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纵观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可以发现,每一次重大变迁,一次次挣脱束缚的原因无不由思想解放作先导,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成为发动中国改革的强大引擎,都成为撬动中国进步的巨大杠杆。亘古未有、彪炳千古、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史,其本身就是一部思想不断解放的历史。本文简要回顾了在重大历史节点,产生的三次重大而深远社会影响的思想解放,总结了思想解放带给人们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并对新时代思想再解放要把握的几个关键点作出概括。
[关键词]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历史经验;实事求是
[作者简介]王素娟,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群团教研部副研究员,天津 300191。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01-0028-03
“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①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人类每前行一步,扫除前进中的障碍,无不是思想解放的结果。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到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开发,再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从贫穷落后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每一次重大变迁,一次次挣脱束缚的原因无不由思想解放作先导,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成为发动中国改革的强大引擎,都成为撬动中国进步的巨大杠杆。
一、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启动与深化的开路利器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经历多次思想解放,解放思想始终是贯彻改革开放的一条主线。特别是每当面对艰巨的使命,繁重的任务,每当改革处于关键时刻、重要节点,解放思想更成为扫除前进道路中的困难和障碍的开路利器。从思想解放影响力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在重要历史节点,党先后有三次大的思想解放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并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一)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中国改革开放启动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左”的指导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与此相应的是多年困难的社会经济。穷则思变的冲动渴望冲破保守僵化的思想束缚。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吹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嘹亮号角。文章旗帜鲜明地指出: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这一观点虽然只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作正面阐述,但实际上却否定了“两个凡是”,由此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这一讨论得到了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积极支持。邓小平的讲话冲破了“左”的思想禁区,旗帜鲜明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立场,“两个凡是”的禁锢被彻底打破。这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使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实现党的工作历史性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澄清市场经济姓“社”姓“资”的问题,中国市场化改革启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对改革开放姓“资”还是姓“社”产生疑虑,继续推进改革阻力很大。针对多年来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的争论,邓小平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②他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
“南方谈话”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驱散了长期笼罩在人们头上的思想迷雾,为改革开放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随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命题的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启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改革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发展。此次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各领域联动,表明改革已由局部的阶段性改革转向整体的全局性改革。这必然带来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转变,必然要对旧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产生冲击和影响,必然要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随后,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的党的自身改革全面推开,改革向纵深迈进,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开启。
二、解放思想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认真总结解放思想的历史经验,对于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有机统一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辨证统一体,二者互为促进、互为依存。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前提,必须先解放思想,要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结合,不能僵化、教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个别结论。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与价值归宿,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不是从主觀臆断、固有经验和本本出发,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人民群众的利益、意愿和要求是推进解放思想的基础和原动力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民之所望,改革所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就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穷则思变的18户农民撬动的,一纸按满了手印的契约表达着人民对破除僵化体制,实行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的意愿。进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摒弃“唯GDP论英雄”的发展观、政绩观,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就是人民对高质量生活的期盼。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天蓝水清山绿,破除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思维定势,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从历史经验看,每一次思想解放必然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积极参与是每一次思想解放的明显特点。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思想解放能够取得成功的基本原因。
(三)解放思想一定要提出有效有力的思想武器
改革过程中的无数深层次的现实问题,为思想解放提出了要求,也为新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土壤。例如: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这些都是解决重大时代课题的产物,是解放思想的产物,也同样是理论与时俱进的产物。可以预见,随着改革不断迈向纵深,开放不断走向全面,面临的新问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思想必须在更大程度上得到解放。
(四)解放思想要坚持底线思维
思想解放绝不能没有底线。一是思想解放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早已和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脱离甚至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将重蹈一盘散沙、任人宰割的覆辙,使中华民族陷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推进思想解放,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新的社会实践,进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二是思想解放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标准。思想解放,必须坚守党的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利益标准来衡量思想解放的成效。要从人民需要和人民利益实现的角度去想问题、作研究,不断满足人民需求,实现人民利益,这也是思想解放的价值所在。三是思想解放要始终坚持法治原则。警惕有人打着思想解放的旗号,专门钻政策和法律的空子,投机取巧,警惕以思想解放为名“打擦边球”,绕开政策和法律,或游走于法律和政策的边缘。更不能“闯红灯”“踩黄线”。要遵从法治原则,为思想解放提供保障。
三、新时代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把握好几个关键点
(一)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强大武器
恩格斯指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饥渴引起的,并且是由于同样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饱足而停止。”④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任何成功的改革总是先在思想层面进行更新和改变,并在社会各阶层中形成广泛共识,才有可能使改革顺利推进。思想解放的结果往往标志着新思想、新理论的诞生。新时代推进思想解放要遵循正确的方向,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再解放的强大武器。只有这样这个时代才有思想定力,改革才有理论的支撑,才能在时代发展中赢得主动。
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在“学懂”上下功夫,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学深悟、常学常新。要抓住精髓,切实领会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在“弄通”上下功夫,坚持以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思维学思想用思想,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改革发展稳定,贯通内政外交国防,紧扣时代之问,面向实践要求,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真学真用、活学活用。要在“做实”上下功夫,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相统一,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提高判断形势、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现实工作的能力水平,在实践中展现出这一思想的真理力量和独特魅力。
(二)从共产党人初心使命中汲取思想再解放的动力
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解放思想有着极其特殊的重要意义。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要在思想解放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虚心向人民学习,汲取人民的思想智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思路,创新招法,用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推动发展,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方式。只有从初心使命中汲取思想再解放的动力,才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才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永远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在思想解放中保证思想不变质、信念不动摇,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
(三)在问题导向中把握思想解放的着力点
要正视问题,对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找准问题症结所在,深挖思想根源,防止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紧紧抓住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意见比较集中的突出问题,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运行规律,从苗头中发现事物的倾向性问题,从偶然中观察事物的必然性,从而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运用科学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施策、对症下药。
(四)始终把守正创新作为解放思想的重要原则
守正要求坚守根基,把握事物本质,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保持稳定性。创新要求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主动应变、积极求变。一要坚持守正为本。要毫不动摇地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此,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守住底线,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确保志不改、道不变。二要坚持创新为要。着力推进理念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对一些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陈规旧制要勇于变革、大胆革新。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思想只有在创新中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三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的前提,是创新的保障,重在解决“去哪里”的问题;创新是守正的动力,是守正的能力,是守正的实现路径,重在解决“怎么去”的问题。解放思想,守正创新,二者相辅相成,只有解放思想,守正创新才有生机与活力;只有守正创新,解放思想才有更大的空间。
40多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证明,解放思想,摆脱旧有观念的束缚,将为改革开放扫除障碍,提供精神支持。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观念革新中凝聚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路上,推进改革再出发,创造新时代新辉煌。
[注释]
①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04-14(02).
②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373页.
④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12-19.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04-1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