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 冷 静 罗 俊 唐孙茹 王春玲
信息化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
李 静 冷 静 罗 俊 唐孙茹 王春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发展也逐步成为现实需求。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化课堂教学能快速、高效地获得教学资源,为教师和学生带来新的教学体验。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其教学质量成为新的关注点。文章结合高等院校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现实,阐述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信息化;教学;质量保障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化课堂教学将快速、高效地获得教学资源,为教师和学生带来新的教学体验。尤其是在形成性评价方面,信息化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有很大的优势性。“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的育人理念、一流的教学标准和一流的质量保障,是培养一流人才所必须的条件支撑[1]。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这是顺应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我国实现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现实需要。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保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构建信息化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又成为新的关注点。
信息化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化环境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和督导队伍信息素养提升,信息化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2020年新冠疫情的发生,加速了信息化课堂在全国高等学校范围内的推广和使用,无论是线上课堂还是线下课堂,信息技术都已经深度融入了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但是,随之而来的质量保障问题日益突显,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如何保障课堂的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当前信息化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痛点、难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目前高校的信息化课堂环境建设,已经远远超出了多媒体教室的发展水平,智慧教室的建设成为了发展方向。但由于智慧教室的建设涉及传统布局调整、物理环境感知设备部署与联动、后台支撑管理软件系统建设、学习行为评估模型构建与数据分析、教学反馈等一系列复杂工程,需要高校大量的资金投入。各高校在信息化教学提升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尽相同,信息化管理机构和人员队伍的建设也有很大差异,最终导致各校之间以智慧教室为标志的信息化课堂建设标准及规模各不相同,推广应用水平落差较大。特别是我国东部发达地区院校与西部地区普通院校在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上,相差甚远。
当前,教育信息化已经迈向2.0时代,教学资源成为教学质量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可用于教育教学的资源种类过多,功能过于分散。各个平台有不同的教学资源,学校自己也在建设本校的教学资源,一线教师使用不同的教学平台及教学资源,没有进行整合和规范化管理,这给教学资源质量的监控也带来了一定难度。学生在众多平台之间来回切换,也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有些教师教学课件、视频等不为教室多媒体设备所兼容,上课的时候手忙脚乱,各种突发现象层出不穷,归根结底,是学校信息化平台的管理能力不足,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导致信息化教学资源分散、混乱,信息共享更无法实现。
传统的基本应用技能在信息化时代已不足以满足教学的需求,信息素养成为了高等院校教师的重要素养之一。但是部分教师特别是年纪大的教师,习惯了一本讲稿、一个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不愿主动在课堂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更不愿意采用“对分易”“雨课堂”等现代教学工具,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时答题、多屏互动、“弹幕式”讨论互动形式,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台下各忙各的,脑电波跟教师的授课不在同一频道。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由于工作需要,高校要求教师需要学会线上教学模式,但无论线上线下,无非就是以PPT展示为主,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教师只会简单利用互联网平台、多媒体将知识予以传授,而“未能结合线上教学的特点细化教学任务、安排线上活动、明确过程考核”[2],不能发挥信息化教学的最大优势,从而导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也将成为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考核标准,教师信息素养的高度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成为了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条件之一。同时,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也会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带来积极的影响。
信息化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的不同在于:传统课堂以“教”为主,而信息化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如“雨课堂”。因此,衡量信息化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更应侧重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和对教学的反馈,突出学生潜质潜能“被开发”和对教学内容“内化”的程度,教学质量评价的重心是“评学”,不是“评教”[3]。传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多为“评教”或“评课”,是对“教”的评价,评价标准大多针对单边的教师知识传授活动,如教师教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普通话、板书设计以及多媒体使用情况等,而少有学生参与学习的相关评价指标,这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传统教学质量观的反映,背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本质需求。
教学督导工作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督导队伍多由退休教师组成,年纪偏大,存在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理解、应用的能力不足,以及信息化理念滞后等问题。教学督导在听评课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对教师使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情况进行有效指导和评价,影响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影响了一些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我国东部、西部之间,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之间高等教育投入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高校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是不管如何,各高校都应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遵循高校数字校园建设相关标准和规范,立足本校实际,做好信息化建设投入的预算,满足校内开展信息化课堂教学要求,也满足课堂教学监控、反馈的信息化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应积极推进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不断升级、完善,补齐现有智慧教室等课堂教学基础设施短板,提升课堂教学信息化资源共享、互动教学及学习支持服务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学情分析和决策评估信息化反馈水平,进而逐步提升现有课堂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智能化技术支撑和服务水平。西部地区的普通院校,投入资金有限,无法满足智慧教室的建设需要,可以在多媒体设备升级改造、智慧黑板上下功夫,满足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首先从政策上进行引导。学校应修改原有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绩效考核办法等,提高线上教学工作量权重,加大对优质线上开放课程的奖励力度,激发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建设更多的优质网络课程[4]。其次,学校要建设教师直播、录播、点播等功能的一体化平台,既支持开展相关的师资培训,也为教师录制教学资源提供条件。最后,学校要根据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发展要求,从学校层面对国内外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遴选,加强对网络教学资源使用的监督力度,引导教师科学合理使用网络教学资源,避免由于教学资源的分散、不规范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以“未来教师”为目标,系统化推进在职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培养。一是夯实基础,建立较全面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在线培训资源。搭建集教师信息化学习、教学使用及培养管理的复合平台,构建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维度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5],实现教师信息化培养的泛在化、个性化,夯实教师教育信息化培养的基础能力。