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芬,张丽凡,林秀,徐玉英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妇保科,福建福州 350001
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1]。虽然部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分娩以后糖代谢水平可以恢复至正常状态,但是也增加了2 型糖尿病的发生概率,为此需要加强对于妊娠期糖尿病的重视程度,在采取治疗措施的同时辅助应用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妊娠结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临床上护理模式不断进行改善[2]。为了有效改善母婴妊娠结局,还需加强科学、有效的护理模式,多元化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为患者提供针对性和全面性的护理服务进而提升护理质量。本文选取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于2020年1—12月收治的120 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对照研究,分析评估给予妊娠糖尿病患者多元化护理干预措施取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20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观察组,每组60 例。两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入院以后经相关诊断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即在妊娠24~28 周后首次就诊时,对所有尚未被诊断为孕前糖尿病或者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进行75 g 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检测,方法:OGTT 前1 d 晚餐后禁食至少8 h 至次日晨(最迟不超过上午9 时),OGTT 试验前连续3 d 正常体力活动、正常饮食,即每日进食碳水化合物不少于150 g,检查期间静坐、禁烟;检查时,5 min 内口服75 g 葡萄糖液体300 mL,分别抽取服糖前、服糖后1 h、2 h 的静脉血(从开始饮用葡萄糖水计算时间),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浆葡萄糖水平;诊断标准:空腹及服糖后1、2 h 的血糖值分别为5.1、10.0、8.5 mmol/L(92、180、153 mg/dl)。任何一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年龄均于18 岁以上;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伴随发生脏器功能不全者;伴有其他类型妊娠并发症者,例如子痫、妊娠高血压等;经相关检查,确定纳选对象患有认知功能障碍、心理障碍,且意识处于异常状态者;于本研究期间参与其他研究项目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内容为责任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定期接受产检的重要性,产检期间选用口头教育方式加强对于妊娠期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指导,发放妊娠期糖尿病的健康宣教材料,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和重视,同时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发展趋势,落实环境护理措施,针对护理期间存在的并发症加强对症护理措施,直至患者分娩。
观察组患者于护理期间应用多元化护理干预措施。①多元化健康教育指导。由护理人员落实健康宣教活动,引导患者积极参与,加强对于相关疾病的学习,包含注意事项以及发病机制,降低对于血糖控制产生的影响。在健康教育指导期间组织患者开展妊娠期糖尿病专题讲座,详细讲解妊娠期糖尿病相关知识或选用图文宣教的方式,发放妊娠期糖尿病宣传手册,在宣传手册制定时保证图文并茂,指导患者每日阅读。此外可以应用一对一宣教形式,依照患者个性、理解能力以及文化程度展开一对一宣教,在宣教结束后测试患者接受程度[3-5]。②血糖水平动态监测。在护理期间由护理人员全面监测血糖水平变化情况,在监测血糖水平时还需借助于血糖监测仪器严格监测血糖水平变化情况,在患者三餐前的半小时为监测血糖水平的最佳时间,在晚上22:00 时还需进行血糖水平的监测,从而保证血糖水平的稳定性[6]。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血糖应控制在餐前半小时≤5.3 mmol/L,餐后2 h 血糖≤6.7 mmol/L,夜间≥3.3 mmol/L,糖化血红蛋白<5.5%。③孕期监测。孕妇每周测量体质量、宫高、腹围,每天监测血压,每4 小时听胎心1 次。依照孕妇实际情况请营养师给予协助制定营养配餐,引导患者合理运动。控制孕妇每日能量摄入,根据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决定妊娠期能量摄入量。孕前超重的孕妇,每日应摄入能量25~35 kcal/kg,孕前肥胖的孕妇,每日能量摄入应减少30%,但维持1 600~1 800 kcal/d。每日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应占能量的35%~45%,且摄入量应≥175 g,并将其分为3 份小或中量餐,及2~4 份加餐,且睡前适当加餐可避免夜间酮症的发生。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最好,如瑜伽、散步、上臂运动、太极拳、孕妇操、强度以孕妇能够耐受为原则,进食30 min 后运动,连续有氧运动,30~40 min/次,休息30 min。在进食以后将步行距离控制为1~2 km,运动时间控制为30 min,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运动记录表的自行制定,监督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行为的改善[7]。④产时护理。在患者临产之前情绪波动幅度比较大,对于血糖水平影响较大,为此需要由护理人员实时关注患者精神状态,注重观察患者呼吸变化情况,在患者宫缩规律以后常规低流量吸氧护理,实时监护患者胎心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宫内窘迫现象,此外将患者分娩时间控制于12 h,做好新生儿窒息的抢救准备工作,将剖宫产指征适度放宽,落实相关准备工作。