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下“产教融合”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2-02-13 12:56:27覃琴陈名松
高教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覃琴 陈名松

摘  要:在对人才有着极大需求的现代社会,复合型人才得到了整个人才市场的高度关注。课题组在对专业特性和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借助于产教融合的培养策略,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技能竞赛等的积极作用,大力推进校企联合作业,积极探索全新的合作共赢培养模式,并逐步构建了一套具有自身风格的研究生导师制,促进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实践表明:随着导师制度的不断推行,借助于产教相融合的方式对研究人才进行创新化的培养,并将相应的理论知识在具体的实践当中进行有效应用,在实操方面,切实让研究生获得能力的显著提升。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3-0163-04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demand for compound talents is also increasing. The research group grasps the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and talent training plan, and gives full play to the positive rol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kill competition by virtue of the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e research group vigorously promotes the school-enterprise joint operation, actively explores the new cooperation and win-win training mode, and gradually builds a set of post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with its own style to promot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novative post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under the tutor system can better apply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to practical activities, so as to improve the hands-on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post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ultivation of talents

一、产教融合的概念

在产教融合模式的理念当中,主要思想为知行合一。具体是指要把学习和实践进行有效地融合,在工作与学习上,让学生能够紧密联系起来。在学校教学中融入工作实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完成操作练习,从而在实践应用、专业知识素养方面,让学生的能力获得综合性提升。对于研究生人才,运用产教融合模式提供专业培养,充分体现出合作式教学的优势。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专业类院校当中,同时需要和社会当中的一些具有丰富生产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企业进行合作,促使研究生人才的整体能力素养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在此过程中,不管是在创新能力方面,或者是在专业能力方面,均能够给予研究生较好的培养,从而培养出与时代需要更加契合的复合型人才。

二、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分析

(一)國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对研究生的培养,更多的是把重心放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主动参与意识、科研实操能力上[1]。从培养模式上看,对研究生的创造性、自觉性、独立性的培养更加重视,而且在开展科研教学的同时,也会同步开展生产实践,在企业与大学之间,确保在信息方面能够实现充分的共享[2]。在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非常看重实践的好坏,实践成绩直接影响博士申请和就业申请,实践导师评语和推荐起着关键作用。例如:英国弗里曼教授提出校企合作是一种国家行为,并形成“国家创新系统”。加勒特等围绕产学研融合式发展的问题,由宏观角度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国外研究虽然发展较早,但大部分研究精力集中在对单个协同个体的研究,研究成果侧重在评价和教育模式上,国外成熟的协同育人成果主要关于评价体系、培育转化路线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研究生的校企联合培养问题,我国进行了不断摸索与尝试。在经历众多的困难与挫折后,在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方面,我国取得的成就是非常瞩目的[3]。在此过程中,我们也总结出了大量的经验。例如:朱桂龙、李奎艳等人着重对几个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对于我国的工科类学校来说,在相关方面的探索仍比较少,一些院校在开展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深入应用。也没有和企业的核心管理机制进行融会贯通,因而无法切实提升人才的实践能力,在应用方面的影响表现也不明显[4]。除了这些,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还表现出培养模式单一和缺乏特性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工科类院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更是表现不佳。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需要从产教融合理论出发,不断对培养模式和策略进行创新,更进一步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研究生中的大部分人认为其导师对自身发展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方面。在学生心中,理想的导师是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专业的能力,并对学生抱有充分的善意,可以耐心地指导学生。对研究生来说,导师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不仅体现在科研能力上。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高校能否取得好的成效,与各方资源的整合效果是密切相关的,其中包括学术、人际等方面,同时学生与各方面之间的合作关系,也会促进学生在培育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学校应多注意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培养创造优质全面的资源。在构建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方面,需要充分考量各影响因素,明确各主体发挥的作用,从而确定各方之间的运作关系,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制定机制运作的条件和环节。综上所述,在实施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导师不只是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对学生的引导也需给予重视。

