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探究

2022-02-14 04:21:46张建方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33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文探究

张建方

(福建省漳浦县丹山中学 福建漳浦 363210)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原则

1.提问要有针对性

初中语文教师要意识到提问是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基础。因此,为了有效凸显提问的效果,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主动探究,提问首先需要具有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语文课程主题、主要内容与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知识点、相关篇目与细节,围绕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之处进行提问。以《邓稼先》一文为例,其教学目标包括:理解作者的基本思路,整体把握课文;赏析重点语句和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语言的表达特点,学习相关情感表达方式。根据教学目标与课文基本内容,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针对性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其基本思路有哪些?课文的六部分能否调换顺序?每一部分表达了邓稼先的什么品质?作者通过哪些方式描写人物?情感表达方式是什么?”教师从不同方面进行提问,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认识邓稼先,感受邓稼先的报国理想及勇敢与公正无私的品质等[1]。

2.提问需要具备系统性和逻辑性

提问设计是教学提问中的重要步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必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创新质量。教学提问的内容应当具备逻辑性、系统性,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给出的提示进行缜密的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获得思维养成的学习能力,并逐步形成良好习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因此,在设计中,教师应当保证该问题具有决定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让课堂教学可以按部就班地开展,并提升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提升[2]。

3.提问要有价值

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角度来看,当课堂提问可以实现有效提问时,课堂教学工作会进入高质量状态,这说明有效提问能够为课堂教学工作带来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首先,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进行思考,可以让学生获得思维引导,并产生足够的学习热情。其次,有效提问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构建优质的课堂教学环境,可以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反馈,并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助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最后,有效提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给教师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工作指明方向[3]。

二、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现状分析

1.提问质量不平衡

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在开展提问的时候,应坚持“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原则,以基础知识作为切入点,逐渐进入到知识理解、知识分析和知识应用层面上,最终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循序渐进提升自身的知识掌握、理解能力。但是就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现状来说,教师设置的问题过于随意,缺乏针对性,甚至有的问题学生仅需要查看书本、无须通过思考就能够获得答案。这种问题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难以实现课堂提问的价值。另外,教师在设计初中语文提问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以记忆性的问题为主,忽视了发散性思维问题的设置,难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无法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

2.缺少提问过后的等待期

提问作为一种课堂互动方式,其需要教师通过具有针对性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思维交互,促使学生思考,并在思考过程中完成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完成新学知识的理解和加工。虽然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语文基础水平,但当他们面对课堂上的新知识时,仍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这个时间就是课堂提问之后的等待期。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存在差异,所以他们需要的提问等待期也有所差异。其中思维能力较好的学生大概只需要30秒即可完成理解,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需要1~2分钟。但很多时候,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预留的等待期只有10~20秒,这会让绝大多数学生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问题的价值因此大打折扣。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看,无论教师出于什么原因没有预留足够的等待期,其带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这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工作深陷误区而无法自拔[4]。

3.内容讲解不够灵活

为了保证教学提问设计能够顺利完成,教师应该切实做好系统性分析,确保提问更具层次性,如此方可使学生学习的意愿更为强烈。然而从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来看,有些问题的设计是较为简单的,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给出正确答案,而这就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较为低下。当然,问题难度如果过大,那么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这对教学效率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些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时,未能做到灵活、深入,而且教学内容也没有实现延伸,教师、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进行良好的互动,这就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限制。

三、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

1.巧用合作探究,发挥学生思维内驱力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还需要教师能够运用各种鼓励手段,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开发并调动学生思考的内驱力。让学生去思考,去深度的思考,而不是用教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主观臆断,要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同学生探讨,同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哪怕多花一点课堂时间,也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要发挥学生思维内驱力,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当学生尝到思考的甜头与乐趣后,他在遇到问题时就知道用怎样的思考路径去解决。语文老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善用、会用、巧用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课堂提问来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不断发挥出自己的思维内驱力。思维内驱力的爆发,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深入开展;学生们在合作探究中表现得越积极,老师的课堂教学热情就越高,课堂提问的水平与频次也会相应提高,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品质就会得到提升,语文老师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也会变得更强[5]。

