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侠
(长春市九台区师范附属小学 吉林长春 130500)
实践出真知,语文课标提倡课堂内外交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并增加学生练习汉语的机会。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内外大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实践性人才。
语文课程与实践活动要特别重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内容的确定应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把世界作为学生的教科书,所涉及的不仅是文本内容,还要广泛地在生活、自然和社会中寻找乐趣,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注重非文本内容的习得与感悟。自然风光、花鸟鱼虫、传统文化、劳动体验、风土习俗、新闻热点等均可作为学习和活动的内容。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呢?
部编版语文向同学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了孩子们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但有的问题往往只靠一两节课内学习,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于是,延伸到课外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可以很好地帮助同学们答疑解惑[1]。如我在指导课文《毛毛虫》时,学生都被这篇课文吸引住了。“松毛虫为什么一个跟一个地绕圈走?”“松毛虫还喜欢吃什么?”“昆虫有多少种类?”“昆虫具有什么典型特征?”七嘴八舌的你一句,我一句,安静的教室立刻被学学生们“有关于昆虫”的话题掀起了热议声音所淹没。
为了求证课文中讲述的是否真实,课余时间,有几个淘气的孩子居然捉来几条松毛虫拿到教室里开始了探索试验:他们想尽办法避免松毛虫一个跟一个地绕圈跑,上网查阅松毛虫喜欢吃的树叶,然后用树叶引诱松毛虫彼此分开,结果却跟书中阐述的结论一样,孩子们都开心地大笑起来:有的说,这真是一群顽固不化的笨蛋;有的说他们能够团结一心,坚定信念,至死不渝,这种精神值得表扬。课后,我引导孩子们根据这次实验写写自己对松毛虫这种精神的看法,同学们各抒己见,各种查阅,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又培养了孩子们语文表达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的小脑袋了经常会塞满各种各样的问号,他们学习一门课程时,往往并不局限在一门学科当中。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同学们对于壁虎断尾巴这一现象特别感兴趣,他们纷纷提出:还有哪些动物的尾巴断了能够长出来?为什么?我鼓励他们先大胆猜想,再动手求证。他们有的动手查资料,有的问大人,有的找出一些科普书籍。知道壁虎的尾巴自截是逃避敌害的一种“本领”,断裂下来的尾巴,因为神经和肌肉暂时未死,它就像活的一样可以在地上颤动一段时间,而壁虎可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转移敌人的“视线”。
除此之外,他们还行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听妈妈说蚯蚓和蛇的尾巴断了也会像壁虎一样长出来的。针对这一现象,有的同学还想到了人类,人类的有些组织和器官坏了能够自然修复的,有的小朋友甚至提出如果人体每个部位都能像壁虎的尾巴一样,断了依旧可以长出来,那该多好呀。我想:这也是许多生物学家以及医务工作者正在攻克的难题吧?我鼓励他们从小多读书,涉猎更多学科的知识,长大了解决更多的难题,为人类和大自然造福。
新版课标在课程理念第三条强调: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建立文化自信。
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入挖掘教材,把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合,在课内外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探讨,自由地交流总结,勇于把语文从课程中学到的丰富知识放到开放的综合实践中来,这样一来,学生的收获会远远超乎课堂所获,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2]。
如,在教学《豆腐颂》这一课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以豆腐为主题开展调查实践。我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由他们自主决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促使学生了解豆腐的加工过程、发展历程等等。
生活即作文,平时很多同学苦于作文没有素材,这一活动的开展促使了许多同学《豆腐情缘》《神奇的小豆子》《豆子奇遇记》《豆腐十八变》,他们根据《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创编新作文,改写五粒豌豆的不同命运。这些作文生动有趣、见解独到、妙趣横生。《豆子奇遇记》中写道:那些可爱的小豆子们一路唱着歌,来到一户贫苦的老伯伯家,老伯伯把他当成宝贝,舍不得吃,种在地里,秋天到了,老伯伯的豆子成熟了,他收起来,放在自己的枕头底下,夜里来了一伙强盗,豆子兄弟从此分崩离析,遭遇了不同的命运……
