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生态论析

2022-02-13 09:56张旭楠
大庆社会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主客体媒介政治

张旭楠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在智能化信息时代,我们的思维意向和行为倾向不可避免的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而在网上延展出了新战场、新空间,并发展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形态。人对网络环境的适应性改造和网络环境对人的社会性反哺逐渐催生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生态。

一、解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生态视角

当互联网络由一种技术媒介升级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时,网络社会便以势不可挡的态势诞生了。基于人与环境的互动共性,以生态系统的视角解析当前的网络环境,有助于深化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从生态系统的要素结构来看人与网络环境的关系。人是网络环境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网络环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产物。恩格斯曾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人既是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又是网络空间活动的主体,兼具现实性和虚拟性。海量信息和技术是网络环境的基础物质和动力,人相当于催化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人与网络之间的依存共处,网络的自我互动都会加快物质循环和动力发展,从而形成复杂的网络环境生态系统。一方面,历史地来看,人创造并持续发展着网络技术,建构并享受着基于现实需要的网络空间。在日益依存共处中,网络成了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系统全面地延伸了人的物质器官,促进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另一方面,就现状而言,庞杂的网络信息时常席卷而来,人们在不同的网络圈层接收信息的程度不一样,在不同的人际网络中分解信息的方式不一样,用不同的网络媒介传播信息的范围不一样。人们成了网络环境的生产者、分解者、接受者、传播者。网络环境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维交互和社会交往。

人与网络环境的双向共生、关联发展构成了整体统一、动态平衡、复杂开放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的考察方式就是建构整体思维,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启示信息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坚持立德树人,必须关注人和网络环境之间的关系,思索新领域下如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探索建设生态良好的网络环境,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创新。

二、剖析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生态

网络环境里不仅传播着知识技术,还交流着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因而它从来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空地带。现存的诸多网络行为问题既表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出现了新生态,也表现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时代性。

(一) 主客体间的交往生态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中,主客体虽然都有虚拟身份,但都是现实意义中的人,具有客观实在性且基本性质不变,只是主客体间的关系呈现出新特点。首先是主客体间的平等性。网络的隐蔽性消解了传统人际的“社会藩篱”,主客体转化以信息化的形象平等地获取信息、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进行双向沟通。其次是主客体间的交互性。主客体间以“主体—网络—客体”的方式进行互动,表现为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关系。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得同一种关系下的主体会受到不同信息主体的影响,不同关系的主体会对同一客体产生影响,总体呈现出链条式的网状交互。最后,主客体的交互性产生了主客体在无意识、不自觉地实践下完成自动转化,即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这也表现出主客体身份的流变性。

由此观之,在多元异质的社会交互场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持续、交替互动呈现出去中心化、圈层化、权威化趋向的交往生态。在信息互享的过程中,人们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或熟识关系的身份认同结成网上稳定的朋友圈,根据共同的兴趣、职业等生存发展的需求结成网上陌生的交流圈,根据参与同一社会事件中的共同的价值取向结成短暂的盟友圈,呈现出圈层化的交往生态。各个圈层互有交叉、互相渗透,进行着由内而外、由外向内的信息流动。因而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受到不同思想倾向的影响,但影响最大的是获得人们心理认同和价值共识的意见领袖,他们在人们的信任下顺势成为了权威和重要的信息来源,往往发一言而百应,呈现权威化趋向的交往生态,发挥着思想引领、道德教化的作用。

(二) 脱节现实的内容生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现实问题的频发、突发、少发都在不同程度上启示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面临新情况、新挑战。

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置而言显得有失偏颇。网络平台上政治理论教育、道德教育和历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在网络法纪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等方面多有忽略。网络始终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一些社会问题总能引起人们在网络空间自由而激烈的讨论。一是失德艺人知法违法、带货主播罔顾法纪等,其带来的恶劣社会影响也表明法治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缘内容,在进行道德谴责时更需普及网络法治教育。二是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丧生事件近来多发,激起了广大网民的热议。这表明人们的心理诉求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网络心理教育急需在缺失中补位。

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而言出现了矛盾冲突。一方面是与受众的需求结合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同质化内容与个性需求间的冲突。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虽然借用了不同的展现形式但多是固有的内涵理念,给受众预留的个性化的空间显得偏窄。随着人们竞争意识的加强以及社会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内容的主导性地位与人们自主性的选择间发生冲突,同质的内容在解决人们当下的实际且个性的需求中显得乏力,鞭长莫及。另一方面是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矛盾。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成为一种风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信息技术“上平台”后,技术的精湛常会湮没内容的精致,所以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却知之甚少,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信息技术在共性的规律、动态机制的思维设计中还未真正的“融入”。

(三) 传播信息的媒介生态

媒介系统以语言、技术等方式影响网络信息环境内各要素的运转和交流,是支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要素。

一种是语言媒介。在动态的网络环境中,语言衍生出与之相匹配的流行语言和媒介语言。流行语言主要指普通网民基于现实经历在网络交往互动中产生并广泛运用的语言符号,诸如“内卷”“躺平”“凡尔赛”等。媒介语言是指媒体从业者依托现代媒介技术向有限的受众群传递、解读信息内容时运用的语言符号,包括字幕、画面和声音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不自觉中使用这些语言媒介。在人人手握麦克风的网络环境中,网络语言消极懈怠的表达,媒介话语霸权的倾向,使网络文化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浸染。