二是制度保障,健全教师信息化培训制度。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准入条件,一般要求是通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教学理论科目考试,教育教学能力测评和普通话测试,目前很少高校把信息化培训和考核作为教师上讲台的准入条件。建议高校在青年教师上讲台的准入条件上,把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培训、考核纳入授课推入条件,规定青年教师必须在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达到一定要求,才能上讲台授课。对于年长的教师,应在职称晋升、绩效考核方面,对信息化教学技术培训学时有一定的要求。只有在制度方面加强引导和规范,才能不断激发专业教师参与信息化培训的兴趣和将教育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的热情,才能更好地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三是以赛促练,积极推广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的优秀案例。举办或参与各级各类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大赛,通过以赛促练的方式检验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效果。同时,在学校内广为宣传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的优秀案例,通过集体备课、开设示范课等,逐步推广信息化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以评“教”为主,指标主要围绕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进行测量。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师生的同频共振,是以学生成果为导向的价值追求。因此,信息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不仅仅是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纳入评价标准,还应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理念的综合体现。信息化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修订,应广泛调研,找出现有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不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修订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把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优质教学资源的应用纳入教师同行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标准、督学听课标准,同时还要体现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和对教学的反馈,体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运用程度,从评“教”为重点转为评“学”评“教”并重。
教学督导是高校教学工作中一支活跃的队伍,担负着教学工作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的任务,不仅对稳定教学秩序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教师的良师益友,对提升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有重要作用。一支具有良好信息化素养的教学督导队伍,是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直接推动者、引导者。要提升教学督导队伍信息化素养,首先要优化督学队伍结构。督导队伍的组成,一般由学科专业领域内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组成。学校可以在校内遴选具有现代教育技术专长的人员,增列为教育技术专长督导人员。也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优秀青年一线骨干教师入到督导队伍,从而使督导队伍年轻化。年青督导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可以带动年长督学学习先进教学技术。其次是要加强对督学队伍的培训,邀请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对督导队伍进行专题培训,努力提高督学队伍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应用和评估的能力。
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海量的数字化教学内容,如题库、课件、视频在课堂上的使用,以及授课过程大量信息的传播、储存、管理、监控,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这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搭建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形成分层分类、全员覆盖、互连互通的网络体系,让每位教学管理人员,以及每一名教师、学生、督导成员都拥有智能的终端,做到资源的实时共享、及时更新,实现组织的整个运营流程完全电子化,做到管理的精细化、专业化,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比如建设督导信息化工作平台,将其作为对接学校教学管理平台的子模块,不仅可以监测课堂教学工作、反馈督导评价意见,还能连接教学管理部门查看相关资料,如教学进度、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实现督导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同时也方便其它职能部门收集、分析和运用数据,在教师晋升、职称评定,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决策支持。
信息化课堂建设并不是单独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学校的顶层设计,各个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教研室多个层面多个角度的统筹推进,需要教师的配合和参与。学校要加强规划和统筹,职能部门牵头推行实施,二级学院和教研室协调合作,在信息化课堂教学的评价、激励、条件保障等方面形成相互配套和衔接的机制,做好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建设,统一相关标准和规范,避免一些部门或职能模块形成信息孤岛,避免教师单打独斗以及在课堂教学上的各自为政,才能形成信息化课堂建设的合力,推动信息化建设稳步前进。
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2020年疫情的发生,加速了这个发展进程。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的当务之急是顺应发展需求,统筹推进,通过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鼓励教师建设和使用优质教学资源、构建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体系、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搭建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等,系统解决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创新信息化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1] 胡涛,陈平,王晓川,等. “双一流”背景下综合性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郑州大学为例[J]. 大学教育,2021(1): 27-29.
[2] 李婷. 高校线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探索与反思[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0,20(3): 42-47,65.
[3] 赵作斌,黄红霞.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及评价标准新论[J]. 中国高等教育,2019(8): 45-47.
[4] 彭巧燕. 地方普通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构建[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41(5): 144-148.
[5] 陈金梅,蒋凤艳. 从“培训”走向“培养”: 论高校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J]. 学园,2019,12(1): 83-85.
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Informatized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formatized age, the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has gradually become a realistic demand. In contrast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the informatized classroom teaching can quickly and efficiently obtain teaching resources and bring new teaching experience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 How to construct the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the informatized classroom teaching has become a new focus. Combining with the reality of informatized classroom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G642
A
1008-1151(2022)11-0157-03
2022-09-16
2019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信息化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19GJA204)。
李静(1993-),女,陕西汉中人,广西中医药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
王春玲(1971-),女,广西上思人,广西中医药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中医药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