每册书中都设有“综合性学习”专项训练。小学语文课本中循序渐进地编排了传统节日和习俗,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三首古诗。并且古诗三首这一单元学习后还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针对三年级下册的中华传统节日综合性学习,我鼓励同学们分小组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个星期后汇报展示成果。课余时间,同学们按照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分别组队,他们通过访问、调查、查阅图书资料等途径来深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有的小组以故事的形式展开汇报:如乞巧节的传说: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乞巧节,又称七夕节,始于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日。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天上的织女将会与牛郎在鹊桥相会。凡间的妇女也会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巧艺,因为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少女们虔诚地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故称为“乞巧”。七夕节习俗节日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同一个七夕节,各地节日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异彩纷呈,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演绎着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
有的小组以灯谜的方式展开对元宵节的了解。
1.谜面:老越(趟)一走开,完全就变样。(打一食品)(谜底:元宵)
2.迷面:元宵出门赏灯。(打一日常俗语)(谜底:外行看热闹)
3.迷面:煤球和元宵一样。(打一成语)(谜底:黑白不分)
有的小组以劳动实践开展了对“过年”的了解。他们不仅从长辈那里知道了关于“年”的传说,还上网查阅了有关饺子的感人故事:相传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看到白河两岸贫苦百姓面黄肌瘦,不少人耳朵冻伤溃烂,他非常怜悯,于是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在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帮助百姓解除病痛。通过查一查、看一看的实践活动,同学们对于过年吃饺子有了进一步了解。
有的小组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中秋节和重阳节。
教师利用综合实践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挖掘资料,将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课堂内外交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练习汉语的机会。学生从学校到社会和生活的发展过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形式的选择应根据活动内容,尊重学生的需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兴趣,体现实践的多样性[3]。
(1)利用综合活动进行故事新编。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深得学生喜欢,也适合学生进行再创造。如《狐狸和乌鸦》《龟兔赛跑》《农夫和蛇》,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搜集到图书馆、书店,上互联网查阅、搜索,向亲戚朋友请教,编写一些主题鲜明的新故事。如,一位同学这样改编《新狐狸和乌鸦》,当乌鸦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食物被狐狸抢走,很不甘心。他要寻找报仇的机会。他首先找来一些小鱼,再用松脂把它们粘在一起,然后把它涂成红色,看起来有些像肉,闻起来还发出阵阵香味。乌鸦嘴里衔着那块‘肉’在天上飞着,眼睛不时地瞄着森林里的活动。此时,狐狸已经很久没有吃东西了,忽然闻到了腊肉味,又看见是在乌鸦的嘴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乌鸦大哥,你手气真好,又偷到了一块肉呢!”狐狸笑着说,“小弟已经很久没有吃饭了,您能不能把这块肉分给我半呢?”
乌鸦见状,便停在了一个树枝上,说:“那好吧,但是你得自己上来拿。”说罢,乌鸦真的飞了起来,还把一整块肉都留在了树上。狐狸看见可高兴了,心想:乌鸦又被我的甜言蜜语给打动了,这个傻瓜!狐狸一边想,一边拼命地往树上爬。
就在快要到树顶的时候,乌鸦突然飞了回来,使劲摇着树,狐狸没扶稳,猛地掉了下来!
“哎呦!疼死我了!”“乌鸦,没想到你也敢耍我了!”
狐狸一边大声叫着,一边不停地骂着,“狡猾的乌鸦,看我不吃了你!”
“狐狸,你还记得上次你耍我的情景吗?”乌鸦冷笑着说,“我只不过是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已!”
结果,狐狸被乌鸦狠狠地惩罚了。现在还疼得躺在地上打滚呢。
老师范读了这个故事,同学们脑同大开,创编了很多版本的《龟兔赛跑》如:通过上一次的龟兔赛跑,兔子由于睡觉、偷懒等原因而输了比赛,于是他觉得不服气。于是,兔子便对乌龟说:“如果再比一次,我是会赢你的。”乌龟想:比就比,我还怕你不成?于是,乌龟便爽快地答应了。
森林里的动物们听说又要来一场龟兔赛跑,都饶有兴趣地来到河边观战,纷纷为乌龟加油。
新的比赛开始了。随着大象裁判的枪声一响,兔子箭一般往前跑,而乌龟却慢吞吞地向前爬。当乌龟爬到一片树林时,他的战鞋派上了用场,只见乌龟悄悄地按下鞋上的红色按钮。它就像一阵风一样,顿时跑得飞快,一转眼就不见了。
乌龟来到小河边,轻轻按下鞋上的蓝色按钮,他马上游得比鱼还快。一眨眼,乌龟就游到对岸了。而此时的兔子还在中途飞快地追赶,累得气喘吁吁,但离终点还是相去太远了。
这时,乌龟过来了,得意地对兔子说:“兄弟,要想赢得比赛,我劝你还是动动脑子,你得用点高科技的吧!”
