时间不足12 h 内;研究涉及资料与实验室数据均保存完整。排除标准:伴恶性肿瘤、急性感染性疾病者;先天性心脏功能不全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伴免疫、体循环以及血液疾病者。

1.3 救治方法

1.3.1 对照组 开展先转运后急救方式。具体措施:患者为接受先转运后急救患者,或家属护送自行就诊,前者患者入院后及时吸氧、监测生命体征、开展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等现场处理,并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合理安排转运,并在转运过程中对患者开展简单的抢救措施。

1.3.2 观察组 开展先急救后转运方式。具体措施:医护人员赶至现场后,初步评估患者病情,迅速作出诊断,并拟定初步抢救计划,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病情稳定无加重趋势后,开始帮助患者实施安全转运。院前急救措施:(1)体位摆放,帮助患者选取合理体位,如头高脚低或坐卧位,双腿自然下垂,改善机体心排血量;(2)保持呼吸通畅,清理呼吸道,保证呼吸顺畅,低流量吸氧,降低患者因呼吸衰竭导致病情加重风险;(3)严密监测病情及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心理、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的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立刻给予针对性干预,除颤仪应随时处于备用状态;(4)建立双静脉通路,根据病情对症给药,着重保护心肌功能,强心利尿,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缓解濒死感;(5)心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很多患者会因病情出现焦虑、进展、恐惧等负性情绪,患者可因不良情绪引起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激增等不良现象,影响病情发展走向,医护人员在诊疗开展过程中应井然有序,切莫慌乱,取得患者及其家属信任,及时鼓励、安慰患者,对患者、家属的疑虑及时给予反馈,提高诊疗依从性,与家属建立信任、有效的沟通方式,增强沟通效率;(6)联系医院:急救人员要将患者的各项指标监测结果、病情变化以及转运途中出现的情况及时准确地反馈给急诊科医师,做好入院前准备,救护车到院后即刻将患者护送到急诊科,协助医师立刻实施进一步的对症治疗。

1.4 观察指标 (1)抢救效率:对比两组患者发病至开始抢救时间、发病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时间、疼痛缓解时间。(2)救治效果:显效,临床病理性体征、症状均消失,患者心功能改善≥2 级,或心功能分级达到Ⅰ级;有效,临床病理体征、症状缓解,心功能改善1 级,但是心功能分级未达Ⅰ级;无效,救治后患者未出现上述现象[7]。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心功能分级:由心内科医师依据查体心功能情况判定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采用killip 分级[8]评估。Ⅰ级,查体未闻及明显的肺部啰音与第三心音;Ⅱ级,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但湿啰音范围不足肺野的一半,和(或)合并第三心脏杂音;Ⅲ级,患者伴急性肺水肿,肺部听诊闻及干湿啰音,且范围超过肺野一半面积;Ⅳ级,出现血液流动力学障碍,如心源性休克等。(4)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软件处理数据,以()表示经Shapiro-Wilk 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效率比较 观察组发病至开始抢救时间、发病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抢救效率比较(min,)

表1 两组抢救效率比较(min,)

组别 n 发病至开始抢救时间发病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时间 疼痛缓解时间对照组观察组30 30 t P 47.12±3.52 30.25±2.58 21.172 0.000 110.12±10.25 35.25±2.12 39.179 0.000 82.15±6.12 32.15±2.05 42.431 0.000

2.2 两组心功能killip 分级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killip 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killip 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心功能killip 分级整体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killip 分级比较[例(%)]

2.3 两组救治效果比较 观察组救治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救治效果比较[例(%)]

2.4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也是诱发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受生活习惯、年龄、气候等多因素影响,伴随社会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急性心肌梗死患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9]。临床如何防治心室重构、延缓病情进展,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是现阶段公共卫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良性预后的关键之一在于开展有效的院前急救。在有限的时间窗内开展高效的抢救策略,是抢救濒死心肌细胞,保护心肌细胞功能,防止梗死面积扩大,降低病死风险的关键[10]。

既往急诊救治模式采取先转运后急救,更多地将重心放在院内救治方面,当家属将患者送至院后进行入院程序办理,很容易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再加上家属对疾病认知与急救支持相关知识匮乏,在转运过程中往往受物力、交通、人力等各种因素限制,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病情急剧恶化,导致疾病早期无法得到有效救治,无法满足危重症患者的急救需求,甚至部分患者发生猝死,预后不理想[11]。

随着对临床急救原则的不断改善,发现针对危重症患者采取先急救措施,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允许转运,再将患者送至专业的院内进行进一步抢救治疗,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展抢救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抢救效果[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发病至开始抢救时间、发病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均较短,观察组整体救治效果、心功能killip 分级整体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提示先急救后转运的抢救模式,利于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疼痛缓解时间,提高抢救效率,临床抢救效果显著。分析原因如下:(1)院前抢救中,通过帮助患者采取合理、正确摆放体位,可显著减少心肌耗氧量,保障心肌供氧需求,降低心肌负荷,挽救濒死心肌细胞;(2)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可在短时间内给予扩血管药物,改善组织、器官血流灌注,防止组织、器官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稳定病情,为进一步救治提供机会;(3)提前与院内急救科室进行病情对接可缩短患者入院就诊程序,做好接诊准备,使患者尽快得到院内专科救治[13~14]。董俊婵等[15]研究中通过对比三种不同急救模式(A 组38 例,家属自行送至入院;B 组40 例,医护人员先救治后转运;C 组40 例,医护人员先转运后救治)患者的救治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显示采取先救治后转运模式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病死率,缩短救治时间,稳定患者生命体征,降低院前并发症发生风险,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纳入样本量少。需注意的是,先急救后转运的急救模式要求医护人员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医务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判定病情,熟悉抢救设备,并迅速拟定急救措施,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争取更长的时间窗,促进患者良性预后。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先急救后转运的院前急救模式,可提高患者抢救效率,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降低死亡、心脏骤停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分级心肌梗死心功能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分级诊疗路难行?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