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形象建构的媒介框架及价值观引导
——以袁隆平的媒介形象建构为例

2022-02-13 09:19李妍茹
视听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青团中央袁隆平框架

李妍茹

媒体对科学家形象的传播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一种方式,总结共青团中央传播袁隆平形象的媒介框架,有助于了解科学家媒介形象与青少年价值观引导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对青少年有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引导的作用。本文选择抖音、B站、快手、微博、微信公众号五大新媒体平台上共青团中央账号及《中国青年报》账号在袁隆平逝世后的108篇新媒体推送的报道为研究样本,分析在2021年5月22日至2021年6月21日期间发布的与袁隆平相关的新媒体报道,从媒介框架的角度出发,从五个维度梳理出袁隆平的媒介形象,发现其形象特质与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内涵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探究主流媒体对青少年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一、媒介框架理论与科学家媒介形象建构

框架是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为新闻事件赋予意义”,媒介框架以前后一致的方式来对新闻事件做出选择、强调和排除,使得对事件的某些理解在文本里更加突出,并且成为记者和受众感知到的社会真实①。在袁隆平逝世这一媒介事件中,不同媒体在报道时都有不同的媒介框架,以此来向公众建构社会真实。

(一)科学家的媒介形象框架的维度分析

我国台湾学者臧国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总结了媒介框架的内在结构:第一,在宏观层面,媒介框架回答的是“这是什么”,也就是有关新闻主题的问题;第二,在中观层面,包括新闻事件的内容、进程、结果和影响以及公众和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态度、评价等;第三,在微观层面,主要关注相关的新闻报道中所使用的语言及修辞②。

本文根据对框架理论及媒介框架理论的文献研究与理论溯源,结合以上学者的研究与观点,主要借鉴学者臧国仁对于媒介框架三个层面的分析,梳理出五个主要的框架分析维度,分别是报道主题、报道标题、隐喻修辞、人物引语和情感态度。这五个维度共同体现了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六个形象特质,构成了共青团中央所传播的袁隆平形象。

新媒体时代,为了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共青团中央充分了解和把握当下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和心理,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均开设了官方账号。在袁隆平逝世后,共青团中央一方面通过五个新媒体平台进行集中议题的报道,另一方面联合机关报《中国青年报》在新媒体平台进行议程设置,传达出科学家精神,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对青少年群体进行价值观引导。

(二)科学家形象建构的嬗变

科学家形象的建构经历了一个由宏大叙事向日常生活、由精神建构到价值认同、由观念先行到个性挖掘的话语流变过程③。近几年来,我国媒体对于科学家的报道出现了转变,根据国家的发展和需要,对于科学家的形象建构也注入了新的表现方式。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革,随之而来的是媒体对报道内容呈现及表现形式的改变。报道内容上,我国媒体从前大多关注科学家取得的科研成就,并针对科学家的科研成果进行大量的报道;新媒体时代,贴近科学家生活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媒体打破受众对科学家严肃、遥不可及的“刻板印象”,塑造了一个个可亲可敬的科学家形象,让科学家形象“立体”起来。表现形式上,基于受众的阅读习惯,新媒体平台成为主要的传播阵地,受众的互动性增强,媒体的传播理念发生了转变。基于这样的环境,作为主要面向青少年的主流媒体,共青团中央通过新媒体平台对科学家的媒介形象传播,传达出高尚的科学家精神,在对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引导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袁隆平媒介形象的框架建构

通过梳理多位学者对于框架的定义,可以总结出关于“框架”的一个共同点,即框架是一种认知、呈现事物的架构,经过对事物的选择和加工,凸显特定内涵,表达某种思想,而这些思想又反映了特定的文化价值④。共青团中央及《中国青年报》两个账号在五个新媒体平台上,从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逝世当天)至2021年6月21日(微博话题#袁隆平儿子接棒袁梦计划#出现在微博热搜)一个月的时间中,共计发布与袁隆平相关的报道108篇。通过整理和分析,最终有效样本量为84篇。本文将这84篇新闻报道的图文及视频作为研究对象,整理出共青团中央建构袁隆平形象的媒体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共青团中央建构袁隆平形象的框架分析结果

