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雅娟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0)
“产教融合”的核心在于深化企业和高校教育联动,推动多主体参与的多元化教育,鼓励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课程开发、教育内容编制、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与落实、提供就业与实习资源等教育过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机制体制支持,更离不开学校的参与。如何激发各种主体的融合积极性,使内外部因子发挥效用,高效地促使各主体在融合体系中达到一种平衡,是我们产教融合动力机制讨论的范畴。
国内有关产教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产教融合的内涵、意义和价值、内容和要求、影响因素、运行模式、现实困境与解决策略等方面,而有关于产教融合动力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少,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产教融合的动力源于利益的驱动。安冬平(2017)基于系统科学和自组织理论,提出职业教育参与者对利益的追逐产生了竞争,同时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形成共同体。张建云(2020)对不同利益主体进行分析,认为政府的主要动力在于通过加强产教融合增进社会整体利益,职业院校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上级驱动以及维护自身生存、发展,企业的主要动力则是追求利益和合法性。除利益驱动之外,欧阳河、戴春桃(2019)主张在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下,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一方面,政府放松管制,使得制度性壁垒被打破;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产教融合成为可能。众多学者偏向于从利益主体的视角出发构建产教融合动力机制。邱晖、樊千(2016)更重视对利益的有效平衡,同时也要关注制度保障、多渠道拓展资金支持等子机制有机组成了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李朝敏(2020)认为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在于参与产教融合需要投入大量资本,但是其效益好坏却无法保障。对此提出由政府、企业和学徒共同承担学徒培养的成本,且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有效地避免企业的自身利益受到影响。
国外学者发现产教融合的动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Harald Knudsen(2015)认为学校、企业和政府等多元主体会影响产教融合。Y.Austin Chang(2006)研究发现,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水平等办学条件是推动产教融合的影响因素。Albina R.Shaidullina(2015)等学者基于协同、共生等理论基础,主张产教融合的动力来源于共同利益的驱动。Candan Durak Ayla(2010)等学者则认为产教融合的动力在于满足各自的需求和利益,通过合作,工业能获取大学里的创新和研发资源,而大学则能得到工业为其而提供的科研主题和资金帮助。Senker(1998)学者则认为学校和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学校发展需要外在资源;二是经济发展迅猛,使企业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三是政策导向性,使校企朝向一定的发展方向。
为了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笔者特走访了湖南省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获得目前产教融合动力不足现状和影响因子。
产教融合教育理念是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全面教育创新改革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但目前在发展中遇到了现实困境和改革瓶颈,其重要原因就是融合动力不足。企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是以更少的成本创造最大化的收益,其本质原因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时代下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一些中小型企业为了能够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要重视自身利益。大部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甚至部分企业还可能缺乏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但究其根本是由于企业很难从产教融合的模式下直接创造更大的利益。
在高职院校开展专业人才培养中,由于传统的技术水平落后、设备设施陈旧等问题,导致大部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存在落后现象,无法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岗位完美契合。学校开展的人才培养更重视技能方面的培训,但是却忽略了对新时代人才素质的提升和企业文化的传递,导致高校学生缺乏企业环境适应能力,对现代工艺流程掌握不够深刻,并且在实习与就业中很难获取岗位的认可,无法有效地融入社会和行业中,经常出现跳槽等现象,也使企业人才队伍严重不稳定。另外,高职院校还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各行各业高速发展背景下,许多职业都存在后劲不足的现象,从技术上无法有效攻破,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从高校毕业走入教师岗位,并不具备行业内的实战经验,虽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应用技能不足,特别是在技能创新与研发领域,因此也造成教育工作存在与社会服务能力不匹配的现象,导致产教融合教育理念的搁置。
该研究主要是对开放性体系进行分析,同时明确了开放体系的平衡无须专项有序的演化过程,并根据信息散逸架构方式说明,由于开放系统的平衡态之间彼此隔绝,并不断地与外部进行着物质和信息互动,同时一旦外部的影响超过了一定阈值,就能够利用自身的力量形成自组装状态,将体系由原始的无序状态自发地转化为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宏观秩序态,产生了全新的、相对稳定的信息秩序架构方式,在这种非平衡态的信息秩序架构方式下,就产生了信息散逸架构。产教融合也可以作为开放系统。在进行产教融合机制研究中,要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放在市场经济的系统中分析,明确外部环境给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优化带来的效果,通过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信息置换,从而获得内外部的平衡。
