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新天津生态城网信办
图片来源: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
从一片盐碱荒滩到满眼绿意盎然、科技十足,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以十余年的匠心凝聚绘制出一幅翻天覆地的绝美画卷。从蹒跚学步到业界典范,生态城在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印下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积攒出许多宝贵经验。如今,生态城在过去十年的坚实基础上正稳步发展,并在新时期以“生态城市升级版”和“智慧城市创新版”的“双轮驱动”战略走向智慧城市建设的国家标杆。
图1 智慧城市建设“1+3+N”体系
2019年,生态城按照统筹规划、统筹建设、统筹运维、分权使用的建设思路,坚持从源头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活化区域数据,建立了“以数据为核心”的“1+3+N”的完整架构,并在全领域数据汇聚的基础上一步步实现“全要素整合、全维度通联、全领域覆盖”的全域智慧城市建设愿景。在“指标引领、应用至上”方针的指引下,生态城以民众最关心、切身体验最直接的需求形成指标以把控建设方向与节奏,以务实的态度创建了一批民生亮点智慧应用以及生态与智慧结合的优秀案例、并以智慧建设为契机快速形成龙头引领、产业齐聚的智慧经济生态。
该体系中,“1”指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是城市“大脑”的核心载体,负责全面汇集各类数据,实现资源、能力和职能的整合,为区域治理与社会服务提供智慧支撑。“3”指“物、数、人”3 个综合服务平台,“物”通过一张网连通区域内各类设施,实时感知城市运行状态;“数”通过一幅图汇聚经济、建设、环境等各类数据,赋能政府部门精准施策;“人”以一个认证登录为企业、居民、部门提供多个智慧平台的综合服务。“N”指围绕智慧建设、智慧环境、智慧治理、智慧经济、智慧民生等不同模块催生出N 类智慧应用,是数据资源综合利用的最终落脚点。目前,生态城的智慧布局已延伸到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民生、智慧城管、智慧政务、智慧应急等“医、食、住、行、乐”多方面,成为市民、政府、企业的百宝箱,真正迈向“三和三能”。如在智慧交通模块,信号灯智能配时系统将“车看灯”转变为“灯看车”,道路平均车速提升12%,拥堵时长减少13%;多域协同智能调度技术等为消防出警、伤员救治开通绿色通道,努力增加黄金救援时间;智能公交站、智能公交车、公交智能充电等布局,也进一步落实了生态城绿色出行、便捷出行的理念。
生态城的智慧城市建设立足实际需求,坚持应用至上,不断推出一批触手可及的智慧应用场景。坚持应用升级,全场景创新试点。生态城已先后打造了智慧灯杆、智慧图书馆、熊猫智能公交车、零能耗小屋等一系列智慧应用场景。比如,针对高空抛物问题,生态城推出的智慧小区能做到全方位、无死角的实时监控,自动显示抛物源头,及时联动处置,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安全感;智慧图书馆运用最新的智能机器人,一个小时可以自动盘点图书2 万多册,智能分拣还书系统超过人工效率的10 倍以上;在政务服务上面,打造全覆盖的智慧政务,努力做到掌上办、一次办、全城办,让老百姓的办事更加方便。与此同时,生态城还结合国家无废城市示范区的建设,生态城建成“无废城市”信息管理平台,形成“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密闭运输、综合处理”的智慧化、全流程管控体系,可精确掌握每一户家庭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数据,基本实现智能物回终端社区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由点及面、全面铺开。同时,搭建再生资源回收公共服务平台、公众参与平台和社会资源合作发展平台,打通资源类垃圾线上线下专业化回收处理渠道,推动“垃圾分类+资源回收”落地。推出垃圾分类App,通过手机即可体验垃圾分类投放、大件垃圾预约、查询回收终端、参与公益活动等功能,让居民生活更加智能、环保。并引入智慧信用评价体系,增强了居民当“文明市民”的荣誉感。大大提升了居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在生态城真正做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经济活动既和谐共存,又能智慧共享。
“十四五”期间,生态城还将建设多场景应用,联合调控虚拟电厂和城市能源大数据中心;试点建设5 星级智慧小区,对现有小区逐步进行智慧化改造;建设生态城教育云平台和大数据承载平台,实现智慧校园管理和教育教学;搭建统一的智慧医疗信息监管平台,统筹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和防疫资源,促进医联体成员单位相互协作;贯穿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服务站、智能服务点、智能服务终端,搭建四级智慧旅游体系,丰富游客智游体验;建成北部气力输送系统、固废信息化平台、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工程,建成50 个“无废细胞”,在固废管理、资源利用方面持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图2 生态城智慧城市“新基建”发展情况
