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佳 王青山
[摘要]红色文化是近代中国共产党人实践探索的成果,也是党和国家思想精华的理论来源,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红色文化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丰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内容以及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实效的价值。因此,从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营造校园氛围、借助网络技术等角度出发,深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接续发展。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作者简介]李凤佳,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桂林 541000;王青山,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广西桂林 5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以重大特定节日为依托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机制”(MKS19001)。
[中图分类号] D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01-0064-03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该纲要指出:“要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赋予新的内涵,使之转化为激励人民群众进行伟大斗争的强大动力。”①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革命实践的精神结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指引。将其有效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之中,不仅有利于丰富高校教育教学的理论内容,而且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内涵的价值认同。因此,要深入探索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开拓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努力促成红色文化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
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②红色文化作为一个时代的思想产物和整个中华民族实践探索的成果,它不仅是红色属性和文化形式的简单结合,更是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它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和国魂,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进行革命事业和改革开放进程中,积淀形成的重要精神品格。具体而言,其基本内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红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从物质文化层面而言,红色文化中的物质载体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人、事、物的统一。其中,“人”指的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事”指的是有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物”则指的是上述中的“人”在进行各种活动过程中所留下的旧址、遗迹等。③红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是其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基础,也是主体参与和政治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显性表现。物质载体中的红色资源主要包括:革命遗址、先辈故居、烈士陵园、历史纪念馆等,红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每一处红色足迹,每一件历史文物,都是生动鲜活的“教科书”。因此,高校应系统分类整合这些物质文化资源,解决传统教育形式单一现状,持续完善高校教育教学形式选择。
(二)红色文化中的制度文化
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代表,其始终是引导中国文化发展的风向标,也是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不仅仅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历史演进,同时也受特定社会环境中制度因素的影响。红色文化中的制度文化是指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导下确立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路线等制度建设,它是“文化制度化”和“制度文化化”的内在统一。其制度层面的本质体现主要为以下三个内容:1.中国共产党引导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2.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中国共产党引导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并展现强大的文化生产力。红色文化中的制度文化既是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制度化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深入分析制度文化的价值内涵,有效结合学校已有的教学素材,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爱国教育优质内容,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红色文化中的精神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④红色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既是革命先辈的集体智慧结晶,也是思想架构中的精髓所在。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所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所更迭出的时代精华。不同时期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红色精神。革命时期所形成的红色精神有:西柏坡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的红色精神有:“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红色精神有: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志愿者精神等。这些红色精神文化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力量,与此同时也孕育了一系列催人向上的红色基因,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等。这些优秀的红色精神文化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注入鲜活的精神动力,使之成为鼓励大学生奋发向上,报效祖国的不竭动力。
二、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探析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先辈留给人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包含的爱国主义内容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一)红色文化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本质有不同的要求,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⑤这是新时代国家政治发展规律和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总结历史经验和遵循时代条件下的正确指导。高校青年群体正处于思想意识层面塑造的重要阶段,需加强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念,牢牢把握愛国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红色文化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深入研究和系统梳理红色文化的历史积淀与时代内涵,探索一条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学的路径,是新时代传承红色文化,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对于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现实意义。
(二)红色文化有助于丰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学习内容
红色文化有着丰富且深刻的内涵,它不仅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在近代革命奋斗过程中的实践缩影,也包括无数爱国英雄在革命斗争中留下的精神财富,其内涵随着时代变迁不断丰富和完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追溯历史,可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在时间更迭中留下大量宝贵的革命遗迹,这些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再现出他们曾经度过的峥嵘岁月,也凝聚着强烈的民族感情和革命信念,从而为高校的爱国育人教学提供充分的历史素材。与此同时,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征程中,涌现出大量为新中国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这些人物身上表现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提供了重要的人物参照。因此,新时代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教学内容之中,必然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更充分的优质资源。