听了故事,同学们不难发现要想创新就要打破定势,突破传统。同学们创新的火花一次又一次地被点燃,于是一篇篇不同思路、不同版本的《守株待兔》《盲人摸象》等故事接连不断地横空问世了。
(2)让学生改编成课本剧,并担任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如,在学习《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可引导学生把课文改写成课本剧,并分角色进行表演,有的当演员,有的准备道具,有的当导演,同学们各司其职。在学习《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中,有的愿意演胡萝卜先生,有的同学愿意演鸟太太;有的喜欢故事中小男孩的角色。在各种题目和性格的饰演中,同学们把握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性,提高了他们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的灵活性,增强了学生进一步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搜集整理以及使用资料的好习惯,从中也进行了提高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3)讲故事的环节。故事总是学生们的最爱。让学生讲哲学故事,理解人生哲学;让学生讲智慧故事,做聪明人;让学生讲述历史故事,了解国家。如学习了《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一文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读智慧故事、讲智慧故事、做智慧小公民”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内容,拓宽了视野,在实践中积极动脑,不再遇到难题就找大人。
(4)辩论会。辩论是锻炼口才的一种好形式。学生往往能在激烈的思辩中飞扬个性,在“唇枪舌战”中锤炼语言。例如,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对于“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这一话题同学们展开辩论。有人认为:班干部轮流制比较好。因为班干部轮流制打破了原来的“终身制”,它面向全体学生轮流制会给所有学生一个公平的机会,班干提高了我们的积极性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同等的机会和锻炼的舞台。有的认为应该由最合适的同学长期担任,这样的学生做起事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有的学生干部们学习很好,但工作能力不强,私心重,这样会给班级管理带来不好的影响。只有那些有能力的同学才能协助老师把班级工作做好[4]。有一少部分学生在同学面前讲话都会脸红,也没有什么组织能力,但在小组辩论中也不甘示弱,他们及时地补充一两句也起到了互补的作用,各小组发挥各自的特长,才能齐心协力,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
六年级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课中,我引导同学发现两小儿辩论的出发点,总结语言特点,第一要做到言简意赅,如课文中可见辩论优点之一:语言简洁,事中见理。优点之二: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我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同学们有理有据地在实践中发表见解,让辩论逻辑性更强,语言更加严谨,大大地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5)“五小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步入高年级以后,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日益增高,教师可以给他们拓宽活动的平台。
班级可以设置“我爱发明”“我是小摄影师”“我来演一演”的活动,尊重学生的需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趣味性,体现实践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走近千家万户,照相人人都会,二三年级的同学打开摄像头卡卡卡,一组人物便近在眼前,他们喜欢用相机记录他们喜欢的生活,如果综合实践,大家分成小组,走进秋天,他们一定会欢呼雀跃。田间地头的收割机,满脸挂着丰收笑容的农民伯伯;果园里又大又甜的苹果;玛瑙般的葡萄;金灿灿的鸭梨都会成为他们镜头里的宝贝;奶奶的小菜园,白菜小姐,胡萝卜先生,辣椒女士都会粉墨登场,镜头下当然少不了胖嘟嘟的笑脸,少不了跟着小摄影师跑来跑去的小狗……这一系列的摄影活动,必然让孩子们有交流的话题:哪张照片好看,哪张照片有趣……茶余饭后,他们一定会拿出来说一说,比一比的。
在高年级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成为小记者并学会采访;学生可以做小发明,写小论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成为小导游,介绍家乡的巨大变化;可以引导学生成为小设计师来设计各种海报;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周围环境。
如介绍家乡小河,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在我的家乡有一条融入我整个童年乐园的河流,就像母亲的歌谣,时时萦绕在我的心田,他是我记忆的河。
它位于家乡的南面,大家亲切到都叫它小南河。
春天来了,冰雪融化,汩汩地小河日夜流淌,唱着那只动听的歌。河的北面是垂柳扶岩的河堤,堤岸脚下是五颜六色的花朵,在阳光与河水的影射下无比灿烂,就像无数的笑脸,微风荡起此起彼伏,身在其间心儿也随之翩然舞动。南面是宽阔的银白色的沙滩,干净、宽广、厚实,就像母亲的臂膀,亲切而温暖。
一群群小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透明的小虾在水草中嬉戏,孩子们用露了底的盆子套上网兜轻轻地放在水草中,里面放上蚯蚓,静静地等待虾儿偷吃,运气好时一次能捉十几只手指般长的是虾儿。勇敢的小男孩,把手轻轻地伸进河岸边的水草中,时不时从中摸出一条条的鲫鱼,这可是难得的美食,如果再采些野菜,煎上几条小鱼,的的确确称得上是“人间美味”了。
夏日的小南河热闹非凡,知了在草丛里歌唱,蟋蟀在这里弹琴,河两岸青蛙的一唱一和,荷花有的已经开放,有的饱胀得马上要破裂开似的。一阵微风吹过,花香四溢,沁人心脾。姑娘在溪水中的青石板小桥上,一边洗着衣服,一边嘻嘻哈哈地聊着家长里短,旁边是光着屁股的小孩在水中泼水嬉戏。而我更喜欢在溪水中梳洗我的长发,然后静静地坐在河边,闲看天边的彩霞,落日的余晖映照在河水的涟漪中,一圈圈地荡起,那美丽的一刹无比的惬意,宛如梦境。
一阵秋风吹过,河两岸的稻子成熟了,金黄金黄的,在微风中稻浪此起彼伏,好像再感谢小河母亲般哺育,夜幕降临斜阳映着稻浪照射在小河上,河面波光粼粼,异常美丽。
如果你到家乡做客,吃上一碗白米饭,就上一口小江鱼,唇齿之间回味无穷,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热情好客的东北老乡一定会骄傲的给讲一讲小南河的故事。
新版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不断挖掘语文教材,让语文课堂更接地气、更丰富多彩,要不断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孩子们爱上语文、更加喜欢祖国的语言文字,树立文化自信。这也是新课标倡导之一[5]。
总之,语文学科和综合实践课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学生对课本上的文字更加有趣、更加生动立体。在头脑中就会形成、更高级的知识信息,从而发挥着系统教育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课程整合方面不断探索,积极努力,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能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