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气科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2-02-13 12:56张光亚范伶俐
高教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张光亚 范伶俐

摘  要:課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德育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达成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标。文章以广东海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为例,探究专业课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努力做到落实全方位育人的总体目标。大气科学系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 牢固树立以生为本教育理念,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课程为载体,全面梳理大气科学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开发形成“一二三四”模式,实现通识课、专业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采用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寓德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既传授专业知识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又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用大气科学行业生动的事例,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现实困惑,提高其沟通能力、对社会多样性理解的能力,加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伦理的自觉性。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环境下,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德育目标;大气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3-0158-05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kind of educational idea and a way of thinking. It takes moral education as its foundation,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and achieves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socialist successors. Taking Atmospheric Science major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strives to achieve the overall goal of all-round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 established the student-centered conception, constructed a curriculum system with morality as the core. Teachers comprehensively comb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Atmospheric Science, developed and formed the "one-two-three-four" mode, realized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general courses,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adhered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educating talents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helped students develop in an all-round way. Teachers adopted the teaching mode of "Internet plus curriculum politics", integrated mor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realized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hidden education and the dominant education. It not only impar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ut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ers used vivid examples of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to respond to students' practical confusion in their life, improved their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diversity, and strengthened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thical consciousnes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eachers strived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moral education; Atmospheric Science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气象局在《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年)》中提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达到“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战略目标[2],气象科学建设与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气象工作科学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气象工作者,大气科学专业课教师更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3-4],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本文探索广东海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蕴含于课程中的德育元素,用生动活泼的真实事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4],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5],高擎伟人的思想主义光芒,阔步走在伟大复兴的大道上。

一、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大思政”格局体系

针对近年来学生政治思想、身体、心理素质状况,为落实教育根本任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深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完善德育体系已成为必须。

各门课程都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6],基于此,“大思政”格局应运而生。“大思政”是指运用系统论观点,通过特定的活动或联系机制,将多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因素有机整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7]。

“大思政”格局的体制机制是其实施效果的保障。广东海洋大学对思政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建立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大思政”体系,整合思想政治的理论课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日常辅导咨询机制建设、党团学生组织建设、德育管理评估制度建设,形成了“大思政”的领导管理机制、监督激励机制和教学评价机制。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一个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的监测点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都有育德功能的教育理念,并通过一系列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环节将这种理念落到实处。例如,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充分考虑“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者育德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的观测点等。这种制度化、常态化的德育实施体系统,使广东海洋大学德育工作,不依靠外力,自我可持续运转,并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8]。

二、树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存在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之中[9],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受教育者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辨明各学科研究方向和内容,使其心智和潜能得到开发,使其具备健全的人格和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沟通能力、对社会多样性理解的能力,加强社会责任感和伦理的自觉性,在具有一技之长的前提下,同时具有适应未来挑战的发展潜力,这样才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安身立命[10]。

广东海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蕴含在大气科学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4]。

随着中国气象现代化事业的全面推进,大气科学已与多学科领域相互交叉,深度融合[9]。为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安全保障服务,是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的主题,所以在大气科学人才培养中,应遵循“成人与成才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

大气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明确各门课程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目标的贡献度,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深入挖掘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6]。

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气科学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大气科学系将课程思政引领贯穿于课程大纲、教学设计、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了一批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专业课[11]。根据专业知识教育体系和思想品德教育知识体系,在大气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发形成了“一二三四”模式。坚持“一条主线”,即把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作为主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两个协同”,即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和专业知识协同育人机制;“三位一体”,即思政素质+人文与职业素养+专业知识水平”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四向分流”,即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下,按照“拔尖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四个方向进行分类型培养,分别对应学生的升学深造、辅修专业双学位学习、就业创业和出国学习需求。

三、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梳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课程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基本单元,是落实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依托于各专业课程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实事求是地梳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寻找学科知识体系与思想品德教育知识体系的“衔接点”,以创新思维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2],课堂上顺其自然地开展思政教育,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全员全过程的育人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能增加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感,促进积极的学习氛围,更能促使教与学的协同提高[13]。大气科学系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设计中,十分注重专业课教学内容中课程思政点的内容、插入节点与衔接方式[12]。例如,在卫星气象学的绪论课教学中,首先找出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衔接点为“中国卫星,助力国际防灾减灾”,通过2019南美亚马逊雨林肆虐的“火灾”的监测,引入课程思政点: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已服务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卫星跨越式的发展,并助力构建气象命运共同体,说明了什么?某小组指出,这是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作用的一个侧写,显示了新时代大国的责任与使命。另一小组指出,这是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的自信,这将推动一个更加美好世界的形成。在学生踊跃发言后,教师及时引导: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至此,达到本次课的思政教学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责任担当的意识。