根据框架理论分析,共青团中央通过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和凸显,将袁隆平的媒介形象进行传播。通过梳理,从五个维度展现了袁隆平的六个形象特质:为国为民的原型英雄、传播希望的教育家、备受尊敬的科研人员、艰苦奋斗的敬业者、甘于奉献的人生榜样、可爱幽默的袁爷爷。这六个特质既包含敬业、奉献的传统科学家形象,又塑造了一位更加亲近、可爱的长者形象,共同建构出一个鲜活、立体的农业科学家形象。其中,“可爱幽默的袁爷爷”这一形象特质打破了青少年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拉近了两者的距离,在共青团中央传播科学家精神中充当“润滑剂”的作用,让共青团中央能够更好地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三、科学家媒介形象蕴含的新时代精神

2019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⑤,概括总结为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和育人精神。这六大科学家精神展现出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而共青团中央塑造的袁隆平媒介形象也蕴含着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

一是原型英雄的爱国精神。原型最早被柏拉图在哲学中使用,意为原始的意象,用来指事物最初的始源和事物以外或背后的“模型”。原型叙事的运用可以唤起公众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情感表达,而通过塑造原型英雄则可以让受众结成情感共同体,进而产生共同的情绪场域⑥,通过精神的输出对公众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共青团中央通过报道传播了袁隆平原型英雄的形象,袁隆平希望国家和人民远离饥饿,专心研究杂交水稻数十年,反复提及的“水稻中国梦”和“不可能(再出现饥饿)了”,都蕴含了他时刻牢记的爱国精神。

二是教育家的育人精神。隐喻是利用两个符号之间的相似性,以一个类比另一个的手段⑦。在共青团中央的报道中,多次使用“种子”“稻田”“稻穗”“禾苗”等象征符号来对袁隆平的媒介形象进行隐喻表达。在“传播希望的教育家”这一特质中,多次将“种子和希望”“稻田和奋斗”“梦想和奉献”等词语组合使用,通过隐喻的使用,让青少年深切感受到袁隆平对于青年后辈的喜爱与殷切希望。年事已高的他拒绝了记者的采访,却强撑着疲惫的身体与青少年合照;录制视频鼓励青少年群体更多地加入我国的农业事业,为青年群体题字送上鼓励和祝福。这些描述都表达出袁隆平的育人精神。2021年6月21日,微博话题#袁隆平儿子接棒袁梦计划#出现在热搜,引起广大青少年的热议,这也是袁隆平“袁梦计划”的延续和传承。

三是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共青团中央突出了袁隆平科研工作的创新精神,首先体现在回顾袁隆平的科研成就和所获荣誉上,这是对他以往工作的肯定。袁隆平在工作中是一丝不苟的,年轻时放弃自己热爱的游泳事业,投入国家的科学研究事业中。为了不再看到饥饿,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他开创性地培育出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不仅在中国,在许多国家,他的科研工作都受到了普遍尊重和认可。共青团中央引用很多袁隆平本人的话语及其他人的话语描述,展现出袁隆平一丝不苟的“杂交水稻精神”,更突出他受人尊敬、造福人民的创新精神。

四是敬业者的求实精神。在所有的研究样本中,有3篇报道是回顾袁隆平过往研制杂交水稻的长篇纪录片,有34篇报道使用了过往采访的影像资料,包括袁隆平在稻田中观察水稻、在实验室中潜心研究,甚至九十多岁高龄时,仍然坚持每天下稻田;在医院抢救时仍然心系气温对于第三代杂交水稻的影响;他在开会时提到,对待工作要严谨、写论文要谦虚、数据绝不能造假。共青团中央通过再现以往的影像资料,将这些过往的真实场景再一次展现在受众的面前,体现了袁隆平的敬业精神。