另一种是技术媒介。特别是信息时代下大众传播和自媒体的网络传播,最大限度地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覆盖面。从现实状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占有主动权的正式社会组织,借助固定平台对受众群发布信息和内容引导,体现为一对多的信息传播模式。例如,思想理论教育网站、各级党政机关单位的官博官微等是典型的媒介。自媒体是每一个用户都可以进行信息生产和传播的网络媒介,具有碎片化、自主性等特点,在主客体双向互动中形成了全民参与、内容多样的信息传播生态。

近年来,网络信息舆论出现了“后真相”传播的新特点,主要是社交媒体肢解客观事实,渲染主观情绪,与真相打时间差以博眼球、博流量,导致不同交往圈层的社群出现信息传播的“茧房效应”和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当前,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技术能力不足而被挡在信息门外,因缺少共建共享的交流社区,在纠偏的路上又慢了一步,最终使网络环境的信息传播生态受到了影响。

三、探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生态良好发展的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生态系统是各要素有机循环的体系,其中任何因素的偏差或离散都会造成一定的困境,损害人民的利益。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生态良好发展的策略,需综合考虑,及时止损,以助力环境优化升级。

(一) 以价值对抗冲突,稳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政治生态

在网络与政治联姻的时代背景下,网络环境里的意识形态斗争总是寄生在经济、文化、道德等领域的社会事件中,且矛头和危害指向社会制度和国家政权。因此,在冲突对抗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凝聚我党共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且必须应对的首要挑战。

网络平台上的时事政务、社会民生等话题总能引起较高的关注度和讨论度。这其中隐蔽的混杂着煽动、鼓吹的言论,诸如,质疑党执政合法性的历史虚无主义,攻击我国价值观以宣扬西方的普世价值,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精心策划迷惑性、误导性的政治议题,蓄意制造“塔西佗陷阱”。这对网络上高度活跃且价值观处于不稳定阶段的“90”后和“00”后等青年群体来说,是一场政治考验。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网络领域的价值混乱。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在网络领域必须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价值判断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以价值判断引导政治判断,澄清利弊更能明辨是非。最根本的价值判断是看是否有利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此为丈量尺度,击破西方政治图谋,从而提高政治敏锐力和判断力,解决核心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是帮助网民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学会价值选择,其效果体现在人们的行为选择上。具体而言,是要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中看清大是大非,自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作出正确的政治选择,并在付诸实践后反复思考、抉择、确证、完善,更加坚持自己的认识,笃行自己的选择。

(二) 以科学引导舆论,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生态

在高度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广大网民全天候、多方位接受网络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广大网民提高对网络信息舆论的科学判断力,然后解决网络内容的供需矛盾,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是信息环境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科学判断力就是对信息的鉴别能力,主要是指网民对信息内容能够有清楚的认知,独立作出正确的判断。网络空间里的各方利益主体都享有网络言论自由,这使网络信息内容里既有客观性事物描述,也有主观性事实评论,且其中掺杂凭空想象、以偏概全、模糊真相的大量虚假信息。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引导人们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网络信息的真伪作出判断,即判断是否是真实的客观事物,是否是客观事物状态的正确反映或接近呈现。在信息与事实的比较对照后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以此增强自身在健康网络内容建设的行为力度,在实践中悟真知。

科学地化解好网络信息内容与主体需要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开展信息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应有之义。具体来讲,就是要处理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导性、单一性、稳定性与网络空间中主客体的自主性、多样性、发展性的精神需要。一是要全面准确的把握人们的普遍需要与个性需要,优化内容供给的包容性。挖掘精彩纷呈的中华文化,借助大数据等手段明确精神需要,针对不同对象进行不同的内容设计,使主流思想文化信息承载其中,从而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二是要积极主动地提高信息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优化内容供给的实践性。只有在基础理论研究中提升前瞻性,在新媒体技术运用中提高表现力,用信息互动调动人们获取资源的主动性,激发主流思想文化信息的活力,才能优化理论指导实践的成效,优化人们的感知体验,回应人们的精神需要。

(三) 以素养解读技术,规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介体生态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民规模的迅速扩大带来的信息泄露风险、技能不足风险、道德滑坡风险、思考弱化风险等,已造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生态秩序的失调。面对危机与自由并存的网络环境,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以理性运用技术,以法制规约行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生态修复的必要之举。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全面发展中,必要的是要提高媒介素养,即提高人们对媒介本质力量深度而清醒的解读能力,提高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理性选择和质疑的勇气,提高人们在信息内化于心后的表达交流能力。这有助于强化人们对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理解、判断能力,通过有理、有力、有节的筛选,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在实际操作中,理性对待技术,既看到其“工具性”价值,提升娴熟的运用媒介技术的能力,增强借用媒介叙事的优势,又要看到其“本身价值”,意识到技术背后所展示的力量,以优避劣,领悟媒介所揭示给我们的真实世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网络空间去中心化的自由也带来了网络越轨的可能。网络“清朗行动”的开展,说明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网络从不是法外禁地。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自觉在守法遵法的基础上,依法治网、办网、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运行。为此,一方面是要健全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监督防范体系,另一方面要有效维控网络舆论,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空间,网上网下实现联结,为主体的网络合理合法活动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主客体媒介政治
《甲·宣》——文明记忆的主客体交互表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浅析“物我本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