表1为大气探测学课程团队挖掘出的课程思政要素,及其对应设计的结果。其他各专业课程也建立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并在教学中广泛实施,课程思政理念持续、有效地贯穿于大气科学专业全教学过程。

四、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立多元交叉协同的思政育人模式

课程思政的理念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同时也要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实施[12]。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中更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16]。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为思政教育充分融入新时代教育发展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17]。

大气科学系教师重视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从受众情感需求出发,充分利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和资源,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过程中。

利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师生互动交流,在互动交流中言传身教,探索多元、交叉、协同的思想政治育人模式。例如,在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教师引出:面对“会不会出现高温直晒”的服务需求,观测员开展百叶箱气温、室外暴晒下塑料椅面温度、假发温度、柏油马路温度等对比观测试验,甚至到太阳底下去亲身感受[15],引导学生关注:气象工作者拿出十足的“较真儿”精神,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贯彻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科学求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由僵硬范式转为引导探究,由单一课堂转变为联结情境。再如,在“观云测风”大学生创新团队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开展广东海洋大学校园小气候观测,实践中学生迸发出将观测结果用微信公眾号的形式推送给广大师生的想法,项目总结会上,学生反映通过这种专业实践与现代传媒相结合的活动,可以在增强专业技能及提高职业素养的同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团队合作意识[12],同时结合“为身边群众至少办1件实事好事”的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此,运用“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利用第二课堂、网络环境,建立思政教育沟通交流平台,在拉近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过程中,也能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传播积极正确的思想观点,使思政教育工作更能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教学团队建设是贯彻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要保障。不断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通过教师把自信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领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永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勇担“立德树人”的使命,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目标[6]。

广东海洋大学党委一直致力于打造“大思政”教育团队。大气科学系教工支部充分运用主题教育学习活动、入职教育、教材审核等手段,大力开展课程思政的理念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 教师的自我修炼。帮助专业课教师转变观念,认清其工作职责是传授专业知识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将知识传授和思想导向相互融合。 育人先育己,首先教师的三观要正,全身散发正能量,结合深厚的学识,通过得体的举止,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言传身教达到育人的目的。从而使专业教师同党务工作者、学工人员、政治课教师一起形成大思政教育团队,定期开展以课程思政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研究活动[12],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全过程[18]。

六、润物无声,育人效果凸显

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一二三四”育人模式,极大增强了学生对国家、学校和专业的认同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抬头率”,专业课程不及格率逐年下降。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学习动力、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如2015年来,大气科学专业学生共获26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9项,参与学生130余人。2016年以来,大气科学专业在校生中,35人次获得省部级各类竞赛奖项。大气科学专业海洋气象方向2013届毕业生钟权加,本科毕业后考取解放军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现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2014届海洋气象方向毕业生冯小芳,毕业后考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并免试推荐攻读博士研究生,目前在美国交流学习;2015届天气动力方向毕业生李保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后,2018年考取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2019届大气科学专业学生陈伟圳,在学校获“博学之星”等多种荣誉称号,保送进入中山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2020届大气科学专业学生孔蕴琪,在学校获“优秀毕业生”等多种荣誉称号,保送进入中山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近年来,大气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超过98%,70%以上的毕业生就业岗位是气象部门,或者民航机场气象台,并且都考取了事业单位编制,就业质量非常高。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能安心、能吃苦,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有不少毕业生已经成为了业务骨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1).

[2]杜芳.中国气象局:2020年基本实現气象现代化[N].经济日报,2015-9-16.

[3]顾海良.加强“两课”建设,发挥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1):9-11.

[4]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69.

[5]潘学良.关于“四个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104-107.

[6]徐萍.卓越人才培养中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32):101.

[7]宏蕊.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多元整合——基于“大思政”视角下的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26(4):65-68.

[8]周杨阳,陈杭琪.“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德育体系的构建[J].林区教学,2019(11):1-4.

[9]李北群.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10]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之三)——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形成(1949-1961)[J].辽宁教育研究,2004(7):8-16.

[11]陈明.仁德、仁术、仁人——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路径[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11):2751-2753.

[12]王春梅.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理念的贯彻实施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2):35-36.

[13]王锋,王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解剖学杂志,2017,40(1):110-111.

[14]王亮.从有到优从量变到质变[N].中国气象报,2019-11-19.

[15]丁继武,李傲.凝聚气象之力添彩盛世华章[N].中国气象报,2019-11-20.

[16]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慕课热”以后的“冷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15-117+122.

[17]刘燕平.依托“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施路径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2):11-12.

[18]征艳珂.应用型本科高校全员育人培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山东英才学院为例[J].人才研究,2017(00):341-346.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信息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及其运用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