五是人生榜样的奉献精神。通过对样本的总结分析发现,有42篇报道中使用了他人的情感表达来丰富袁隆平的形象,所有的报道均为正面褒义的情感评价。许多青少年在接受采访时动容地说:“希望袁爷爷在天堂好好休息”,“我以后要好好吃饭,不浪费粮食”。还有小学生为袁隆平作词、作曲、演唱歌曲,中学生举行诗词朗诵来歌颂袁隆平,大学生深夜在画室画袁隆平的素描画像。无数群众赶往长沙参加追悼仪式,还有更多的人甚至外国人在网上缅怀袁隆平,公众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情感的宣泄和表达。在对青少年的采访中,多位青少年提到愿意将袁隆平作为人生偶像。袁隆平放弃了自己热爱的游泳,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培育杂交水稻。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了我国的农业事业中,即使获得了“联合国勋章”等崇高的荣誉,也依旧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记挂着自己的“水稻中国梦”。这些都体现了袁隆平对青少年正面影响的榜样作用,更凸显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科学家形象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引领作用

青少年是未来的公众和科学家,他们眼中的科学家形象直接影响其科学态度,进而影响到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这一职业的选择⑧。在袁隆平逝世后,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年报》在新媒体平台进行议程设置,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青少年进行了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一是科学家媒介形象铸造青少年人生理想。在袁隆平逝世后,共青团中央通过媒介框架对袁隆平的形象进行再塑造。在其发起的有关职业选择的微博投票中,超过九成的青少年表示愿意将袁隆平等科学家作为人生偶像,体现了媒体在科学家形象塑造与精神传达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共青团中央传播科学家的媒介形象不仅打造了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人生榜样,而且能够引导青少年将科学家作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对青少年的职业理想进行铸造,规范青少年的职业道德,进而让科学家拥有的可贵品质对青少年群体产生影响。

二是科学家精神唤醒青少年实现人生价值。在84篇有效研究样本中,多次出现了稻穗、麦田、禾苗等隐喻,这是对袁隆平精神的隐喻,也是袁隆平对青年后辈的殷切希望。通过再现真实的场景,还原袁隆平生前工作及生活的场景,以及广大民众送别袁隆平的感人画面,不仅仅凸显了感动,更引发了青少年群体的情感共振,用科学家谦虚、勤奋、敬业、奉献的精神,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考并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是“英雄”形象厚植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共青团中央塑造袁隆平的媒介形象,将袁隆平作为代表,传递出广大科学家所拥有的宝贵精神品质。而他们的精神品质正是社会所认同和倡导的,呼吁青少年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融合,也是在培育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塑造袁隆平的原型英雄形象凸显了他的爱国精神,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让我国人民远离了饥饿,也帮助了很多其他国家,增强广大青少年群体的身份认同。原型英雄形象让青少年在结成情感共同体的同时,感受到强烈的国家自豪感和身份认同,厚植青少年的爱国情怀。

五、结语

袁隆平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农业科学家,他的“杂交水稻”精神值得歌颂和传承。共青团中央在新媒体平台传播袁隆平的媒介形象,通过议题设置和形象建构,将袁隆平的个人品质与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进行融合,对青少年群体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体现了主流媒体在传播科学家形象时的积极作用和正面影响。

注释:

①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48.

②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至论述[J].台北:三民书局,1999:20.

③王春晓.“人民科学家”的诞生——袁隆平媒介形象建构过程及特征分析[J].科技传播,2016(22):56-60.

④孙彩芹.框架理论发展35年文献综述——兼述内地框架理论发展11年的问题和建议[J].国际新闻界,2010(09):18-24+62.

⑤卞吉.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J].编辑学报,2019(04):394.

⑥朱容杞.论非虚构新闻的叙事逻辑及其表达困境[J].视听,2021(07):181-182.

⑦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38.

⑧王春晓.话语视域下的袁隆平媒介形象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179-184.

猜你喜欢
共青团中央袁隆平框架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K-框架和紧K-框架的算子扰动的稳定性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群星当年耀黄湖
——共青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系列传记(之八)
群星当年耀黄湖
——共青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系列传记(之五)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官方微博舆论引导方式探究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