(三)红色文化有助于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实效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主要局限于课堂领域内的口头宣讲,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将会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从教学形式而言。红色文化中包含许多具体物质文化内容,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将其与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将枯燥无趣的理论学习转变成生动有趣体验教学,最终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从教学内容而言。红色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红色文化历经岁月的沉淀,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的精髓,其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红色文化为高校课堂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大学生在学习中国革命文化的同时,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达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三、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红色文化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物质载体,又是形成于不同时期红色基因的外在表现。从一定意义而言,红色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红色文化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资源和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推动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促进大学生形成爱国主义价值观,提升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发爱国热情,为实现中国梦提升动力。同时,要结合实际工作需求,设计好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需求的融入路径。结合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浅谈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整合红色教育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新时代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教育,关键在于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孕育的思想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爱国主义观念引导,逐渐打破传统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枯燥、单一现状,着力提升课堂学习形式的趣味性和认同度。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理论课堂,可以从整合教学资源和创新教学方法这两个方面出发:一是注重整合红色教育资源。中国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可以借助一定的历史内容加以印证。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提前掌握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深度挖掘现有的红色文化内容,并结合本地区特色整理出相应的教学素材,最终根据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不断丰富其具体内容,使之与爱国主义教育理论课堂有机统一。二是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内容上的整合,还要注重方法上的变化。红色文化资源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产物,其本身并不能直接作为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灌输。教师应当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讲好“红色故事”,用好红色经典,使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能够深入人心,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打造实践教学课堂,注重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⑥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单单依靠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远不足够的。更进一步的做法是加大实践活动的比重,打造实践体验课堂,从而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最终实效,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观念。对此,高校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注重课堂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在充分把握大纲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现阶段的个性特征,合理安排课程的设置,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来。具体方式有,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观看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红色文化影片,课后布置相关作业;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收集相关的红色文化内容,并在课堂中进行交流与分享。在实行课堂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红色文化的深刻意蕴,而且也能将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与红色文化资源形成衔接,最终使教学效果达到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实施社会实践教学。这要求高校要积极与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建立联系,突破傳统教育模式局限于课堂领域中的界限。定期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基地的红色文化内容,采取现场教学的方式,陶冶大学生爱国情怀。与此同时,组织学生聆听革命前辈讲述他们曾经走过的艰难岁月及组织学生寒暑假在历史展馆做义工等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教学的活动,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使之在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得到升华和成长。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红色文化氛围
校园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成型的重要场所,也是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思潮和培养新时代合格接班人的主要阵地。高校在实行这一重要作用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入红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底蕴,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领域的各个层面。首先,要积极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如:红色歌曲大赛、红色诗词朗诵比赛、红色经典故事情景剧等。通过红色文化活动的开展,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各社团、团委学生会等组织的作用,要求学生社团定期自发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活动,通过校广播站、宣传栏、校园网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等,讲述经典红色故事、歌颂革命英雄人物,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内容和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最后,要善于借助重大节日的教育作用,例如:国庆节、建军节、建党节、五四运动等重大特定节日,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加强红色文化内容宣导,从而使学生在这种浓厚氛围的熏陶下,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四)网络信息技术赋能,助力红色文化传播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网络技术的影响下逐渐发生改变。一方面网络技术有助于扩宽学生获取知识的窗口,另一方面它为红色文化的渗透提供了新的传播途经。网络作为一个时代衍生的产物,其对于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伴随许多负面影响。因此,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对高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助力红色文化的传播效能,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1.充分结合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高校要善于运用学生日常活动中频繁使用的媒体客户端,加强红色文化对于这些媒体平台的渗透力度。通过运用微博、微信等平台设立起红色文化宣传的主阵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形式方面,借助网络平台在高校设置“第二课堂”,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开辟网上教学新渠道。2.强化校园网络平台的监管工作。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使得网络空间中充斥的内容良莠不齐。为此,高校应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监督管理制度,定时对网络信息进行系统排查,及时清除不良信息的入侵。同时,提高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建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观,为盘活红色文化在网络领域内的影响力,打造出一片清朗的空间。
红色文化教育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和灵魂。要深入认知红色文化基本内涵的相关内容,有效衔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需要,使大学生在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同时,实现思想和精神上的升华,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注释]
①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6).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4.
③杨昆.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2):79.
④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
⑤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4.
⑥胡锦涛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