⑤产后护理。密切关注患者分娩以后的血糖水平,根据医嘱进行胰岛素用药剂量的合理控制,将血糖水平数值控制于5.6 mmol/L 左右。在护理操作期间还需要加强无菌操作原则,做好患者皮肤组织的清洁以及干燥,提高病房中的空气流通速度,避免发生感染等并发症[8]。指导产妇做好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日碘伏擦洗会阴部2次,勤换内裤和卫生垫,1 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和盆浴,此外告知产妇母乳喂养的准确措施,包含母乳喂养姿势和新生儿护理措施等[9]。⑥用药护理。在患者护理期间落实饮食及运动指导,如果血糖水平无法控制于理想的范围内,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适当药物治疗。向患者以及家属详细讲解降糖药物服用以及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早期妊娠用药剂量设定为0.1~0.3 U/(kg·d),孕24~31周为0.5~0.8 U/(kg·d),孕32~35 周设定胰岛素用药剂量为0.9 U/(kg·d),孕36~40 周时调整为1.0 U/(kg·d)]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具体方法,进而有效控制血糖水平[10]。告知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详细指导正确的用药方法、血糖监测方法及记录方法,有效监控血糖水平,对于饮食、运动以及用药方案合理调整。⑦随访指导。产妇定期接受产科和内科复查,妊娠期糖尿病妇女在产后6~12 周进行随访,指导其改变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及适当运动,鼓励母乳喂养。随访时进行身高、BMI、腰围及臀围的测定,了解产后血糖的恢复情况,行OGTT 测定,确保患者血糖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对于血糖指标异常者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即便产后血糖指标控制正常也需每3年复查OGTT 1 次,以减少或推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
血糖水平:对比评估两组患者在入院后、产后12 周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生活质量:入院后、产后12 周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f Life Assessment,WHOQOL-100)从生理健康、社会关系、心理健康及周围环境等角度进行患者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估,量表信度为0.948,单项评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则表示为患者生活质量越理想。
妊娠结局: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应用护理措施后不同分娩方式的发生概率。
并发症发生概率:统计两组患者发生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24 h 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宫产>1 000 mL)、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产褥感染等症状的发生情况,对比发生概率。
负性情绪:入院后、产后12 周护理人员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分析评估两组患者焦虑以及抑郁等负性情绪评分,此量表由Zung编制于1971年和1965年,其中SAS 含有20 个项目,应用4 级评分法,临界值为50 分,所得分值越高则焦虑倾向越严重;SDS 量表按照临床症状出现频率分析评定,应用4 级评分法,抑郁评定的临界值为53 分,53~62 分为轻度抑郁,63~72 分为中度抑郁,72 分以上表现为重度抑郁,量表所得分值越高则证实负性情绪越严重。
护理满意度评分:应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评估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估内容包括沟通技巧、服务态度、操作技能、护理满意度,单项评分均为100 分,所得数值越高则表示护理满意度越高。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年龄、孕周等基线资料和观察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干预前,两组各项血糖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糖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对比(±s)
表2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对比(±s)
组别观察组(n=60)对照组(n=60)t 值P 值空腹血糖(mmol/L)护理前10.62±2.49 10.59±2.74 0.063 0.950护理后6.47±1.45 8.29±1.89 5.918<0.001餐后2 h 血糖(mmol/L)护理前12.75±1.58 12.81±1.79 0.195 0.846护理后7.10±1.55 9.89±1.86 8.926<0.001糖化血红蛋白(%)护理前9.42±1.71 9.37±1.75 0.158 0.875护理后5.45±1.02 7.69±1.37 10.159<0.001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观察组(n=60)对照组(n=60)t 值P 值生理健康护理前70.53±5.56 70.73±5.29 0.202 0.840护理后86.96±6.12 80.42±5.73 6.042<0.001社会关系护理前72.46±4.62 72.73±5.15 0.302 0.763护理后85.06±4.91 79.16±5.44 6.236<0.001心理健康护理前74.26±5.36 73.86±6.07 0.383 0.703护理后89.44±5.76 83.06±6.21 5.835<0.001周围环境护理前72.63±4.44 72.39±5.58 0.261 0.795护理后86.91±4.76 81.42±5.42 5.895<0.001