从系统论的基本理念角度分析,将处理目标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其根本目的在于以系统为核心,从本质上说明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以对系统整体的把握来实现最优的目标。产教融合中的企业和学校子系统分别承载着产业与教育的基本责任,随着产教融合的全面推进,受到环境保障与子系统的利益驱使影响,每一项系统都具备相互渗透和互补的作用。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上个世纪60年代所产生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壮大,影响美英等国的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有助于实现企业发展和管理模式改革。该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是搞清楚利益相关者是谁、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基础和合理性问题。我国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普遍存在企业参与感不强、学校动力不足等问题。深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无法解决各利益主体的现实问题。为此,利益相关者理论也会对解决产教融合主体动力不足缺乏利益激励等问题提供帮助。
产教融合系统包含学校、企业、政府、行会等多个主体,各主体互相影响、制衡、促进,要激发机制最大效率,就要充分考虑各个主体的利益,互相成就。例如,企业想通过产教融合获得好的员工、先进的技术等,学校想通过产教融合吸引企业投入、提升办学条件,促进内涵发展、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等。只有关注各个主体的需求,谋求整体利益,才能激发产教融合的动力,推进融合的发展。
产教融合动力机制体现的是跨界合作理念,反映了各方利益主体作用于产教融合系统上各力的总和。融合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的支持,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平台的共享共建。
产教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阶段和区域都有不同的特点,参与的主体在融合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需求。因而要立足于区域,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地来制定合适的融合模式。我国有很多产教融合的成果范例,可以学习,但不能生搬硬套。
结合耗散结构理论、系统分析理论、利益相关者等理论,根据动力因子融合的逻辑顺序来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产教融合的动力激发阶段、产教融合的动力合成阶段以及产教融合的动力保障阶段。不同阶段产教融合的诉求重点不同。
产教融合动力激发机制是确保产教融合动力机制运行的前提条件。动力激发机制包括外部和内部因子的激发。外部动力激发因子包括政府的政策推动、高职学院办学竞争压力等。政府须强调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从教育领域到产业领域,赋予产教融合改革战略站位新的高度。通过出台利好政策措施,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给予产教融合发展的便利条件。高职院校目前面临的生存发展压力也是主要的外部动力激发因子。高职院校目前面临生源、资金、学生就业、专业改革等现实困境,与企业深化融合,能提升学校的就业,促进学校转型,深化教学改革,提升竞争优势。内部动力激发因子主要包括产教融合的两大主体:企业和学校。企业有获得人才、技术的需求,学校有加强内涵建设、人才培养对口、企业资金资助、服务地方经济等需求。学校与企业注重的方面不同,在融合时要兼顾两者利益,建立利益平衡机制。企业通过产教融合可获得对口的技术人员,提升员工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与学校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升企业转型升级能力,提升企业知名度。而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产教融合获取资金、师资、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有效对接产业链,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实践和社会服务能力。
产教融合动力合成机制主要指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各主体之间相互协调、彼此调整,有共同的行动目标,通过集聚效应发挥合力作用。完善产教融合动力合成机制要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建立企业和学校的共同融合目标。职业教育具备职业性、跨界性以及教育性的特点,为了有效落实产教融合,为社会培养高水平技术专业人才,必须要求企业充分参与进来。结合当前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来看,往往存在学校积极性较高,但企业参与感不强的现象。作为市场经济的主导者,企业发展的核心就是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但其对于高职院校开展的人才培养计划的认识并不高,认为人才的培养就该由政府和学校来完成。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压力不断提升,人才竞争环境不断加剧,只有良好的人才队伍才能够帮助企业得到更好发展。企业必须完善自身发展的关键要素,同时做好与高职院校的教育配合,重视学校教育合作目标,发挥出自身的主体意识,与学校深度合作,开展优势和资源互补,创造良好的教育价值。此外,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引导下,企业还要明确当前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高职院校的优势,积极找寻最佳的合作教育目标,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本理论和技术资源,与学校共同培养所需人才,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扩大自身人力储备,提高用人效益,规避用人风险,推进企业综合水平稳步提高。作为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也应利用现有资源,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产教融合动力保障机制是保障动力生成的有效机制,包括法律、制度、经费等保障机制。政府部门要致力于优化产教融合的发展环境,发挥产教融合的先行先试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实施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和产教融合大样本试点,推进产学协同育人项目;进一步强化中央财政的专项引导作用,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健全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杜绝经费的无谓流失和浪费,完善产教融合经费管理制度,减低产教融合的经济成本,合理规划产教融合经费的使用和分配;在融合过程中,企业与学校之间要签订合同,使产教融合有法律保障,合作各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学共赢、协同发展的原则,确定合作项目,如共建共享校企共同体基地、共建共享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建混编教科研团队、推进学徒制人才培养、优先推荐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等,依协议履行义务,各司其职;建立奖惩制度激励或震慑各产教融合主体积极参与产教融合,通过管理制度规范产教融合主体行为,有效地促进资金、项目、信息的衔接与融通,促进不同实施主体间沟通对话与交流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