生态城2020年年底已实现建成区5G 全覆盖,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让城市管理变得更加聪明。比如,生态城智慧城市发展局精心打造智慧交通,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信号灯的自动配时,从原来的“车看灯”变成现在的“灯看车”,平均车速提高了12%、拥堵时长缩短了13%、早高峰时段缩短了30 分钟,成为国内智慧交通应用范围最广的地区。在疫情防控方面,研发“疫情地图”,运用大数据开展精准防控,用无人机宣传防疫知识,开展全域巡检。另外,还发挥国家CIM 平台试点的优势,将城市规划、建设、运维数据叠加在一起,实时掌控城市脉动,老百姓生活中遇到的水电气热等问题,都能够第一时间受理解决,真正实现了“一张底图管全部”。下一步,生态城将持续增添应用模块,进一步强化城市大脑的云调度功能:合理布局5G、窄带物联网等网络设施,实现住宅、公建及产业楼宇全域覆盖;布设覆盖市政、交通、环境、能源等领域的智能传感器,计划建成约30 万个神经元感知节点,让全感知终端渗透生态城全域;搭建生态城大数据管理平台,为数据开放、数据交换和数据增值打造城市数据底座;综合利用5G 传输、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产业园区进行智能化改造,形成“AI+园区”智能管理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为前沿科技的应用提供了成长沃土,为智能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目前,泛智能科技产业占比达到60%,实现了聚集发展、集群发展。生态城超前布局“新基建”,打造5G 全域应用示范区、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区,推动智能科技产业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生态城将以新基建为牵引,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推动城市运营管理公共数据向社会主体深度有序开放,鼓励企业对信息数据进行市场化挖掘,催生出政企数据融合与创新应用,开发出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一方面,预留生态城“5G +AI”应用场景对外接口,创造开放环境,吸引智能科技企业。另一方面,围绕5G 上下游,培育引进教育培训、工业维护、零售展示等相关领域开发企业,延展新基建所衍生的产业链条。此外,生态城还将借力制造业数字化进程,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快打造跨行业跨领域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全面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和开发培育力度。
生态城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始终主导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将生态城作为企业创新实践的平台,形成“政府出蓝图,企业出产品”的模式。通过与华为、太极等行业领军企业密切合作,探索智慧城市运营公司的市场化运作,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生态城”品牌。2019年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上,生态城发布了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指标设定了“基础设施、数据服务、智慧环境、智慧治理、智慧经济、智慧民生”6 类一级指标和30 项二级指标,作为生态城智慧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20年在这套指标体系框架下,发布了国内首个包含智慧小区建设和评价体系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智慧小区建设导则》,以及填补公共图书馆智慧化发展评价标准空白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智慧图书馆指标体系》。这两个二级指标体系的发布,是在生态城智慧城市指标体系的枝干上不断延伸和拓展,最终实现枝繁叶茂,更好地绘就未来发展的蓝图,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也将有助于建设成果的对外复制推广。
厚积薄发、创新实践。生态城以打造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标杆为愿景,在绿色产业、生态环境、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持续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走出一条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基础、充分叠加智慧城市要素的创新发展之路,一条“绿色”与“智慧”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协同并进之路,一条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能产业加快聚集的产城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