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2-02-14 10:40赖雪玲李月凤
当代医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实质体征支原体

赖雪玲,李月凤

(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广东 深圳 518000)

肺炎支原体(MP)为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常可导致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因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故常易导致MP感染。MP的易感人群为5~14岁儿童。研究发现,该病同样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影响其健康成长[1]。而MPP并无确定的发病机制,与支原体直接毒性作用、免疫炎症反应及细胞损伤等相关。由于MPP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故对于该病的尚无特异性疗法,临床多行对症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本研究选取2019年1—8月本院收治的MP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8月本院收治的200例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3岁组及≥3岁组,各100例。<3岁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2个月~3岁,平均年龄(5.3±1.5)岁。≥3岁组男61例,女39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5.5±1.7)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呼吸急促、胸痛、伴有咳嗽、咳痰或发热等症状;经CT或X线检查发现支气管周边可出现肺部渗出炎症表现,双肺存在片状阴影;经血清学检查发现血清特异性MP-IgM抗体≥160。纳入标准:符合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患儿;无精神性系统疾病患儿;在接受本研究前15 d未使用激素或免疫调节剂患儿;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儿;对本研究药物存在过敏史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家属要求停止使用激素药患儿。

1.3 方法 患儿在治疗时选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并辅助采用雾化吸入及化痰等治疗方法。如果患儿为急性起病或病情严重者应采用糖皮质激素,合并病原体感染科联合相关抗生素。记录两组症状表现、体征、辅助检查情况和预后情况。辅助检查选择血清-IgM抗体试剂盒,血清MP-IgM抗体检测结果分别为弱阳性、阴性及阳性,200例患儿经过检测后结果表现为阳性,入院24 h对其实施血常规、生化、C反应蛋白、胸片及痰培养等检查,少数患儿实施B超或胸部CT。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及胸片。临床症状及体征包括发热、热峰、热程、湿啰音、WBC、CRP阳性、治愈率、喘息、应用激素、缺少粒细胞及并发症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比较 两组发热、热峰、热程、湿啰音、WBC、CRP阳性及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喘息、应用激素、缺少粒细胞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和体征比较

2.2 两组胸片比较 <3岁组小叶实质浸润和肺段实质浸润比例高于≥3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年龄常见征象为小叶实质浸润,≥3岁患儿常见肺段实质浸润,<3岁以下患儿出现胸膜病变4例,胸腔积液3例,≥3岁患儿出现胸膜病变6例,见表2。

表2 两组胸片情况比较

3 讨论

支原体肺炎又称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儿童发病率为20%~40%,在儿科呼吸科较为常见,支原体是儿童时期肺炎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学龄前儿童支原体感染较为多见,近年来,小儿肺炎支气管肺炎发病年龄有前移趋势,逐渐呈低龄化发展。该病临床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喉部出现痰鸣音、厌食、胸骨下疼痛、发热、肺部出现啰音等。MP为一种可以自我复制的微生物,为引发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该病主要患病季节为秋季及冬季,经过飞沫传播产生呼吸道感染,症状表现为咳嗽以及发热,会出现局部地区流行[2]。患病初期表现为阵发性干咳,少数患儿出现黏痰液,部分患儿会产生百日咳样咳痉,临床症状和胸部体征出现差异,临床治疗药物为大环内酯类。

MP感染后经过直接毒性效果、免疫炎症及细胞损伤引发气道高反应。临床研究[3-4]证实,初次感染可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粘附,对气道上皮刺激出现慢性炎症,从而形成气道高反应,表示MP感染与喘息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3岁组喘息率50%,≥3岁组喘息率30%,说明临床需重视婴幼儿喘息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3岁组和≥3岁组存在不同的特征。<3岁组主要症状为咳嗽,呼吸出现困难,具有显著的喘息表现,但热峰、热程及发热比例和≥3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婴幼儿管呼吸道易受压,不易排出分泌物,因此,婴幼儿患儿主要症状表现为痰多及喘息等[5-6]。伴随其疾病人数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提升,<3岁患儿发生率高于≥3岁,因此,对于小龄患儿而言,需注意是否出现并发症。此外<3岁患儿粒细胞减少比例高于≥3岁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白细胞及CRP阳性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示<3岁患儿粒细胞减少与中性粒细胞相关。

肺炎支原体肺炎胸片表现样式较多,本研究结果显示,<3岁患儿小叶实质浸润84例,出现肺段实质浸润66例,≥3岁患儿小叶实质浸润35例,出现肺段实质浸润3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目前而言,临床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药物包含新大环内脂类和喹诺酮类,其药物包含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其药物效果均优于红霉素[7]。而上述药物中治疗效果显著的药物为阿奇霉素,抑制病原体蛋白合成从而发挥作用,广泛分布在体中,具有较强的组织渗透力,在向炎症部位迁移过程中得以充分释放,在其浓度较高时到达感染部位,进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因此,每天可采用1次,从而降低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而在小儿肺炎支气管肺炎治疗过程中,免疫治疗一般选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抑制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肺外病变,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快速控制症状,但使用糖皮质激素必须与有效的抗生素联合应用,且应早期应用[8]。

综上所述,不同年龄段患儿临床特征均存在差异,婴幼儿临床表现和典型症状表现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小婴儿出现喘息,需考虑是否出现支原体感染,并完善相关检查,及时诊断及治疗。特别是存在肺外多种并发症者,因此,对于治疗无显著效果和呼吸道感染累及脏器者,需考虑肺炎支原体肺炎,医生应按照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全面诊断,以免出现误诊。

猜你喜欢
实质体征支原体
支原体感染一定是性病吗
透过实质行动支持盘臂头阵营 Naim Audio推出NAIT XS 3/SUPERNAIT 3合并功放
536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支原体阳性患者134例药敏结果分析
破产程序中关联企业的实质合并
不给他人“提篮子”——“提篮子”的实质是“谋私利”
不孕不育患者临床支原体属感染分析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