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策略

2022-02-14 04:34:16单云超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34期
关键词:立德案例法治

单云超

(芒康县嘎托镇第一小学 西藏芒康 854500)

小学生认知能力薄弱,但却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与好奇心,这就彰显出塑造学生价值观念的必要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教育,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做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研究工作[1]。

一、立德树人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1.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

小学生首先要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和交流,懂得沟通的方法,知道知错就改,拥有反思自我的基本品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包含了很多与做人、做事相关的知识,比如有关尊重他人的知识,通过概念和案例教会学生如何尊重他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本上也有有关礼貌待人的知识,这些都是和做人、做事相关的知识,教师应该能够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去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2.拓展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

小学生的视野很重要,因为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不是很重,而且学生在该阶段的好奇心最强,探索欲最强,这个时候最适合通过教学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将立德树人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必然会将很多案例引入教学中,使整堂课的知识丰富起来,这些案例对于学生来说充满神秘性,是学生之前没有见过的,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能力,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般都是从培养学生对事件和案例的分析开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通过真实案例来展现这门课的立德树人的教学功能,分析案例的过程就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解释现象的能力[2]。

二、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僵化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模式僵化的情况,传统教学课堂上基本以教师播放相关课件视频、照着教材念书为主。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也会逐渐对本课程产生敷衍的学习态度,由此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2.理论与实践脱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希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更是希望学生在行为上学会自我约束,积极践行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知识内化将所学知识最终转化为各种技能。而在当今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教师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带领学生进行实践的运用,从而导致理论知识缺乏说服力的情况出现。

这样一来,在给学生造成理解困难的同时,也难以让学生真正完成行为上的转变。由此,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仅停留于表面,无法根据自身实践所得到的深刻体会来形成坚固的思想堡垒,教学成果见效甚微。

3.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的持续推进使得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而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往往是以教师“一言堂”贯穿始终,从教学进度到教学内容等全由教师安排,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地位,很难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减少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3]。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策略

1.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开展立德树人教学的主要阵地,所以要发挥好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引导作用。教师要理解全面教育的理念,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作为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天提醒自己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是给学生传授基本的思政知识,也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提高考试的成绩,还需要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地展开教育。

教师还需要做好学科交叉的工作,持续学习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的知识。比如,历史这门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关系非常密切,教师在课后应该多花时间去学习,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够很好地通过历史知识来引导学生掌握立德树人的道理。例如,教师在讲授《踏上强国之路》这节课知识时,本节课内容所讲授的是有关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知识。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中国的近代史发展中,中国人民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富强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将中国近代史中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辛亥革命、维新变法等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让学生认识到由于中国近代国力衰落导致侵略事件的发生,学生在学习革命先辈对中国发展的探索之路时,让学生意识到中国走向强国之路是非常艰辛的。在真实的历史事件的引导下,学生对强国之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民族意识,培养学生爱国的思想情感。

教师要做好对真实案例的引导工作,真实案例很多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或者和学生所处的时代联系密切,对学生来讲很熟悉也很容易理解。例如,在讲授《健康看电视》这部分知识时,教师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喜欢看的动画片进行教学。教师给出一个案例,某名小学生由于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过长,对视力造成了一定影响。教师还给出另一个案例,某名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看电视的时间,所以常常无法完成作业。这些案例都能够给小学生起到警醒的作用,告诉小学生可以适当地看电视,但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在立德树人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够忽视教师对教学的引导功能[4]。

2.结合学生实际引入立德树人内容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融入立德树人的知识时,教师应该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展开教学。因为生本理念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够将立德树人知识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身边的案例说出来,让学生发表意见。例如,在学习《正确认识广告》这节课时,教师先但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见到了哪些广告,有的学生说出了电视节目中常常插播的广告,这些广告的画面都非常的华丽而且清晰,有的时候对一个商品的介绍过于夸张,比如“无效退款”“三天见效”“一粒见效”等词汇,这些词汇对于消费者来说非常吸引人,但是产品是否真的有效呢,这需要认真考量,所以不能够盲目相信广告。还有的学生展示生活中一些虚假广告危害人们健康生活的案例,告诉我们应该要诚信为主,不能够进行虚假宣传,要实事求是。还有的学生将生活中有的商家随处张贴广告的行为作为案例分析,这种随处张贴广告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会影响市容市貌。

在讲授《安全记心上》这节课知识时,教师将马路上交警监督电动车和摩托车车主戴头盔的案例展示出来,并给出自己的意见,交警监督大家戴头盔并不是故意为难车主,而是要求车主遵守交通规则,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教师让学生自己将身边的案例展现出来,学生自主分析,教师进行归纳,其中立德树人的知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价值,彰显了《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德育功能。

3.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适当地对学生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政知识,在活动中掌握立德树人的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做人道理。例如,在学习《团团圆圆过中秋》这节课时,中秋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我国是非常值得庆祝的节日,中秋佳节象征着团圆,同时中秋佳节也有很多传统文化。小学生所积累的立德树人知识结构中,应该要包含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要认识并理解传统文化,同时还应该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教师在课堂上开展了一次教学活动,活动包括以下环节,首先,要求学生搜集与中秋节相关的神话、历史资料,理解中秋节的来源;其次,让学生设计自己最喜欢的中秋节月饼和灯笼,整理不同地区的中秋节文化习俗;最后,让学生联系近些年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说说对天宫一号、嫦娥二号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搜集资料,举手发言都非常积极,班集体的学习氛围非常融洽。例如,在《学会沟通交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到学生对于学习和生活的情感发育的变化,并发现其中可能蕴含的问题苗头,帮助学生梳理学习、生活行为所带来的烦恼和快乐,并启迪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学习观,正视学习问题,掌握更科学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思想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教师应当尊重并接纳学生的情感呈现,并给予其充分的情感释放空间,在相互理解和相互沟通的前提下,发挥学科的思想和人文功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建立起学习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感[5]。

由于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教师充分结合生活情境来开展教学,可以较好地唤醒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并与其内在价值观念产生共鸣,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也能在学习兴趣的主导下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例如,情境的构建可以从时事热点、议题教学和学科知识的整合三个主要方面着手,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交互使用。在《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时事热点来开展教学。比如,通过让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让学生领略共产党对中国的解放与腾飞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用巴黎和会时中国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引入,对比现在祖国的逐日崛起,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更加有话语权。现实化情境的合理构建拉近了书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有助于促进其在学习中培养主动思考和探究的学习习惯。

4.主动挖掘生活元素

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核心素养内涵。教学来源于生活,更应该回归于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多的教学内容较偏向于理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书本中的理论,在实践中领悟核心素养内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小水滴的诉说》这一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在校园或是每个人家中开展有关水资源使用情况的调查,通过播放相关纪录片和统计调查数据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和节约用水的重要,由此让学生在实际调查中真正领悟节约用水的意义,促使学生养成节约、珍惜水资源的良好生活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新课改提出要关注学生发展,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思考与学习的习惯。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多与学生进行互动,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提高课堂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网络新世界》这一课时,将课堂交给学生发言,通过设置一系列与网络生活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我们究竟该如何合理利用网络。同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网络生活的利与弊,之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发言,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告诉学生网络带给我们的利弊性以及正确的上网观念和上网方法,促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来深刻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的真正含义,最终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做到文明、适度上网。

结语

总而言之,立德树人的教学工作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内容,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掌握《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与德育的关系,针对立德树人内容展开有效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思想品质。

猜你喜欢
立德案例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38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