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
摘要: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塑造中華魂的优秀素材,对发展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古诗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成为当下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高效教学策略,本文就此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古诗文;鉴赏;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缺乏对古诗文思想内容的体验,吸收不到古代思想的精髓。
究其原因,从学情角度来说,是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古诗文与现代文在语言表达形式和表达习惯上存在着一定差别,部分古典诗文形成的环境距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学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从教情角度来说,传统教学秉承“字词句段篇”剥竹笋形式,将经典的、脍炙人口的文言文篇章割裂成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使之程序化、碎片化、浅表化。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文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诗文不免敬而远之。从评价角度来说,教师根据独立的知识点设计出了很多习题来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把握。从学生需求角度来说,学生需要体系化、结构性、立体关联的知识建构。
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文的积极性,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有味。现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就古诗文教学方法进行思考,寻求初中古诗文教学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
中国古诗文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诗经》发展至今已有很多年历史。优美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今天学习优秀古诗文,就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同时,语文负载着传承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此,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提出要求: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能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回想以往自己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做法,实际上就违背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策略。那么,如何将古诗文中的韵味原汁原味地“传递”给学生呢?为此,笔者结合古诗文教学实际,进行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教学活动策略的思考,并大胆地加以实践。
1 读文品语,感受古诗文的语言美
古诗文的语言优美、含蓄、凝练而传神,诗文的情感蕴含在富有音乐美和哲理美的语言中。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会更深刻地感悟出作者的思想内涵,为此,可以设计学生朗读活动,在朗读中体会词语的妙处。
如在学习陶渊明的诗歌《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了使学生真正体会诗人的“真意”,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用“望”而用“见”。学生通过辨析,明确将“见”字改为“望”字,就意味索然了,如果用“望”,说明作者与南山相距遥远,并未回归自然。悠然之乐从何而来?体会了作者的“真意”是指身在大自然中怡然自得的情趣。
2 解文作画,再现古诗文的画面美
画家用画笔作画,作家则用语言绘色绘声绘形,高超的画家可使“画中有诗”,著名作家可使“文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古诗文的语言凝练而传神,假如学生只通过语言来学习古诗文,那么,对古诗文的画面美理解就会非常笼统、模糊。教学中设法将“诗文”同“画意”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画面之中。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因为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生。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绘画活动理解意境与情怀。
如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时,结合《爱莲说》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者此时在莲花池边看到怎样的情景才写下此篇? 学生借助文章中描绘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想象作者周敦颐观赏荷花的情景。描绘这么一幅画面: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带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在这样优美的情境中,作者写下著名的《爱莲说》,可谓景也优美,人也高洁,自然与人生和谐地融为一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寄寓于这如画的景色之中。
3 赏文融境,品味古诗文的意境美
古人写诗“贵在含蓄”“意在言外”,它们的主要特点是高度简洁凝练。虽然古诗文的字数并不多,但意境却很深远,怎样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品味出其意境呢?在教学中的体会是在欣赏文章图画美、语言美的基础上,披文入情,并重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借助想象的翅膀去品味古诗文的意境美。设计想象活动,并结合诗文,把自己想象的内容生动地描绘出来。
如在学习苏轼的《定风波》这首词时,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定风波》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结合作者人生经历,说说词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学生作文范例:
寻找雨中的彩虹
与其在困境中忙乱地寻找,不如从容超脱而处其间,快乐自足。 ——题记
宋神宗元丰五年,我正被贬于黄州。一日,与数同僚行于沙湖道竹林中,大谈不惑之年的人生感悟。有位年轻些的小生因刚受贬谪不免感叹:“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另一位饱经官场风云的老者叹道:“少年劣马难归性,中年夺权只为财,老来才知生之贵。”而吾则云:“不识人生真面目,只缘身在红尘中。”说罢,同行几人相视而笑。
霎时大雨瓢泼,他人皆狼狈,急找避雨之地。而余独不觉。脚著芒鞋,手执竹杖,又何妨,不匆忙地寻找晴天,穿林打叶的雨声此时仍然焦躁,耳朵却好似一张紧密的丝网,把那份急灼阻隔在外,入耳的只是那一串叮咚的天籁,同行问:“为何不快走?”答:“一蓑烟雨任平生。”吾之一生,正是在风雨中穿行,曾蒙冤入狱,被贬至各地,幸免一死,直至今日流落黄州,当壮心未已,常于闲暇时遥想三国、周郎、赤壁。