三、以研究生导师为抓手的产教融合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路径

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和行业对专业学生需求与能力期望,以学生能力指标体系为对照,完善研究生导师制的内在要求,为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体系与制度给予有力支撑,并充分发挥出研究生导师制的作用,建立起一套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路径,如图1所示。在进行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研究生方面,高校要对人才培养规律进行有效探讨和研究。优化学科布局,加强课程体系中企业项目的融入,推动教学团队人才结构科学化,建立健全高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相互支持的立体化培养体系,从目前的研究生培养问题和困境出发,对产教融合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有力的创新和完善,从而为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个性化满足,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一)基于产教融合的模式,创新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体系建设

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需要及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体系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将项目教学贯通课程体系,在开展项目教学的时候,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专业行业的事业企业单位开展学生需求与能力期望的调研,总结行业需要的开发、设计、软件应用等基本能力和素质,基于能力期望调研分析结果,对学科课程的评价标准、指标进行科学设定,实现对人才更科学、有效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们能够较好地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更充分地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产教融合的培养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能够使产教融合机制得到较好的完善,有助更多、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从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出发,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使企业元素和需求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对项目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人才的培养能够更好地契合时代的需求,确保实践教学能够对研究生人才培养带来有利影响。

(二)基于“师资协同”的思想,深化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在“学院引导、系室组织、导师落实”的组织形式下,对在学生培养的长期过程中各主体承担的职责进一步明确,在信息共享、业务合作方面,建立起协作机制,并与相关部门展开协同,实现对助导、助管机制的完善。以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起校内导师主导、校外副导师“双师型”教学团队。不管是校内导师,或者是校外副导师,都需要与对方加强沟通交流,更有效地解决在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还应当对企业内部进行有效了解,把握整个行业的发现动态,了解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研发进展[5]。此外,在企业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中,教师也需要更多地参与,更快地转化科研成果为实际产物,如此不仅有助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为校企的深度融合打好基础。通过校外聘用、校内调配和培养,对教师队伍进行有效管理和构建,促使教师能够为产教融合模式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持。高校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为了确保产教融合理念的充分应用,就需要对校内导师进行有效培养,并鼓励企业当中的高级工程师进入校园,为学生普及先进的应用知识。依托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更好地实现对接,以及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掌握,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基于“多层次项目驱动”的思路,丰富项目实践教学的内容

项目的来源是多个层次的:第一,企业项目,企业的项目可以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使研究生不会与社会脱节,学生在企业能够获得先进的生产实践指导,反过来也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效益创收。第二,教师科研项目,教师对自己的科研项目是非常了解和擅长的,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充分、更好的指导,有助增进师生的相互了解,创造好的学习氛围。第三,学生的创新创业、科技竞赛项目,需要鼓励学生在这些项目中进行充分的参与和探究,并通过启发兴趣来指导他们展开学习,使学生的需要和动机能够得到有效发挥,为其个性发展打好坚实基础。在多元化项目的有力推动之下,能够为学生的项目实践带来有效成果。

(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邀请企业家、工程师、优秀校友为我院学子开展行业分析、就业分析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课题组以天津通信广播集团有限公司实践教育中心项目为核心资源,对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合理构建。在对生产和学习相适应的培养机制进行建设的时候,对当前面临的技术问题,企业可进行相关分析与研究,并在实践方面对研究生给予支持。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在应用能力、实践能力方面,能够让学生获得有效提升。与企业点对点的对接,借助于合作的方式来展开人才培养,从而培养出更具时代特征、具备真正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