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自然分娩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妊娠结局对比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概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干预前,两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对比[(±s),分]
表6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对比[(±s),分]
组别观察组(n=60)对照组(n=60)t 值P 值焦虑干预前45.16±5.29 44.72±5.19 0.460 0.646干预后20.31±4.37 25.71±4.42 6.729<0.001抑郁干预前42.16±5.44 43.08±5.51 0.920 0.359干预后18.92±4.71 24.53±4.42 6.728<0.001
观察组患者各项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表7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s),分]
表7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s),分]
组别观察组(n=60)对照组(n=60)t 值P 值沟通技巧85.24±8.34 78.67±8.19 4.354<0.001操作技能89.32±5.72 84.18±6.44 4.622<0.001服务态度86.18±7.24 81.24±7.08 3.779<0.001护理满意度94.14±3.72 88.37±4.42 7.736<0.001
妊娠期糖尿病作为一种对母婴安全产生直接威胁的高危妊娠疾病,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妊娠期女性自身雌激素水平具有直接联系,此外孕激素水平对于妊娠期糖尿病也具有直接影响[12]。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结构有所改变,疾病发生以后胰岛素分泌量有所增加,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高胰岛素血症现象,再加上胎盘所分泌的雌激素以及孕酮对于胰岛素具有对抗作用,可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进而会提高患者血糖水平,导致患者在妊娠期间逐步形成体质量偏高、血压升高、外阴假丝酵母菌感染、多食、多尿、多饮等相关症状,如果存在干预不当现象会逐步增加患者家庭经济负担以及心理负担,具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13]。再加上妊娠期糖尿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对于初产妇而言因缺乏对于妊娠期糖尿病的认识以及了解,易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心理,需要给予患者科学以及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这样才能保证患者自身以及胎儿的健康[14]。
本研究结果证实,护理干预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相近(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上述血糖水平对应数值较低(P<0.05);本次所得结果和王静[15]的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在其研究期间护理前,对照组、观察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 血糖水平相近(P>0.05);护理后,观察组空腹血糖(6.4±1.0)mmol/L 及餐后血糖(9.13±0.25)mmol/L 低于对照组(8.0±1.1)、(11.12±0.37)mmol/L(P<0.05),分析原因如下。以往,在临床上所应用的常规护理模式因缺乏技术支持,未能根据个体情况对护理措施进行个性化调整,因此护理效果并不理想。有关调查研究资料证实,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护理期间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控制血糖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多元化护理干预措施在应用期间加强用药指导以及治疗期间血糖水平监测,可以充分掌握患者血糖水平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取得的血糖控制效果较为理想[16]。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较高(P<0.05);多元化护理干预措施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选用多元化健康教育指导,可以提高患者于护理期间的参与积极性,帮助患者充分掌握疾病相关知识,促使患者树立正确健康理念,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生活行为,进而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以及患者生活质量[1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自然分娩发生概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多元化护理干预措施通过产时护理及产褥期干预对于改善患者分娩结局具有积极意义,加强产后指导则可以提升生活质量,在应用期间可以有效预防多种并发症,取得的护理效果较为满意[18]。
干预前,两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评分较低于对照组(P<0.05);多元化护理干预措施中心理疏导对于缓解患者存在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具有积极意义,血糖水平监测及胰岛素干预则能够有效控制孕妇所摄入的糖分,调整患者血糖水平情况,可以保证患者身心健康[19]。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各项护理满意度评分较高(P<0.05),多元化护理模式具有新型性特点,在具体应用期间彰显了患者中心地位,基于多方面视角落实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涉及内容包括血糖监测、胰岛素干预、饮食指导以及心理护理等,得到了患者认可以及肯定[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