2.注意问题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探究,更好地解答问题与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强烈、最活跃和最现实的心理因素,当学生对学习或者某项知识产生兴趣时,就能够将兴趣转为学习动力,乐此不疲地思考与探究,直到找到答案。由于初中生的好奇心较强,对未知的事物或者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主要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提出趣味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最后可以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点评与总结。

以《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为例,该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运用科学的思维和简练的语言,先通过自然现象与民间谚语引入物候学,然后科学分析影响地区物候的因素,条理清晰、语言精准,结合实例娓娓道来。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工具截取《航拍中国》等纪录片经典片段,展示春去秋来的自然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趣味性问题:“布谷鸟开始唱歌了,它可能唱什么?你能模仿一下吗?结合课文思考,为何很多时候我们会感觉天气预报不准?我国不同地区的耕种时间与收获季节不同,种植的作物也不同,请结合本地的气候与种植的作物,思考上述现象的原因。”教师根据课文主题和内容,联系生活提问,能够让问题更具趣味性,引发学生认真思考与积极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点拨,最后结合图文进行点评与总结。

3.引导学生自我提问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基本上都是教师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回答什么问题,且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方式都是由教师自身决定的。这种提问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师在优化课堂提问的时候,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最终促使学生在自我提问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大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所谓是“一堂好课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的学生源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而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做好引导价值。具体来说,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教学目标、课文中的重难点、课文的矛盾处等设计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树立良好的模范,将自己平时设计问题的经验告诉学生,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一定的问题,引领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并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新的问题,并将其提出来。

4.创新提问内容,引入情景模式

语文教学除了具有传授知识的作用,还具备指引学生思想观念的作用。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绝大部分源于课堂所带来的思想引导。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在提问中蕴含内在思想,引导学生发言,以便及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其综合素质。此外,在进行提问内容的选择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该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巧妙地调动好奇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思考,从而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点[6]。

例如,在学习《三顾茅庐》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习课文,随后向学生抛出问题:为什么刘备会三次拜见诸葛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思考问题,分别把自己想象成刘备、诸葛亮。随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其发表个人意见。在得到了众多答案之后,教师可以将《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真正原因进行解释,但同时也要表扬那些积极发言的学生,肯定他们的答案,同时引出多样化、开放性结局的概念,让学生在未来进行问题回答时能够减少顾虑。在内容的选择之中,教师应当提问一些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理解的问题,让学生减少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同时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以此提升学习能力。

5.把握提问设计的基本原则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提问设计时,要将基本原则落实到位,确保提问不可过于随意,如此才能保证提问设计更具实效性,进而使育人效果达到预期。具体来说,首先要保证提问具有科学化,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要准确,而且表达清晰,对事物具有的客观规律要予以充分尊重,并要保证问题能够与教学内容真正统一起来。其次,要保证提问展现出常规化,简单来说,就是确保问题呈现出代表性,将问题的价值充分展现出来,设计出的问题必须要难易适中,并要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兴趣来完成问题设计,进而使其可以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愉悦感。另外,提问要呈现出启发性,也就是在对问题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各个方面进行思考,确保问题可以对学生产生引领作用,如此方可使学生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学习,教学效果自然更为理想。

6.注意把握问题难易度,使其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提问时,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较难或者较易的学习会降低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问题失去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的特点、每节课的重点和疑难点,认真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让问题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钥匙,并且能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问题设计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使大部分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得出答案。就像果树上的果实,在树下并非伸手可得,但又不会望而却步,只需要跳一跳就能摘到。能够让学生“跳”的跳板就是教师设计的思考阶梯。例如,巩固型的问题就选择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以此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发散型、创造型的问题主要选择让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回答,或者设计小组讨论,学优生带动学困生积极思考,拓宽思路;较为中等的问题,适合让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进行回答。这样可以全面调动班级整体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重视提问的艺术和问题的创设,给学生开辟绿色的美好的语文空间,让学生在这样的语文空间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培育健康而有吸收力的心灵,培育丰富而健硕的精神头脑。充满艺术魅力的课堂提问会成为语文课的催化剂,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犹如久旱的甘霖,会让思维枯竭的学生感受到思考带来的欢愉与成就。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课文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54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05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