(五)竞赛激励,突出特色

理顺学科竞赛激励机制,施行“以赛促学”,让学生对专业软件的学习与使用更加高效,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设立专业技能競赛指导小组,选拔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内,以报名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组队。如此不只是能够在能力、知识方面让学生获得互补,也能够弥补因教学实习课程缺乏良好效果而导致学生学习不够主动,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为整个教育机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推动,让参加专业竞赛的益处更能被学生认识到,譬如:在竞赛中,不仅能够掌握更多的技能,如果获奖也会更多被考研目标学校、用人单位认可;同时,能够磨炼技术,强化时间管理思维。此外,引导学生参与技能竞赛,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学习具有更强的主动性,还能实现学生实操能力的发展与提升。突出发挥重点实验室学科和人才优势,树立服务研究生意识,促使工程类教学和学科竞赛得到充分结合,打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四、实施成效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近年来,为了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课题组紧密结合通信、电子学科科研与优势特色,借助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培养模式这一有效契机,充分发挥了高水平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优势,促使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多地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一)提炼产教融合育人思路教学研究突出

项目团队围绕产教融合和拔尖创新育人进行了多次专项探索研究,将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拔尖创新培养模式提炼,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与桂林啄木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4研究所等单位签订协同育人基地的合作协议,开展进修、实习指导、就业推荐等相关合作。和中船广西船舶等企业合作,建设研究生培训基地,并专门设置一部分研究生到该基地展开定向培养,校企双导师共同培养,在整个过程当中都充分展现出了教学和科研的高度统一性,不仅对知识创新与转化有着积极作用,对培养契合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也是非常有利的,形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对通信、电子专业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开展需求与能力期望的调研,掌握到就业单位对学生学业的需求及能力期望。总结出研究生需具备复杂工程项目开发设计、常用软件应用等基本能力,专业英语熟练程度,单片机、嵌入式模块的软件编程能力以及二次开发的能力,在学习期间,研究生最少要参加一次导师科研课题、学科竞赛或工程项目。基于调研得出的结果,学校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指标。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与反馈体系”,在对教学全过程以及培养机制上实行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的监督和评价的同时,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较为完善的反馈和改进机制。不仅与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要求相一致,又符合产教融合培养机制的实际。

(三)科技创新成果参展受到关注

依靠科研项目、专业技能竞赛、企业项目等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对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专业技能竞赛,学校研究生也有着更高的积极性,不管是获奖数量,或者是参赛人数,均保持着逐年增长的趋势。近年来课题组团队指导研究生创新性项目十余项,荣获综合性学科竞赛国家级/省部级奖励11项,其中“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互联网+”获奖是学校近几年最好成绩。在“兆易创新杯”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LDPC与PPM编码的水下光通信系统”获得全国总决赛华为专项赛二等奖,比赛现场受邀参展并受到高度关注。

(四)創新人才培养育人效果显著

把人才创新培养和研究生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围绕优势学科方向,以实践基地、校企合作、企业相关课题、创新创业项目、创新指导团队建设和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进行了深度校企科教协同、竞赛激励模式的人才培养,创新育人效果显著。2019年校企联合申报获批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 200万元,2020年校企联合申报获批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项目600万元,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几十项。

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以来,促使学生在创新实践和工程专业能力方面得到同步提高,学生参加各类重要学科竞赛获奖率和获奖质量逐年提高。培养的学生连续两年就业率100%,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87%,使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工科类人才提出的全新要求得到切实的满足。

五、结束语

我校通信、电子专业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层次项目为驱动,推行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强调以结果为导向,以过程管理为着力点,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契合的复合型人才。实践表明,此项教育改革是正确的,成效也在不断显现,但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进一步根据合作企业深度融合,个性化定制。围绕助力研究生更好发展的目标,对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与策略,高校要加以运用和创新,依托合作企业的力量,对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加以优化、完善,在实践方面为研究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研究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理论知识,而且丰富实践层面的内容,帮助研究生实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烈志.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以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8):158-159.

[2]余晓.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开发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3]黄俊彦,邢浩,吕艳娜,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校企共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9,35(5):156-158.

[4]李梦娇.强化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5]罗春婵,唐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1):128-129.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浅谈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高专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
“346”产教深度融合中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的作用与做法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47:2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06:05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0:13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7:24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7:27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