不知不觉间走出了竹林,天也逐渐放晴,迎来了山头斜照。“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看看诸位同僚,或抱怨官服被湿,乌纱被染,或抱怨身体不适,浪费了多少时日。而吾却在同样的大雨中享受到了自足和快乐。心中无风雨,也就不会受到风雨之袭。
4 析文入情,体会古诗文的情感美
一篇好的文章,依靠意境来感染读者,而这种意境融汇着作者真挚深厚的情感。在古诗文教学中,尝试这样几种做法:
由景入情,在古诗文中,作者常常融情于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在讲授刘禹锡的《陋室铭》时,引导学生由写居室环境入手,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青苔使陋室的台阶生绿,碧绿的草由于光的照射,透过陋室的帘笼呈现青色,这可以使人悦目,室主人或邀客谈天,或窗下抚琴,或展卷读经,可以乐而忘忧,舒胸吐臆,寻求超凡出世的真谛,没有丝毫的简陋之感,反而觉得怡然自适、怡然自得,从而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与安贫乐道的情趣。
由曲入情,优美的曲调能创造出特定的情调。如讲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为了使学生体会诗人归隐田园后悠闲愉悦的情感,笔者精心挑选了一段古筝曲,优美舒缓的乐曲把学生带入了榆荫柳荫笼罩的屋檐下,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远处依稀可见的村庄,袅袅升起的炊烟,恬静优美、清新喜人的意境,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由读入情,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强调的就是朗读在学古诗文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学时要加强朗读训练,反复吟咏,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读出韵味、读出情味、读出意味、读出品位、读出余味。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烂熟于胸,才能入境、入情,才能悟出真谛。
5 熔文铸理 ,化用古诗文的情感美
如果说,我们倡导学生背诵古诗文、积累语言材料是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那么将这些材料内化、运用则是我们追求的另一种境界。笔者认为,学生在实现“量”的积累的同时, 对所背诵的古诗文能达到浅显的理解,随着他们阅历、知识的增长,这种浅显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久而久之,内容与理解便会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也就水到渠成。那么,如何从理性上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潜往复于古诗文的字里行间,以增进浅显理解呢?在实践中,笔者注重古诗文情感,注重想象,更注重创造。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根据审美体验,陶冶其心灵,融入自己的情感,并化用古诗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经典语言,“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如糖溶于水一样,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感等。
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表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达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等,无疑对学生的思想境界有着深远影响,并在现实生活中指导着自己的行为。在语文学习运用时,往往多一份雅致和凝重,少一份苍白和漂浮;多一份凝练和轻灵,少一份芜杂和笨拙。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在理解领会文章内容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和体验,进行天上人间、古今中外超越时空的联想和想象,不仅有助于使学生品味出古诗文的意境美,也有助于学生活跃思维,开拓思路,有助于学生领悟文章的更高层次,增强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6 学文仿法,借鉴古诗文的手法美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学生在欣赏文章主题思想的同时,自然体会了表现这一主题的手法,并且在写作实践中模仿、借鉴并灵活运用文章的写作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在古诗文教学中,在重视审美教育的同时,不要忽视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可从文章的思想、情感、写法等方面,运用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如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时,巧设练习,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现采摘一朵,“看过录像后,我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在大海风平浪静时,尽管景色很美,很迷人,但同大海嬉戏的人却很少;而更多人喜欢投身于涨潮时的大海,有的人刻意站在海浪容易撞击的礁石上,去追求那挑战海浪的感觉。这使我懂得了人不应沉溺于安逸、舒适的生活,而应寻求挑战与冲击,在海浪冲击下,磨炼自己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生活风浪的考验。”
又如学生采用借物抒情的例子:昙花,你将毕生的美丽化为黑夜中的一瞬,漫漫深夜中,只见你吐露芬芳,将深沉的黑夜点缀得像是愉悦的白昼,引得众人无限遐想。你是惨淡中一抹白色的平静,你是萧瑟里一点白色的波澜不惊;你只将美丽奉献给困境中踽踽而行的人,你是深夜里天上坠落的星,落在人间,默默地在夜里开放,与天上的繁星遥相辉映。你是一株深夜里特立独行的守望之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站在育人的高度,我们感到古诗文诵读研究應深入作者生活,知人论世,关照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去了解当时当地的历史、地理、社会、科学知识,去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他们的生命轨迹,从而去感悟超越知识的智慧。而这一切,应由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达成。策略研究期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三五成群,或独立研究,相继成立了“李白的诗酒人生”“陶渊明的田园情结”“苏轼的豁达人生”“古人的劝谏艺术”“贬谪困境探胸怀”等多个学习小组。同学们广泛猎取资料,去藏书室搜集,到网上浏览。在实践中,同学们感到自己的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千百年前的诗人、词人也在自己的心里变得鲜活起来,许多同学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篇篇文章,民族文化在学生头脑中与思想上“生根开花”。
参考文献:
[1]陈洪玲.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成才之路,2018(19):31.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学院科研重点课题:“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模式研究”立项编号:JK5104鉴定证书编号:20050172。