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冶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并通过观察斑块类型以及分布情况等判断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并为后期临床诊断与对症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1]。本次研究对脑梗死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并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3 月~2020 年8 月在本院就诊的50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50 例来院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男29 例,女21 例,年龄43~79 岁,平均年龄(61.23±6.08)岁;对照组男28 例,女22 例,年龄43~79 岁,平均年龄(61.21±6.0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患者符合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标准,经磁共振成像检查或经头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所有患者意识清晰,沟通无障碍,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标准操作规程并获得批准,研究内容告知患者及家属,患者与家属认真阅读知情同意书后确认并签字。
1.2.2 排除标准 排除糖尿病、高血压、认知障碍、心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检测依从性差以及缺失临床资料者。
1.3 方法 血脂检测:两组均进行血脂指标检测,告知研究对象检测前1 d 需禁食禁水>8 h,检测当日保持空腹状态,采集患者5 ml 肘静脉血作为检验样本,经实验室经验丰富的检测人员完成相关操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所有研究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使用Philips 公司生产的iU22 型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将探头频率设置成5~12 MHz,检查时告知研究对象取平卧位,将头部向检查区的对侧偏移45°,颈部放松并保持伸直状态,充分暴露受检一侧的颈部。分别检查研究对象颈外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处以及颈总动脉近心端、远心端、中部。通过二维声像图像能够清晰的观察到研究对象血流情况,仔细记录观察到的斑块分布情况、斑块形态与大小以及斑块的类型。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血脂变化情况,包括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水平。②对比两组血流参数(阻力指数、舒张末期流速、峰值速度)和IMT,其中IMT判定标准为:IMT<1.0 mm 为正常,IMT>1.2 mm 为颈动脉粥样硬化,IMT 在1.0~1.2 mm 时为增厚。③对比两组斑块检出率。④对比两组斑块发生部位,包括ECA、ICA、CCA 及颈动脉分叉处。⑤对比两组斑块类型,包括软斑、硬斑与混合斑。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血脂变化情况对比 研究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脂变化情况对比(,mmol/L)
表1 两组血脂变化情况对比(,mmol/L)
2.2 两组血流参数和IMT 对比 研究组阻力指数、舒张末期流速、峰值速度低于对照组,IMT 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流参数和IMT 对比()
表2 两组血流参数和IMT 对比()
2.3 两组斑块检出率对比 对照组检测出斑块19 例,检出率为38%(19/50);研究组检测出斑块41 例,检出率为82%(41/50)。研究组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667,P=0.0000<0.05)。
2.4 两组斑块发生部位对比 两组斑块发生于ECA、ICA、CCA、颈动脉分叉处的占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斑块发生部位对比[n(%)]
2.5 两组斑块类型对比 研究组软斑与混合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硬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斑块类型对比[n(%)]
目前,临床关于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方法中首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与其他的检查方式相比较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且在无创性血管检查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清晰的显示出颈部血管管腔和管壁的结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数量、范围以及管腔的狭窄程度,还能够准确的判断出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管腔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以及易损程度等,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脑梗死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效果显著[3-6]。斑块类型中软斑块含有较高的脂质成分且纤维帽比较薄弱,若血流冲击力变大时就容易发生破裂,破裂之后就会将血小板组织因子与活化因子释放出来,当聚集了大量的血小板后就会形成血栓,随着血液的流动血栓进入到比较细的血管内就会发生堵塞,这就是脑梗死的形成[7-9]。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和血脂有着极大的关系,当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就会升高,所以检测患者的血脂指标可作为判断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依据之一[10-12]。按照回声不同可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软斑、硬斑、混合斑,软斑与混合斑显示不均匀低回声,软斑较易形成脑梗死,而硬斑稳定性较好,斑块脂质少且纤维帽厚,不易发生脑梗死[13,14]。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清晰的显示血管内中膜情况,可判断患者血管狭窄的范围、斑块分布的位置以及斑块的性质等,通过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的情况评估狭窄的程度。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就是经动脉中层增厚,通过对IMT 进行测量能够直观的显示腔狭窄程度,有助于测量IMT 并显示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可为脑梗死的分型及对症治疗作为依据[15,16]。
本次研究对比了50 例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与50 例体检者的血脂指标、血流参数、IMT、颈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斑块分布位置以及斑块类型。经对比发现,研究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阻力指数、舒张末期流速、峰值速度低于对照组,IMT 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斑块检出率82%高于对照组的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发生于ECA、ICA、CCA、颈动脉分叉处的占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软斑发生率39.0%、混合斑的发生率53.7%高于对照组的5.3%、15.8%,硬斑的发生率7.3%低于对照组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观察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学特征、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可判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有助于为临床诊断与对症治疗、用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